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谋杀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4):“乃尔”、“乃尔”
第四个矛盾处:《魏延传》说:“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对这段记述,一般人照本宣科,更有人拿它当作“魏延造反不得人心”的宝贵证据。吕思勉先生却有大疑问:“……然魏延是个名将,果使有了准备,派兵去攻杨仪,也断没有给王平一骂兵就被骂散了的情理”。“……至于魏延的军队给王平一骂就骂散了,不曾有剧烈的战斗,乃因内讧并非美事,所以又有些讳饰。”《吕思勉讲三国》
我的剖解首先是:王平斗大的字不识一箩,这种文人书面语言已经不是王平的原话了,而直接指认魏延等人谋反投敌,才应是王平等人当时的直呼。就像《魏略》所说:“乃张言(魏)延欲举众北附(投敌)”。否则,说这种意思模糊不清的玩意儿令人莫名其妙。那为什么要修饰原意,搞这么个不伦不类的说法?这跟后来朝廷判定魏延案件为“内讧”有关:“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注意,这不是陈寿的判断喔)。既是判内讧,如朝廷还照原样记下王平等人指认魏延谋反,那不是要王平等人反坐诬告罪么?连“咸保仪疑延”的蒋琬、董允也脱不了干系。内讧要有内讧的语言逻辑相匹配。
修改后的王平语与陈寿对当时情景描述矛盾重重:“公亡”,公是谁?诸葛亮?不是“秘不发丧”么?如果双方打斗之前不发丧,谁知道丞相死了?是你王平等人害死的?如不知丞相去世,魏延手下是怎敢与诸葛亮大军对敌的?不早跑光了?还要等你来喊一嗓子?
如是魏延告知手下诸葛亮去世而烧栈道阻拦大军回撤,大军因被阻而被魏军消灭,诸葛亮连尸体都不能回,谁不知这是害国死罪?不早跑光了?众人见杨仪等“槎(劈)山通道”而来(就算能槎通山道追来),知是死罪还跟着魏延来打,说明都是些亡命之徒,能被你王平这一嗓子“乃尔”、“乃尔”地喊崩喽?就是你喊魏延叛变投敌也没人理你,因为早有心理准备。或魏延指责是杨仪等人害死了诸葛亮,那就更没人逃跑了。王平这话即使修改也暗含了反证:诸葛亮发丧被人所知是在魏延死之前,不在之后。
看看陈寿记述的这些矛盾,难道这就是他老师谯周告诉他的魏延事件真相?或写的并非真相,而是抄录朝廷根据杨仪等人的诉说而作的官方资料?若如此,为什么不搞“写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