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曹操尽握官渡大战先机

【缘起】

公元200年,在中牟之北的官渡发生的一场战役,改写了三国混乱的历史。曹操以微弱的兵力,一举歼灭袁绍的十几万大军,并由此转守为攻,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以后的七年间,他能够以官渡为基地,五战全歼袁军,夺取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真正的霸主。

现在,我们只能在面目全非的现实地理路线上,凭借历史记载与想象,还原曹操在官渡这块地盘上进行的那场影响深刻的大战。

公元200年的官渡

官渡,在中牟县城之北,官渡水南岸。这一带,今日看来,平畴沃野,一马平川,毫无地理优势可言。但在公元200年,这里却非同寻常。

官渡本非地名,而是一条河流的名字,这条河就叫官渡水。研究官渡之战多年的中牟县文联主席郭从珍说,官渡水即汴水和鸿沟,根据史书记载,它发源于荥阳:“楚汉中分之界,文颖云即今官渡水也。盖为二渠:一南经阳武,为官渡水;一东经大梁城,即鸿沟,今之汴河是也。”

在今天,已很难再寻找到官渡水的踪影,只在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处,有官渡桥村,相传因官渡水上所建官渡桥而得名至今。该村之西,有贾鲁河缓缓流过,该河为元代贾鲁并官渡水与莨荡渠而成。郭从珍说,官渡水的走向,在此大致与贾鲁河相同。

官渡水之于官渡,非常重要。那时候的黄河,并非在原阳与中牟之间,而是在白马(今滑县)、延津之北。黄河本为天险,但在黄河与官渡之间,缺乏足够的屏障,官渡水自然成为不二选择。

圃田泽的天然屏障

官渡水成为天然的屏障,但这并非官渡之战选择官渡作为主战场的原因。更重要的一点,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天然的屏障。这个屏障就是圃田泽,位于官渡的西端。

圃田泽又作莆田,《周礼·职方》说:“河南曰豫州,其泽薮曰莆田。”其春秋时称原圃,战国又名囿中。它的大名,在《诗经·小雅》中,有10多首提到。

圃田泽在今中牟与郑州之间,东西长四十里许,从官渡延伸到郑州东侧的今郑东新区,南北长二十里许,从中牟县中部直抵黄河南岸。因泥沙淤积,“中有沙罔”,被分割成二十四个浅狭湖泊,其间各有“津流径通,渊潭相接”。

圃田泽北通黄河,东连济水、莨荡渠,“水盛则被注,渠溢则南播”,成为黄河与官渡水之间调节流量的水库;从宋代起继续起着调节汴河流量的作用;金代以后,随着汴河的淤废,圃田泽不断受到黄河南泛的灌淤;明万历年间,已变成由若干大小陂塘组成的沼泽洼地;清代以后则被垦为农田。

如今,除了在郑州有个圃田镇以外,再也找不到圃田泽的踪迹。但在公元200年时,因其水泽遍布,不可通行,成为曹操以许都为中心的豫州之地北部的天然屏障。

官渡借圃田泽之便,更显重要。因为圃田泽的存在,这里成为南北通衢的咽喉所在,北可渡黄河,达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南则直达许都。

曹操的官渡先机

官渡的地理位置,对于雄才大略的曹操来说,十分清楚。

曹操明白,袁绍这次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许都。从袁绍的老巢邺城出发,到达许都的路径有多条,但最近也最容易走的道路,只有一条。这条道路就是经黎阳(今浚县古黄河边)、白马、阳武(今原阳)、中牟,再到许都。

这条道路只有500余里,而且过中牟时必经官渡水。这里东有圃田泽,无法逾越;西有官渡水与阴沟水的汇合处,河宽泥深,不利船行人涉;袁绍的正面进攻,也只有走官渡这处咽喉地带。

曹操将阻击袁绍南下的行动地点,毫不犹豫地选择在官渡。这里不仅有地形上的便利,更因为离许都近,缩短了自己的供给线,却延长了袁绍的供给线,这直接造成了袁绍的出兵软肋。

曹操明白,想要赢得这次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也只有在官渡取得先机。

[page]

所以,在曹操获得袁绍即将率兵南下消息的时候,已经做足了准备。在袁绍正式兴兵讨伐曹操的前一年,也即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五月,曹操抢先一步进兵黎阳,派于禁屯兵黄河南岸;九月,曹操担心黎阳之兵孤军深入,开始分兵把守官渡;十二月,还不放心的曹操亲率精兵三万,到达官渡,在这里扎下大本营,逐步摆开与袁军对垒的架势。

等到袁绍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发兵南下时,曹操已经加固官渡至黎阳的防守。这时候,袁绍已失去进攻曹操的时机,但他不听谋士田丰的谏阻,执意兴兵。

曹操大战之前的“功课”

在进兵官渡之前,曹操其实就意识到,袁绍这个儿时的伙伴,早晚要与自己兵戎相见。他已经做足了战争之前的准备“功课”。

早在建安元年七月,曹操便捷足先登,东赴洛阳,迎汉献帝于许昌,并把许昌命名为许都,开始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曹操的捷足先登,让早有此意的袁绍十分不满。一方面,在他的意识里,董卓所立的汉献帝,并非自己中意的人选,之前他早有反对;另一方面,董卓败亡后,执掌朝政的本应该是讨伐董卓的18路诸侯盟主袁绍本人;再说他新近击败了公孙瓒,拥有冀、青、幽、并四州,实力强大。他态度蛮横地致书曹操,要求献帝迁出许都至邺城,以摆脱曹操的控制。

此际,曹操东有吕布之忧,南有张绣之乱,且新近在宛城被张绣击败,失长子曹昂、爱将典韦,只好忍气吞声,将献帝所封大将军之职让与袁绍,以为示弱。

但曹操听取首席谋士荀彧的建议,南破张绣,东擒吕布,初定徐州,实力大增,便断然拒绝了袁绍迁都邺城的要求。

曹操的日益强硬,让袁绍怒不可遏。建安四年,袁绍在青、幽、并、冀四州精心布置,选精兵十万,骑兵一万,准备南下攻曹。

曹操为了迎战袁绍,一方面在黎阳与官渡之间设下层层防守;另一方面,他又开始发兵徐州,清除刘备。他知道,跟袁绍之战,盘踞在徐州的刘备,必为许都之患。只有收拾了刘备,他才可以安心地跟袁绍决一死战。

曹操的东征,冒着极大的危险,假如袁绍此时大举进攻,曹军将无力回顾。但曹操看准了袁绍的行事迟缓,他估计消灭刘备之后,袁绍才有可能反应过来,所以以迅疾之兵,前往徐州打败了刘备,刘、关、张被冲散,刘备投了袁绍,张飞当了“山大王”,关羽则投降了曹操,被当作贵客迎往许都,后随曹操到了官渡大营以备调用。

这个时刻,谋士田丰提醒袁绍正是奇袭许都的大好时机,袁绍以幼子有疾、心神恍惚为由拒绝。等到他真正发兵之时,曹操已经从徐州回兵至官渡,等待他的将是一场噩梦。

白马渡口,关羽斩颜良

在官渡,曹操已经万事俱备,只等袁绍大军的到来。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禁不住刘备的激将,袁绍正式兴兵,派颜良攻打东郡城池白马,自己则进抵黎阳,准备南渡黄河。

白马在今滑县县城附近,又为黄河南岸的渡口,黄河历经改道,至今已远在滑县之南,很难在黄河故道上再寻找到当年白马渡口的踪影。

踪迹虽不可寻,但东郡太守刘延的紧急告急可以想象。曹操亲自率兵救援。按照《三国志》记载,曹操救援之前,谋士荀攸献计,曹军兵少,不可正面硬攻,宜将袁军的势头引开:曹操可领兵直抵延津,摆出一副北渡黄河的架势,袁军就会沿黄河西进。再派轻骑向东乘其不备袭击白马,可生擒颜良。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吸引袁军西进延津,攻击白马的颜良成为孤军。

曹操亲率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赶到白马,颜良大惊,仓皇应战,兵马大败,自己也被关羽斩于马下。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并没有献计一节,曹操兵马直达白马,与颜良扎营对阵。颜良连杀曹操两员大将,曹操忧闷之际,有人推举关羽可杀颜良。

曹操于是派人去请关羽。关羽带从者数人,直达白马,见曹操时,恰逢颜良叫阵,关羽倒提青龙刀,骑着赤兔马,直奔颜良,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袁军不战自乱。

[page]

过程就这么简单,然而意义非凡,这是曹操东征刘备所获收益的又一明证。

关羽前往白马前,曾辞别二嫂,看样子他好像在许都。然而似乎又有别说。在中牟县城东北的官渡桥村,原有一座关帝庙,据说为关羽随曹操驻守官渡时,在此读书习武之地。村里人说,曹操就是从这里请关羽前往白马斩杀颜良的。

关帝庙早已不存,至今只能看到一通清朝的碑文,碑文模糊不清,只有“关帝拒袁斩将处”几个字可以辨识。1992年,中牟修建官渡古战场时,在古庙旧址上重修关帝庙,关羽才得以在此重塑金身。

延津之战,下马解甲为诱敌

白马解围之后,袁绍又派大将文丑渡过黄河占据延津。形势所逼,曹操不得不放弃白马向西后撤。

这次撤退并不一般,白马城中很多百姓都愿意随军迁徙,大小车辆、背包肩挑,不计其数的军民队伍一路逶迤。这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少有的军民共患难的场景。这也是官渡之战中,人心向背的一个有力证明。

曹操军民西行,袁军则渡河后一路追赶。曹操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粮草先行,军兵在后,以防止袁军劫掠。粮食辎重车辆到达延津后,曹操在后军听得前军呼喊,说文丑兵马已至,曹军丢弃粮食,四处逃散。

延津也是古黄河岸边的一个渡口,在这里,曹操却有一个奇怪的举动:曹操让士兵躲到一个土阜上,让士兵下马解甲,尽放其马。众将不解,敌人已至,何故下马解鞍?

这只不过是曹操的诱敌之计。等到文丑的兵马抢得粮草之后,又纷纷下马抢马之际,曹操却令军将一齐猛击。文丑的军队只顾抢粮抢马,哪里还有战斗力?所以一击即溃。文丑在乱军之中被关羽斩首,同行的刘备也逃回袁绍营中。

白马、延津之战,曹操初战告捷,但他知道,决定生死的战役还没有开始,那场战役即将在官渡展开。在那里,才是决定他最终命运的地方。

虽然胜利了,但曹操还是主动将曹军撤退到官渡,在那里,他静静地等待着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