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有关刘备军事集团平定益州的几个问题的考证

赤壁之战后,刘备军事集团得到了荆州的部分地方,有了一个立身之地。然而此时的刘氏集团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在北边、东边和西边分别有曹操孙权刘璋等三个较强的军事集团。刘备军事集团要获得发展,只有西向取益州,因为刘璋军事集团因刘璋的无能而成为一盘散沙。更为重要的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烟。建安十六年,刘璋请刘备入益州北拒张鲁,从此开始了刘备集团西取益州的序幕。有关这段历史,在仁国志》中只有较少的记载,而且还有一些向题没有明晰。此文拟就现在发现的问题作个考证,以再现那段历史真相。

一、刘备人蜀将率士卒考

有关刘备在建安十六年入蜀将率士卒的数目,《三国志》中有几处相互歧异的记载。《先主传》说:“(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生,前后赂遗以巨亿计。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此处明言刘备军队有数万之众。但是本传又说:“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这是说明刘备在入益州后,刘璋给他增加了相当兵力,才达到三万人的。同时,在《蜀志·法正传》中,郑度说刘璋曰:“左将军悬军袭我,兵不满万……”。郑度说这句话时,二刘嫌隙已构。当然郑度说这句话,明显有给刘璋壮胆的意思。因为刘璋对刘备的兵力是知道的,如果郑度说话太不合实际,刘璋会认为郑度有什么企图,此时的刘璋易起疑心。这是《三国志》中,就此问题所出现的三处相互歧异的材料。《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说:“刘主大悦,乃留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将军关羽、张飞镇荆州,卒互人泝江西上。”那么在这几处相互歧异的材料究竟能不能证明刘备带了多少人入益州呢?其实根据以上几处材料和当时的客观形势,可以分析出刘备“卒万人”符合历史。其理由如下:

第一,建安十三年冬天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败退回到北方。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到建安十六年冬,在三年的时间里,刘备军事集团的兵力要增加数万之众非常困难。虽然当时荆州不如庞统所说那样“荆州残荒,人物弹尽”,但是武陵、长沙,桂阳、零陵这几郡地理位置比较偏狭,人口也较少,所以在这些郡征数万之众是不大可能的。

第二,从建安十三年到十六年约三年时间里,刘备军事集团在荆州的势力并不稳固。在北边,曹操军事集团虽然在赤壁一战受到挫折,暂时无力南下,但是他仍然很强大,虎视着荆州。东边的孙权军事集团同样据有荆州相当部分,而且:“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军事实力已非常强大,而且孙权早就图谋占有荆州全部。所以刘备不得不“留诸葛亮、关羽据荆州”,而自己带着庞统、黄忠偏师入川。可见刘备是将其战略重心放在荆州的。同时他虽然认为益州可取,但没有必胜的把握。以此分析,刘备是不会率数万之众,西入益州的。

第三,刘备得有机会入益州,是因刘璋请他去帮助消灭张鲁。以当时的形势来看,刘璋请刘备入益州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对刘备深有戒心。而刘备入益州,其真正的目的是据有益州,他现在还不能张扬,因为这样会更加引起刘璋的恐惧,而生枝节。刘备一向以“仁”的面目出现,他不希望此时干戈相向,这对他是没有好处的。此时的刘备重点是收买人心,瓦解刘璋集团。所以庞统建言刘备执杀刘璋时,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从此可以看出,刘备不能“将率数万之众”入益州。

所以,以《三国志》诸传和《华阳国志》观之,刘备不可能,也不能率数万之众进入益州。通过分析,将率万余人是比较合理的。《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对这个问题的记载是比较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

二、诸葛亮等入益州时间考

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明确指出诸葛亮、张飞等入益州的时间,而《华阳国志》和《资治通鉴》则这样认为:“(建安)十九年,关羽统荆州事,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泝江,降下巴东”。这里说在建安十九年,诸葛亮等才入益州。但究竟诸葛亮等人是在什么时候从荆州出发,什么时间进入益州境内的呢?据《三国志》、《华阳国志》可以考证这两个问题。有关诸葛亮、张飞、赵云入益州的时间,《三国志》有这样一些记载:

《赵云传》: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先主传》:绵竹城降后,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page]《诸葛亮传》:先生自葭萌还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

从这些历史记载和刘备与刘璋构隙的时间,可以看出诸葛亮等的出发时间和入益州时间。

经过“张松事件”后,“建安十七年十二月(璋)救关戍诸将文书皆勿复得与备关通。备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高沛责以无礼,斩之;勒兵径至关头,并其兵,进据涪城”。显然刘璋与刘备的矛盾是在建安十七年十二月才公开化的,只有二刘矛盾公开化,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刘备才会召诸葛亮等入益州。可见,诸葛亮在建安十七年末十八年初接到刘备的命令,十八年从荆州出发的。刘备之所以要召诸葛亮等入益州,是因为他觉得他现有兵力还不足以与刘璋抗平衡(从这里亦可以证明这一个问题)。荆州需要相当的兵力,而刘备所带有万余人,不足以同刘璋抗衡。所以,只有刘备在感到战事吃紧时,他才会召诸葛亮等人入益州。由此可见,诸葛亮等在建安十八年出发进入益州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华阳国志》和《资治通鉴》认为诸葛亮等人入益州是在建安十九年是错误的。

刘备率众一路势如破竹,而诸葛亮等一路也平定郡县。诸葛亮等在建安十八年人益州,先后平定了巴东郡、巴郡。刘备围雒城一年,在这一年里,诸葛亮等人试图平定江阳、犍为、巴西、广汉等郡。“建安十九年夏五月,……雒城溃,备进围成都。诸葛亮、张飞、赵云引兵来会。”可见诸葛亮等在建安十九年,已经进入益州平定了很多郡县了。

三、巴郡太守考

建安十八年,诸葛亮等溯江西上,进攻江州时,有一场恶战—“江州之战”。现存史料对这场战斗中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却有一些相互抵触的记载,那就是巴郡太守的问题。《蜀志·张飞传》说:“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陈寿此处明言巴郡太守严颜。同时《资治通鉴》亦认为,“至江州,破巴郡太守严颜,生获之”。但常璩在《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里则认为严颜不是巴郡太守。“巴郡太守巴西赵笮拒守,飞攻破之,获将军严颜。”从此处三则材料看,我们既不敢说巴郡太守是严颜,也不敢说是赵笮,更不知道赵笮与严颜谁是将军谁是太守?

其实,巴郡的太守是赵笮,严颜仅是一个将军而已。细心会发现常璩在《华阳国志·三郡士女目录》中说:“壮烈,将军严颜,(巴郡)临江(即今重庆忠县)人”。此问题还可在《三国志》中找到旁证。虽然《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建安二十五年文中,没有说明赵笮以前为何官职,但从他在刘备军事集团中所任“益州别驾从事”一职,可见他先前在刘璋那里谋得个巴郡太守的官差是可能的。因为庞羲是刘璋的巴西太守,投降刘备后,才得了个“营司马”或“左将军司马”的官差。可见。赵笮为巴郡太守是合情合理的。

四、诸葛亮等行军路线考

诸葛亮等入益州后,分定郡县。有关他们行军路线,《三国志》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只是《三国志》和《华阳国志》有一个地方相互抵触,今找出来,以便了解出当时的真实情况。

诸葛亮等人在建安十八年入益州,目的是去帮助刘备攻打雒城。所以,他们一路上采取能定则定,不能定就走的战术原则。至江州后,他们兵分二路,“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赵云攻打了江阳郡、犍为郡。但是诸葛亮与张飞的行军路线就比较令人生疑。《蜀志·张裔传》:“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同时,《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说,“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溯江,降巴东,人巴郡。巴郡太守赵笮拒守,飞攻破之。……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巴西边曹龚湛迎飞。璋账下司马蜀郡张裔距亮,败于柏下,裔退还”。这里一会儿说张飞平定德阳,一会又说诸葛亮定德阳,张飞又平定了巴西,似乎有些不可相信了,那么究竟是谁平定巴西,谁又平定了德阳呢?其实诸葛亮与张飞是一路的。因为,其一,以张飞的性格,有勇无谋,诸葛亮是不放心的。第二,诸葛亮与张飞平定了德阳后,对巴西有过一次进攻,受到巴西功曹龚湛的抵抗,可惜没有成功。他们不敢久留,因为刘备此时雒城战事吃紧,于是他们一路军马返回德阳。后来由于雒城告破,才与先主共围成都。

巴西郡当时并没有攻下。巴西郡是后来刘璋降后,巴西太守庞羲出降而得。况且后来在建安二十年,刘备对东部之巴西郡、巴郡、巴东郡等又有一次大规模的用兵,随后“引兵五万下公安”与孙权争荆州。后“曹公征张鲁……使夏侯渊、张邰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东部数郡在这次征战中,才被悉数平定。

五、有关“南中”的问题

《三国志》中没有明言刘备军事集团取得“南中”的经过,同时又因《三国志》无《地理志》,有关“南中”的信息可谓甚少。但是仔细观《三国志·蜀志》诸传与《华阳国志》仍可窥见一斑。

[page]

在刘璋父子统治益州时,他们对“南中”基本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时南中地区只有四郡:越省、益州、牂牁、永昌。值先主定蜀,刘璋出降,这四郡的郡守也就投降了。同时他们受到了刘备的征召,在刘备军事集团中有了新的任免。如董和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建安十九年,先主克蜀……征益州太守南郡董和为掌军中郎将,署大司马府事”。虽然其它郡的情况不太清楚,但根据益州郡的情况来看,可能是差不多的。因为刘备克蜀后,在南中地区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且这一问题在《三国志》、《华阳国志》没有一点记载。刘备是用和平的方式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南中去的。“建安十九年,刘先主定蜀,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庲降都督治南昌县”。但是,此时刘备因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困难,还没有将他的势力突然伸入到整个南中地区,不得不以庲降都督治南昌县(今贵州镇雄)。“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得益州……乃遣吕蒙袭夺长、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走巴西”。“曹公使夏侯渊,张邰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在随后的时间里刘备争汉中,称汉中王,又后来称帝,东击孙权。在南中地区,直到刘备去世,其统治力量是很薄弱的。通过对南中几郡的郡守任免情况,就可见一斑。

益州郡:南征前太守正昂被杀害,改派张商(蜀郡成都人)为太守,又被执送吴。南北征时,诸葛亮派王士(广汉郪县人)为太守又“为蛮夷所害。”

越巂郡:“章武三年,越巂叟大帅高定元称王恣雎,遣都督李承之煞将军梓撞焦璜,破没郡土。丞相亮遣越巂太守龚禄住安上县,遥领太守。”在“建兴三年,承相亮南征,复郡治。”

牂牁郡:南征前,向朗、费诗先后为太守,但朱褒据郡以反。

永昌郡:“章武初,郡无太守。”由此可见,刘备集团还没有完全有效地统治南中。

章武三年,刘备殂于永安宫。南中诸郡大姓据郡以叛。诸葛亮“以遭大丧,故未便加兵。”王连同时也对诸葛亮说:“此不毛之地,疫病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当时蜀政权内外交困,平定南方,没有条件。诸葛亮一方面“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另一方面与吴修好“遣使聘吴,团结和亲。”当内外形势有所好转之后,诸葛亮便诸诉武力,兴“南中之役”,平下了南方诸郡的叛乱势力。平南中之后,丞相亮不仅留下了“汉官”亦留下“强卒”,南中地区以“外人”为主,“南中大姓”为辅,来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统治。“南中之役”后,“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都督常重人。”可以这样说,“南中”地区是丞相亮南征后,才真正为蜀汉政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