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张学良为什么东北不抗日?全因蒋介石的一大昏招

今天脑洞老师讲一讲九一八事变,讲这个事变,就不得不说到张学良。

我们先介绍他爹:东北王张作霖。张作霖从一个胡子起家,最终成为一方诸侯,这其中,张作霖是借用了日本人的力量。但张作霖也不全唯日本人是从,他对日本人是五分利用五分忽悠。明面上跟日本好,还给了日本人一些好处,但暗地里,总是跟日本人较劲。最后日本人为了更好的控制东北,炮制皇姑屯事件把张作霖给炸死了。

这个事情主要是日本关东军搞的,日本人炸死张作霖,本以为东北大乱,他们可以趁机在东北扶持一个更亲日的傀儡政权。哪知道弄巧成拙,张学良这个军二代竟然掌控住了东北局势。并成为一个比他老子还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干脆向日本人最忌讳的国民政府投降。

这个举动让国民政府的北伐完美收官。东北的奉系军本来跟北伐军实力相差不大。东北的兵源一向都不错的。像林彪进东北,随便在街上挂个招兵的牌子,一下就招到了一大批兵。这些兵再经过训练,就造就了无敌的四野。

国民政府不费一枪一弹得到东北,实现全国的统一。这个时候,不论是蒋介石还是全国,都感到十分振奋,政府开始考虑进一步在外交上废除一些不平等和约。

这个政策被称为“革命外交”。就是对一切不平等和约,不管是什么时候签的,当时的情况如何,一律不承认。

这个是有点激进了。像新中国新立,废除了一大批不平等条约,但有些条约中的条款我们还是遵守的,比如租借香港澳门,我们也是到期之后才收回来。

这个革命外交一搞,日本人受不了。因为日本人在中国窃取的权益最大。

这里,脑洞老师介绍一个重要的公约,就是1922年在华盛顿签署的《九国公约》。

这个公约本质上是各国瓜分中国的不平等公约,它巩固了列强在中国的非法权益。但具休分析,也提供给中国一些外交操作的余地。比如它规定不允许各国再从中国夺取进一步的权益,要保证中国的领土完整。

这个打击了日本的军国独霸主义。日本在中国的野心很大,他后面是要全面侵略中国、独霸中国的。但因为这个公约,日本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个公约还有一点,就是排挤苏联的。九国是美、英、比、法、意、日、荷、葡和中国北洋军阀政府。这里面没有苏联。

而张学良在东北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苏联下手。

我们再来介绍一下这个张学良。张学良确实是一个爱国将领,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孔子老师有一句话,叫“‘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的能力很小,但责任很重,难保不会出问题。

张学良大概就是这种情况。东北这个地方,局势很复杂,奉系的势力,国民政府的控制,日本人的势力,还有苏联人的干涉。各方纠缠在一起,可以说,中国的外交困局一半都在东北这块。当年,张学良的父亲这种人精靠着左右忽悠,勉强维持了这么多年,最终还是被炸死。张学良的能力又远在他父亲之下,完全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处理各种复杂局面,从中采取最有利中国的策略或者方法。

张学良上台没多久,就办了一件大事:“中东铁路事件”

中东铁路,是沙俄政府在中国夺取的不平等权益。但当时苏联也开始对中东铁路做一些让步,比如期限从八十年减到六十年。还声明,到期后,中国可以无偿收回铁路以及沿线资产。

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大家可以开始谈。比如这个中东铁路事实上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毛主席赴苏谈判最终从斯大林手里收回来的。

但张学良跟蒋介石采取的方法是武力收回。

张学良把中东铁路给炸了,然后宣布收回铁路及沿线资产。

张学良后来回忆,他这样做,也是急于想做出一点成绩,让大家对他的印象有个改观。不要认为他只是个军二代,他也是有能力的人。可惜呢,苏联人不配合。

苏联出兵,最终击败奉系,逼国民政府承认苏联对中东铁路的权益。交战中,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张学良请求国民政府中央军支持,但蒋介石害怕事态扩大,一直不派兵。这让张学良对中央军产生了一个印象,就是奉系打起来,国民政府是指望不上的。这为后面九一八张学良的处理埋了一个伏笔。

中东铁路事件发生后,日本人比苏联的反应还要激烈,因为日本人在东北的权益比苏联人要多的多,要是张学良也来这一下,日本人也得回家喝西北风了。

所以,日本一反跟苏联对着干的态度,支持苏联跟中国开战,而且通过中苏交战,日本发现奉系军队作战力不咋地,“不堪一击”。这个时候,日本已经有采取军事冒险主义,全面侵略东北的意图了。

这时,又发生了一个中村事件。

就是说有一个叫中村的日本人跑到蒙古去刺探情报,日本人一直很注意收集中国的情报,画地图什么的,特别的细,利用各种人来做这个工作。反观,中国就不注意这些技术层面。像孙中山,在日本老婆都娶了,就是没弄一张日本军事地图回来,鲁迅把仙台描绘得跟自家后院一样,但就是没有地图。

这个中村装成一个驴友(确实牵了驴子),在中国刺探情报,据说是为了以后跟苏联开战做准备。当然,打苏联也是要侵略中国的。结果,这个中村被抓住了。为啥被抓住呢?只能怪他自己伪装得太差。大家看看他的伪装。

抓起来后,奉系军人觉得关着也是浪费粮食,干脆就烧死了。这个做法很解气,但从外交上看有些不妥,一来没审判,二来处理得太粗糙。而且这个事情被日本人查出来了。

这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又是一大助力。

当时的日本有和谈派,就是以谈判为主来夺取中国的权益。另一派就是直接军事侵略抢权益。这两派,都是要侵略中国的,但前一种呢,我们也可以反利用起来,为我们争取时间,毕竟当时我们的国力还不如日本,而且日本当时是经济往下走,我们的经济是往上走,时间在我们这一边。

但这个事情出来后,日本军方强烈要求动用武力。

这个时候,关东军蠢蠢欲动了。

我们说过,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让日本在东北处在被动的局面。所以,关东军被日本人狂批成翔了。关东军想搞点事摆脱猪一样队友的名声。于是呢,就在自己的铁路上埋了炸弹,谎称中国人干的,等于又伪造了一个中东铁路事件。

这种小伎俩,按说鬼都不信,但前面确又发生过中东铁路事件,所以,英美这些国家都相信小日本的说词,认为张学良又在单方面收回权益。

随后,关东军就向东北军发起了攻击。当时的兵力对比,日本关东军最多二万,东北军却有四十万。

这个时候,张学良有三种选择。

一种是谈判。跟日本谈,可能要给小日本一点好处,但最少能够避免最坏的结果发生。

第二种是假打,就是我打一下,但不尽全力,让你吃点苦头,当时东北军一个将领就建议张学良调几个团吃掉日本的一个营,展示一下实力。当然,这个假打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谈判上来。

第三种是真打,就是拿这四十万人跟日本拼了。日本要么会增兵,要么主动要求谈判。如果是后一种,那东北军就赚了,可以趁机收回东北的一些权益。如果是前者,那可能抗日战争提前六年全面爆发。

张学良采取的是第四种:不抵抗、不谈判、不投降。把东北军从东北撤走,把东北让给了日本。

可以说,这是最坏的一种处置。你要么谈一下,也不会全丢了东北。要么打一下,如果能重创一下日本,日本可能会寻求谈判。可是一枪不放就把东北让出去了,除了丢失领土之外,更是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这让小日本产生一种想法,就是随便派点兵到中国来就能敲到一些东西。

还有一个说法,说张学良不抵抗是蒋介石的命令,这个张学良本人也澄清了。晚年,他自由后亲自说明,当初是他自己下令不要抵抗,跟蒋介石没有关系。张学良能这么说,不失为一条汉子。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呢?

这有很多原因,其一,受了前面中东铁路事件的影响,张学良在前面打,国民政府光说,兄弟你顶住,我马上派中央军支持,结果一直没来。这让张学良认为国民政府在利用他,想让他的东北军打完,那他的老本就没有了。所以,在国土与人面前,张学良选择保住他的人。

另一点也是蒋介石失策。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叫中原大战。

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三位在中原大战。张学良在这里面支持了蒋介石。所以蒋介石一高兴,也可以说冲动吧,就把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全部交给了张学良。张学良还成为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其实张学良的兵并没有派上用场,刚出关,中原大战就结束了。但不影响蒋介石对张学良大赏特赏。

蒋介石这个人有点江湖气,就是对他好的人,他记得比较清楚。张学良先是改旗易帜,让他声望大增,现在又出兵支持。那个年头,在后面跟蒋介石较劲的多,但真正支持他的实在太少。所以后面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对张学良特别器重,特别关心。称兄道弟,真的是把张学良当一个小老弟看待,写的信特别亲切。就是发生西安事变之后,他也只是关住了张学良,另一位杨虎城将军就被蒋介石杀害了。

我们再说那句话:力小而任重。张学良如果能把东北那摊事整明白了,也不枉是张作霖的儿子。现在还要把西北,华北交给他。而且这让张学良有了一个退路。

张学良要是只有东北,那他就只有死守。现在他在关内也有地盘,就会产生一种有路可退的感觉。当然,张学良的东北军退到关内,其实就变成了杂牌军。甚至还比不上其它杂牌军,比如桂系。但张学良当时想不到这些。

所以说,蒋介石虽然没有下令张学良不抵抗,但他的失策给了张学良不抵抗的余地。

于是,张学良在保住自己一系且有退路的想法下,拱手把东北让了出来。

“九·一八事变”让日本尝到了甜头,仅仅数个月后,就在上海如法炮制“一·二八”事变。当时驻防上海的不是张学良,而是蒋光鼐和他的19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