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李严为什么会铤而走险虚报军情

李平(即李严)为何会铤而走险,虚报军情,致使诸葛退兵,自身削职?从表面上看,李平举措似乎过于轻率急躁,以至诸葛亮能轻易捉其把柄;从阴谋论角度看,则可谓贪心太过,遂至倾覆。

笔者研究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花了好一段时间,最近觉得,李平之铤而走险,实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属必然之举。就算不以虚报军情以掩其运粮过失,把失败责任推到诸葛亮身上,待诸葛军还,无论祁山前线胜负损益,李平亦始终逃不过被诸葛亮抓住运粮过失以实施严厉政治打击的命运,所不同者,只在打击之快慢迟速而已。对于这种打击,不单单是象三国志说的只是出于李平个人的忧虑,而且也和李平和诸葛亮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敌对心理有关。也就是说,虽然没有挑明,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对方想搞倒自己,在双方经过第四次北伐前的重大政治交易后,北伐战争里无论谁出了错,都难免会成为对方的把柄,而对方抓住把柄后也决不会手下留情。

何以见得敌对是心照不宣?皆因第四次北伐前,李严和诸葛亮的一系列的政治讨价还价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用象棋术语比喻,李严已经开始将诸葛亮的军,而且是将军抽车的狠着杀着,你诸葛亮不是对北伐屡次失败心急如焚吗,好,就抓住你这最大的痛处,把我本来就应该拥有但是长期被你一人独占的权力和地位夺回来。李严本来就是托孤重臣,至少他自己就是这么看的。但是他却长期被诸葛亮孤立排挤,从刘备托孤时的“李严为副”,短时间内就被诸葛亮操控成“咸决于亮”,到诸葛亮上出师表,面对肯定知道李严受寄托的后主,居然连这个托孤副职的名字也不提,摆明是置先帝所作两人共辅少主之安排于不顾,而将李严放到应该疏远的“小人”之列,其对李严的边沿化达到了这种露骨的程度。

诸葛亮面对北伐的多次失败,他是心急如焚,希望能增加北伐的兵力,但是蜀国国力有限,多年的征战已经使民间感到厌倦疲惫,征兵调兵都已经难以大幅增加兵力,而李严却统领着接近蜀汉三分之一的兵力!这些部队对诸葛亮来说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的。这些部队,也是李严被边沿化后和诸葛亮讨价还价的政治资本。到第四次北伐前的那一笔交易,李严终于得到了一直想得到的东西:中央权力。在这之前,他总是摆脱不了一个“边”字,而这个“边”字使他总是和诸葛亮的地位和影响相差一大截,甚至是连受寄托辅少主的名份也不被朝中多数人所认同,诸葛亮通过对李严进行长期的、不遗余力的排挤,力图在朝野中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只有诸葛亮他自己才是唯一的受托孤者,可以名正言顺掌控大权,任何人都不能在政治权力上和他分庭抗礼。这种观念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后世多数人,包括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内,都是认为,只有诸葛亮才是受托孤者,所以能掌握到“咸决”之权,李严顶多只是个小小的配角。[page]可是无论你怎么排挤,李严毕竟不是等闲之辈。这一次,他终于利用诸葛亮急于北伐的心理而进入了权力中央,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朝中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纷纷问诸葛亮为何对李严这么好。------------一个边城之将,只不过是先帝临死前碰巧升了他的官,你这样对他也好过了头了吧!诸葛亮长期的排挤李严的效果,于此可见一斑。

李严进入中央了,但只是多捞了点权力那么简单吗?非也!李严进入中央,将会直接挑战诸葛亮长期致力于形成的只有他自己才是唯一受托孤的观念。这种观念之所以能在朝中群臣心里形成并根深蒂固,除了诸葛亮的权势是主要原因外,李严远在外地也是重要原因。现在李严进来了,这种诸葛亮的一面之词还能站得稳吗?一旦站不稳,这个早就提出要自己开府治事的李严,又会做出什么严重威胁诸葛亮权势的事情来呢?诸葛亮连彭羕、廖立这样的言谈狂放的人都要治罪,面对这个在他眼中是“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的“小人”,面对这个步步进逼、不怀好意的强敌,能容忍其进一步威胁自己赖以掌权治国的政治名份吗?如果有人说能,你信不信呢?

笔者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让李严入中央,是迫切希望尽快取得北伐进展而作出的弃子抢攻之举,其牺牲是非常巨大的,冒着要被李严咸鱼翻生分庭抗礼的大风险。

如果北伐取得重大进展,那么诸葛亮声誉会大大上升,李严再怎么申辩自己的托孤名分,也盖不过这种锋头,蜀汉的军政大权将仍然稳操于自己手中。如果北伐又像以往那样陷入僵局甚至挫衄而返,那么战争的失败将为李严的分庭抗礼提供更多筹码,甚至是压倒诸葛亮,当真治他一个“北伐不效”之罪。

从这些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第四次北伐是是抱着很大的信心去的,魏延入羌取得的胜利,是这种信心的重要来源。

总而言之,北伐胜,则二虎可暂保相安;北伐败,则一山不容二虎。北伐烽烟一息,托孤名份之总决战马上就要展开。对这种局势,频频进行政治交易的李平和诸葛亮心里应该都很清楚。

李平本来是出于很优越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你北伐胜,我仍留中央,你北伐败,我更有利,反正如果有什么错,都是你诸葛亮的错。只是身为后方大员,却逃不脱督办粮运之责,不能不分担一部分战争之风险,李平最终还是被拴到了北伐这根藤上。

双方都参与了北伐,就看谁出错了。无疑,诸葛亮在前线,出错的机会要远大于李平,可惜天有不测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