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刘备一生唯一战胜曹操的战役, ——曹刘汉中争夺战评析

从公元217年冬到219年5月,刘备为争夺汉中,与曹军展开了全力以赴的作战。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迫使曹操自汉中撤兵,刘备全部占有了汉中地区。

刘备一生中多次直接与曹操作战,总是遭到失败。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曹操的作战,刘备不仅没有被曹操打败,还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其中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

有人可能会认为,赤壁战役刘备不是已经战胜了曹操吗?实际上,刘备虽然参加了赤壁战役,但是只是跟随周瑜,即没有投入作战部队,也没有任何计谋贡献,所以赤壁战役只是周瑜以及孙权军的胜利。刘备只是赤壁战役胜利的直接受益者。

一、 汉中地区的重要性

汉中地区的重要性,对于魏、蜀两方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北面隔险峻的秦岭山脉与魏国的关中地区相连,南面隔大巴山脉与四川盆地相通,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由于秦岭比大巴山脉更为险峻,因此,对于四川的守卫者来说,以秦岭一线作为对北方的防御线比以大巴山作为防御线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好很多。

所以法正论述汉中的重要性时说:“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杨洪向诸葛亮强调汉中之重要时也认为:“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相对来说,汉中对于北方来说,并不是关系生死的地区。北方以秦岭作为防御线比以大巴山明显要优越。只有在北方要进攻四川时,汉中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本次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刘备为了整个四川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动用了在四川所有的精锐部队和优秀将领、谋士,全力争夺汉中地区长达一年半之久。反观北方的曹操,不仅增援汉中的行动慢慢吞吞,最后干脆没有经过什么作战就放弃了对汉中的争夺。曹操的放弃汉中,就等于暂时放弃了进军四川、消灭刘备集团的想法。

二、 双方的参战兵力

曹操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第一阶段:曹操到达汉中前(217年冬到219年1月)。参战将领有:

夏侯渊张郃徐晃曹洪曹真、赵咨、郭淮、

兵力不详,估计2。5~3万人。第二阶段:曹操到达汉中(219年2月)后到战役结束。

曹操以及中央机动兵团,人数不详,估计2~3万人。参战总兵力5~6万左右。

当时曹操手下最有名的五员大将,张辽乐进在东线合肥,于禁在南线荆州,汉中则有张郃、徐晃;而曹操的亲族将领中,东线有夏侯惇,南线有曹仁,汉中有夏侯渊和曹洪、曹真,说明曹操在汉中还是投入了相当多的主力精锐部队。

刘备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第一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前。参战将领有:

刘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魏延赵云、陈式、高详、吴兰、雷铜、任夔、刘封

兵力不详,估计4~5万人,即所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主力和部分投降的刘璋军。第二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后。

增加兵力不详,估计为留守成都的刘璋投降军新整编部队2~3万人。参战总兵力6~8万左右。

三、 战役经过

本次战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刘备军全面进攻,曹军积极防御,刘备的进攻全面受挫;第二阶段——刘备军增加兵力,展开重点进攻,大败曹军于定军山;[page]第三阶段——曹操主力到达汉中,刘备坚守不战,曹军进攻不利,全面撤军。

第一阶段:217年冬到218年底

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集中主力争夺汉中。其部署为:

刘备率法正、黄忠、魏延、赵云、高详、刘封等将进攻夏侯渊军据守的进入汉中之要隘阳平关,以期夺占阳平关将曹军驱除出汉中地区;

张飞、马超、吴兰、雷铜、任夔等将进攻武都郡(下辩一带),既可切断曹军从陇右地区向汉中增援兵力和粮草的通道,又保证刘备主力的侧翼安全;

曹军以夏侯渊军主力据守阳平关,张郃军守广石,确保汉中门户的安全;以曹洪、曹真军抵抗张飞的部队,确保阳平关侧翼和西路粮道的安全;以徐晃军机动防御马鸣阁至阳平一带,保障阳平关侧后之安全。

217年冬,刘备军开始自成都向汉中进兵,张飞部进军下辩。

218年春,张飞部到达下辩,与曹洪军相持。张飞分兵,扬言要出击曹洪军的后路,被曹真等人识破,结果前军吴兰等部被曹洪军集中兵力击破,雷铜、任夔战死,吴兰逃到少数民族部落后被杀。张飞看到损失较大,有利地形已经被曹军占领,估计无法再发动进攻,就撤出了武都地区。张飞军总共约2万人,此次作战估计损失5千以上,大将3员。

同期,刘备的主力与夏侯渊、张郃军一直相持在阳平关一带,刘备屡攻不下,损失也不小。

218年7月,刘备派陈式军攻击马鸣阁道,希望切断阳平北面道路,从侧后方威胁阳平。结果遭到徐晃军的打击,损失惨重,许多士兵因山路狭窄而落入山涧。

这时,刘备的夺取汉中之计划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主力仰攻阳平不下,侧翼迂回的两路部队均遭到失败,曹军已经威胁到其主力的侧翼安全了,而且兵力也损失很大(前后相加估计1~1。5万左右)。只好紧急征调成都的留守部队到汉中前线。

第二阶段:219年1月

诸葛亮及时将成都的部队集中后全部派往汉中,缓解了刘备的危急形势。

219年1月,刘备放弃进攻阳平,渡过汉水,向定军山一带机动,希望以此调动夏侯渊军离开坚固阵地,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夏侯渊果然中计,与张郃率军也渡过汉水,在定军山扎下大营。

刘备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先猛攻张郃军防守的东面,夏侯渊惟恐张郃兵少抵挡不住,就分兵一半增援。接着刘备火烧夏侯渊防守的西面外围,趁夏侯渊出营救火,放松警戒的时机,突然派黄忠从山上发起突击,一举斩杀夏侯渊,并击败其残余部队,益州刺史赵颙也同时阵亡。

张郃军守不住定军山大营,只好退过汉水扎营,并收拢散兵。夏侯渊的司马郭淮等临时推举张郃统一指挥剩余的部队。

刘备军准备渡过汉水继续攻击张郃军。张郃准备沿河阻击。这时郭淮建议:沿河阻击是示弱的表现,应把部队向后移动,让刘备军渡河,待其半渡而击之。张郃采纳了这个建议。刘备看到曹军的部署担心渡河有危险,于是放弃了渡河追击的企图。张郃于是率军退回阳平继续坚守。曹操得到夏侯渊阵亡,曹军损失很大,情况危急的消息后,命令曹真火速增援阳平。曹真到达后,指挥徐晃军反击刘备派出的高详军,获得胜利,暂时稳定了战场形势。

第三阶段:219年2月~5月

219年2月,得到夏侯渊战败的消息,曹操急忙从长安赶到阳平一带,准备与刘备的主力展开决战。曹操是在218年7月开始自邺出发的,于当年9月到达长安。由于10月发生了宛城守将侯音叛变事件,加之当时汉中局势比较平稳,曹操于是留在长安观察局势发展,再决定进一步的行动(比如可能要增援宛城的平叛作战)。由于219年1月夏侯渊的阵亡,曹操马上率军进入汉中。

219年3~5月,刘备依靠大巴山的险要地形,坚守不出,曹操进攻又没有效果,而曹军的运输线因过于漫长,还经常遭到刘备军的偷袭,后勤得不到保障,最后曹操决定将所有部队撤离汉中。

同时(或在此前)撤出的还有汉中的人民8万多人和武都郡的少数民族5万余户。

汉中战役到此全部结束。

四、 总结的经验

总结此次战役的经验,在刘备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 充分重视

鉴于汉中地区对四川的重要性,刘备在本次战役中投入了除荆州关羽兵团以外的所有主力。所有在四川的将领和主要谋臣也基本自始至终参加了整个战役。

法正在战略战术等方面对刘备的帮助非常大,连曹操也认为:“吾固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甚至连突击夏侯渊的时机确定也出自法正。[page]2、 战略战术得当

在曹操的主力没有达到之前,刘备一直是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虽然开始阶段并不顺利,但是刘备坚持不懈,终于在曹操主力到来前击败了夏侯渊,赢得了战场主动权。

在曹操主力到达后,刘备则坚持依险固守,拖垮曹军的战略,使曹操求战不能,攻坚不下,运输困难,士气低落。最后终于达到了逼走曹操、占领汉中的目的。3、 四川后方的全力支援

诸葛亮在后方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充分保证了大军的后勤供应,还在刘备最关键的时候,派去了增援部队,确保了击败夏侯渊战斗的胜利。4、 从将领到士兵的拼死作战

全体蜀军官兵,从上到下,充分了解到汉中的重要性,与曹军拼死作战,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仅大将就牺牲了三员,士兵损失估计也达到1。5万左右。

五、几个小问题

马鸣阁道的位置在哪里?

根据《中国战争史》的说明,马鸣阁道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北的朝天驿一带。但是根据战役进程和曹操对徐晃打胜马鸣阁道战斗的赞扬来看,好象其位置应在古阳平关的西面或西北。

《资治通鉴》记载:“刘备屯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与之相拒。备遣其将陈式等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张郃屯广石,备攻之不能克,”可见刘备军已经达到阳平关一带,与夏侯渊相持时,刘备才派陈式等去切断马鸣阁道的。

如果马鸣阁道在朝天驿,就是在刘备前往阳平关的路上,刘备必须先击败徐晃,占领马鸣阁道,才能继续北上到达阳平关,明显与史书记载不符。

另外《三国志徐晃传》中记载:“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说明马鸣阁道是连接魏军内外的重要通道,这样的通道,自然不会在阳平关以南,而应在阳平关以西、西北或北面,是阳平通向武都或关中的咽喉要道。(注:管宁认为位于古西汉水通向关城(今陕西宁强)的路上。)

夏侯渊为什么要跟随刘备军到定军山?

在攻击阳平关失利、另外两路迂回包抄部队也相继失败的情况下,刘备将部队向南渡过汉水,从阳平关转移到定军山一带。刘备准备干什么呢?

有朋友认为,刘备准备率大军从定军山迂回到阳平关的后面,这样一来,阳平关就无法防守了,所以夏侯渊必须跟随刘备去定军山。其实不然。

阳平关之所以重要,关键就在于从西面进入汉中的道路仅此一条。定军山乃险山野岭,根本没有道路可供大军穿越进入汉中。试想,如果大部队可以较轻松的穿越定军山进入汉中,刘备还傻乎乎攻打阳平关那么长时间干什么?也用不着派很多部队去迂回阳平关的西北了。

曹操当年率大军进攻阳平关不下,也没有一点考虑迂回定军山进入汉中的考虑,还差一点就放弃对汉中的进攻了。这也说明定军山是不能迂回进入汉中的。

那么夏侯渊为何要离开阳平关的坚固阵地,跑去定军山呢?我分析,夏侯渊认为刘备进攻失败,迂回部队也损失惨重,大概是准备撤退了,所以才全面出击,渡过汉水保持对刘备军的压力。否则不会夏侯渊、张郃、赵颙、郭淮等均在定军山,阳平关交给谁来守备呢?

其实如果夏侯渊只管坚守阳平,刘备是没有一点办法的,这样坚持到曹操中军赶到,刘备大约只能撤军了。所以是夏侯渊中了刘备的计——假撤军之计。

客观的评价这次作战,应当是双方在战术层面上打成平手,但是在战略上刘备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当然,这与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