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败在海上:珠江口第三关——虎门海防

虎门是珠江口通往广州的第三道关口。

1588年,明万历朝在珠江口东岸石旗岭上设虎门寨。明代所设沿海墩台,只用于观察与示警,有战事燃放烽火报警。所以,明代虎门寨只有城墙,没设炮台。清代沿海墩台,才升级为炮台要塞。

1717年,康熙朝始在虎门建设炮台,于虎门寨南面山岭设南山炮台,于横当岛设永安炮台、横当炮台、西炮台,东炮台,组成封锁江口的火力网。1810年,嘉庆朝将虎门寨城升格为水师提督驻地,因南山炮台距水道太远,又在山下筑镇远炮台。虽然,康、嘉两朝在虎门陆续兴建炮台,但并无海防效果。道光初年,虽“设法整顿,而究不见振作”。直到1834年,珠江口外国船不断生事,海防吃紧,清廷才调关天培任广东水师提督,加强虎门海防。

关天培到任后,从“御敌之道,守备为本,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的原则出发,针对水道宽、火炮射程短等弱点,增建、改建各炮台,添铸重炮,使虎门要塞10座炮台联络一气,并把有关奏稿、书稿、告示、制度、图式等,编成《筹海初集》4卷,于1836年刊行,供官兵学习。

《筹海初集》有许多重要的插图成为后人研究虎门海防的重要史料。如《十台全图》、《秋涛浴铁图》、《中流击楫图》等,表现了各炮台形势和攻守阵势。其中《十台全图》(图5.6)尤其重要,它全面反映了关天培战前的海防部署与策略。《十台全图》方位为上西下东,左南右北。图上绘出了关天培精心设计的虎门三道防线,共计十个炮台。这组清宫旧藏《虎门炮台组图》(图5.7),则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虎门各主要炮台的炮位布局与堡垒细节。

《十台全图》左侧的沙角号令炮台和大角号令炮台为第一道防线,二台发现敌舰,即发号令通知上游炮台。此图的中心为第二道防线的中心,在江心横当岛上有永安炮台、横当炮台;东岸有镇远炮台、威远炮台、新涌炮台;西岸有巩固炮台,蕉门炮台。敌舰若进入横当岛两边水道,皆有炮台击之。此图右侧的大虎炮台为第三道防线,敌舰若突破第二层防线,大虎炮台可以“一台当关”最后迎头击之。

令人遗憾的是,这个以守为中心,层层设堵的防御体系,只为防止敌舰越过虎门,攻打广州,没有料到后来英舰并不急于攻打广州,而是在虎门直接进攻炮台。清军炮台全是无顶盖的,不便于守军自我保护,而且,三层并无火力关连的炮台,在英军采取个个击破的战术中,没有应对措施,所以,很快就全线失守。

图5.6:《十台全图》描绘了虎门十个炮台:沙角号令炮台、大角号令炮台、永安炮台、横当炮台、镇远炮台、威远炮台、新涌炮台、巩固炮台,蕉门炮台、大虎炮台。

图5.7:这组清宫旧藏《虎门炮台组图》,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虎门各主要炮台的炮位布局与堡垒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