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老兵讲述腾冲血战:参军只为不做亡国奴
“抗战期间,看到的、听到的事都惨不忍睹,说起哪件都心痛得很……”
15日,站在新开馆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内,88岁的抗战老兵卢彩文陷入难以抑制的回忆中。在他身后,数千个中国远征军使用过的各式头盔,整齐地悬戴在迎面而来的三面高墙,神似布防的士兵匍匐在悬崖绝壁上。
卢彩文是滇西抗战老兵中年龄最小的一批。16岁时,他参加黄埔军校第19期大理干训团。毕业后,入编第十一集团军,从事情报工作。
虽然没有扛枪上过战场,但是提到黄埔生这个称谓,卢彩文的眼中还是熠熠闪光。“当时我还是一名初中生,腾冲沦陷,我就去考了这个干训班。我很清楚办干训团就是为了滇西大反攻。”
谈起参军的原由,卢彩文向记者讲诉起当年的滇西瘟疫:1942年5月4日,恰逢保山集市,学生们正在街上游行,防空警报未响,日本飞机突然出现,一顿狂轰滥炸把保山炸得稀烂。到处都是死人,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臭味,染成瘟疫,并蔓延至大理一带。“我在大理漾濞的一个小城镇,看到不停有老百姓抬着棺木从我住的旅社门口走过,心里非常难过。这也加深了我想抗日的决心。”卢彩文说。
卢彩文从大理回到家乡村子的第一天就亲眼见到日本兵杀人。“把人绑在树上,硬生生用刺刀刺破肚子挖出心肝……”卢彩文几度中断讲诉,不忍细说,“太残忍了,他们抓住中国的俘虏,就用铁丝把锁骨穿起来,以防逃跑”。
谈起曾经的战役,老人望着展馆内的松山战役实景再现,眼里有泪光一闪而过。“从1942年至1944年,腾冲的土地上枪声从未停止过。曾有老兵跟我讲,松山一役及其惨烈,战争结束后爬山上去看,没剩一根草一棵树,只剩下红土,”卢彩文告诉记者,60多年过去了,腾冲人提起此战,依然心痛不已。
“战争如此惨烈,为什么你们还是会选择参军抗日?”被问到这一问题,卢彩文和其他老兵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不愿做亡国奴”。
如今,比卢彩文年长的大部分老兵陆陆续续都走了。几乎腾冲每场与抗战有关的活动都可以见到卢彩文的身影。“岁月能冲淡记忆,却冲不走中国人曾遭受的苦难,更抹不掉日本曾犯下的罪行。我只是希望后人能以史为鉴,奋发有为。只有我们有实力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谈和平。”卢彩文说。
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说法。从1942年初日本侵犯滇西到1945年1月收复滇西全部失地的3年里,腾冲各族人民和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人华侨一道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首创了全歼日本侵略者的战例,赢得了滇西抗战的全面胜利。
抗战老兵忆雪峰山会战:半年后仍能闻见尸臭
2015年1月11日,志愿者一次寻常的探访,竟意外发现九旬抗日老兵李经煜重病缠身,急需治疗,老人曾两次入伍参加过鄂南抗日游击战、长沙会战、湘西会战。得知老人需要救助的消息,武汉热心医生从朋友处借车,亲自到咸宁接李经煜到武汉治疗。抗日老兵就医难的消息一下子搅热了医生的朋友圈,接下来的九天中,共六家医院的十位专家教授开始自发接力救治。
省内仍健在的第95位老兵
1月29日下午,武汉晚报记者在湖北省新华医院5楼神经外科的病房里看到了来自咸宁的90岁抗日老兵李经煜。在病房的一角,志愿者花儿介绍了老人术后恢复的情况。花儿是湖北关爱抗日老兵组织的骨干成员,也是发现抗日老兵李经煜的第一人。
老兵李经煜是咸宁市张公河背村人,他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那就是095号,这是由湖北关爱抗日老兵组织为所有健在的抗日老兵编制的,根据找到老兵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095号李经煜,正是这个组织找到的第95位健在的湖北抗日老兵。
说起抗战时期的战争往事,李经煜很平静。
1940年,李经煜年仅15岁,因家中有兄弟7人,他的个子长得又高,因此被抽丁入伍加入地方部队。由于年龄实在太小,一开始李经煜是勤务兵,随着年纪变大他又成了部队通信员。武汉会战结束后,军队有生力量消耗巨大,急需扩充战斗兵源,李经煜扛枪作战的生活随之开始。
起初,李经煜被安排在咸宁附近,零散地参加伏击日本部队的战斗,后来随着长沙会战的战事扩大,李经煜被调往湖南,参与了雪峰山会战。
参加这么多的战役,对哪一场印象最深刻?听到这个问题时,李经煜本来暗淡的眼睛一下子变得炯炯有神,口中不断重复着“枳木槽”这个地点。
令李经煜记忆犹新的“枳木槽”,是1945年雪峰山会战时的重要隘口,属于时任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所辖防区。当年位于雪峰山脚下的枳木槽村曾经是雪峰山战役争夺的重要焦点。李经煜回忆,当时日军死伤人数极多,即使过了大半年,仍然能在村里闻到腐烂尸体的臭味。
如今枳木槽村属于湖南省洪江市塘湾镇14个行政村之一,该地至今仍保留有当时的战壕。
“你以为在脑门打一枪人就会马上倒地死掉吗?战争不是这种死法。就算头部中枪,人倒在了地上手还在不停地抓,拼命挣扎,最后抓得满手是血,呻吟惨叫,然后叫喊声越来越小,慢慢死去。”在枳木槽的战斗让李经煜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
虽然这场战役最后中方取胜,但也赢得步步惊心。有一次,日军集中兵力突袭,李经煜所在部队仓惶撤退,为了逃命李经煜把行军带的被子丢了,只留着一杆枪。“枪无论多重也不能丢,这是军人的命。”他说。
为了躲过日军,李经煜扛着枪跑了一天一夜,一共180里。
从不看电视的老头
回忆起战争时的武器装备,李经煜说:“日本人的枪钢材好,射程也比我们远。”李经煜的孙子告诉记者,如今在咸宁老家,依然保存有当时用的铝制行军碗,大小和现在家常用的饭碗差不多,“爷爷说,打仗的时候都是边跑边吃,根本吃不饱。”
正因为亲历战争,李经煜从不看电视。他说,电视里打鬼子的戏都是假的,哪里看得出当时战场上的残酷,真实的战争中,人死得更惨烈。
抗战胜利后,李经煜被裁军回乡,内战开始他再次入伍,1949年1月李经煜起义回乡。1955年在柏墩农场改造,恰逢这年他的儿子李济鹏出生,妻子不堪重负改嫁,刚出生的儿子只得交给二弟抚养。李济鹏目前负担两个老人的赡养,一位是生父,一位是养父。
2004年,作为起义人员,李经煜享受每年500元补助,这几年略有提高,每月有几百元补贴。
2015年1月11日,花儿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去咸宁给老兵送暖冬物资,走近91岁的李经煜身旁时,花儿突然发现他的头部有一个伤口,经询问才知道是一个多月前剃头时,被刀片划伤,伤口表面已经又红又肿,一部分皮肤溃烂发臭,担心这样的意外给老人带来生命危险,当晚花儿立即把老兵的情况发到“关爱抗战老兵在湖北”群里。
电水壶是家中唯一的电器
“看到群里在找医生救老兵,好像突然和我拉近了关系,我很自然地站了出来。”看到这条消息后,平时在群里“潜水”湖北省新华医院骨科一病区主任宋建东坐不住了,信息发布的第二天,他就向朋友借了辆车开往咸宁,接李经煜来治病。
其实,那天正是宋建东孩子满月的日子,也是他和老婆的结婚纪念日。“我老婆说‘你做的是好事,去咸宁是应该的,我们就在家等你回来。’”
到李经煜老人的家中一看,宋建东吃了一惊。时近中午,李经煜正在吃一碗素面条,里面混着几片菜叶,家中既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只堆着几筐干草,唯一的电器是一把电水壶。
查看老人伤口时,宋建东发现病情进一步加重,溃烂的伤口已经膨胀,甚至凸出头皮,救治刻不容缓。
宋建东说明来意后,李经煜的儿子李济鹏和儿媳杨秋珍连连感谢,把家中仅有的1000元现金仔细地放进了衣服最里层的口袋,带着老人登上了去武汉治病的汽车。
“我们敬重英雄”
经过详细检查,新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红朝诊断老人所患疾病是头部鳞癌,需马上手术,而且越快越好,否则头部脓包每天都会增大,化脓溃烂。经咨询,李经煜这次手术费用巨大,加之还需要后期长时间的换药,这让原本就贫困的一家人更加犯难。
得知李经煜的特殊经历后,宋建东和刘红朝开始在朋友圈呼救,希望能帮老人募集救命钱。
“没想到大家都热烈转发、点赞,甚至很快就收到了第一笔捐款,实在出乎意料。”刘红朝说。
宋建东和刘红朝所在科室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自发捐款,新华医院相关负责人也亲自看望老人并捐款。
刘红朝的朋友圈也热闹起来,有的医生给出病情治疗意见,有的表示愿意主动捐款。
之后的一周时间里,更多的医生加入到了救治老兵李经煜的行动中。湖北省新华医院院长王汉明教授、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郭东生教授、于加省教授、王宝峰教授,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熊南翔教授,武汉市普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彭翔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俊教授,荆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代旭教授。他们不仅捐款,还通过群提供手术治疗及后期康复方案。
截至1月20日李经煜手术当天,共为老人募得资金13000元,另有10500元通过关爱老兵湖北群账号捐款,新华医院减免了相关费用,手术顺利进行。
见过很多家境困难的患者,为什么唯独李经煜老人能引起这么多医生接力救助?宋建东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毫不迟疑,坚定地说:“因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流血牺牲,我们敬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