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再谈春秋小霸郑庄公:一生无败绩

春秋时期的郑庄公,知道的人相对来说少一点。如果按照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标准,郑国只是一个小国和弱国,但是在有勇有谋的郑庄公治理下,分别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和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战绩显赫,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郑庄公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过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国纷争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

前文已述,郑庄公的母亲宠爱其弟弟段,段联合母亲企图造反,郑庄公完全可以武力讨伐,但是不明真相的世人会怎么说郑庄公?--杀母杀弟,不孝不仁!所以郑庄公一开始采取忍,不动声色,让段坏事做绝,罪行大白于天下。郑庄公说:“段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等等看吧。”“用不着除他,没有正义就不能得民心,迟早他会自取其祸。”让段和其母亲一步一步的掉入到坑中而不自觉!郑庄公做足了舆论工作和争取民心,最后用武力一举消灭段!“欲擒故纵”的成语来源如此。

郑国处于四战之地,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东周,郑国无法与之争锋,只能向东发展,而东邻卫、曹、鲁、宋、陈、蔡诸国中,宋国国大爵尊,在东方小国中又有号召力,是郑国发展的严重障碍。怎么办?郑庄公把向外用武的目标定于宋国。怎么做?郑庄公实行了以下的战略方针:第一,和齐、鲁建立稳定的同盟关系。齐、鲁处在宋国的东北部,建立了和齐、鲁的同盟关系,就形成了对宋的牵制和包围,他几次和齐、鲁二君约会,在攻取宋国的郜、防二邑后将其送给鲁国,都是为了巩固三国的同盟关系。第二,假借王命伐宋,号召列国。郑是一个新起的小国,但郑庄公是周朝卿士,具有特殊的身份,于是庄公宣称宋公久缺朝贡,自己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第三, 郑国通过这种方式纠合了更多的国家,又形成了对宋国的舆论压力,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郧小国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第四,扶植宋国内部的反对势力。宋国前君主的儿子公子冯出奔到郑,宋国曾为此出兵讨之,郑庄公对公子冯采取保护措施,隆重招待。宋国在一次内乱后,国人欲迎立公子冯为君,公子冯临行前,泣拜于郑庄公之前表示,自己返国后,“当世为陪臣,不敢贰心!”

接下来怎么对待周天子?郑庄公作为周朝卿士,应当尽忠于王室。但他要兼并、扩张,那必然和周天子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的处境决定了他对周天子在总体上采取的是又打又拉的手段。当周天子要限制他的发展和自由时,就打击周天子;当这种打击满足了需要时就亲近周天子,打击周天子是为了抵制王室对自己的限制,是为了向列国示威;亲近王室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卿士身份,保持自己对若干国家的号召力。郑庄公派兵抢收周天子粮食,事后又去谢罪修好。假王命伐宋是利用卿士身份。周桓王亲讨庄公的假命之罪,庄公发动战争,而当大将射伤周桓王,周兵溃退时,郑庄公又急忙鸣金收军,郑庄公又派人去王师稽首谢罪。能屈能伸,又打又拉,资源最大化利用,这手腕怎能不让人佩服?

郑庄公听到了卫公子州吁杀死卫桓公而自立为君的消息,就已经预言知道了州吁为了立威邻国,以挟制国人,巩固自己的统治,会和郑国打仗。果然州吁纠合宋、鲁、陈、蔡四国,组织五国联军,将郑国围得水泄不通,形势非常严重。

郑庄公向群臣问计,大家言战言和,意见不一,庄公笑着说道:“诸君皆非良策也。州吁新行篡逆,未得民心,故托言旧怨,借兵四国,欲立威以压众耳。鲁公子翚贪卫之赂,事不由君,陈蔡与郑无仇,皆无必战之意。只有宋国忌公子冯在郑,实心协助。吾将公子冯出居长葛,宋兵必移。再令子封引徒兵五百,出东门单搦卫战,诈败而走。州吁有战胜之名,其志已得,国事未定,岂能久留军中,其归必速。吾闻卫大夫石碏,大有忠心,不久卫将有内变,州吁自顾不暇,安能害我乎?”

郑庄公分析了五国各自出兵的动机和要达到的目的,认为需要对付的只有宋卫二国,然后提出两项退兵之策,其一是将公子冯移居长葛,以此引开宋兵;其二是以诈败形式造成卫国战胜之名,促其速归。郑庄公既没有真正出战,也没有乞和,他以两项决策轻而易举地瓦解了五国联军,解除了国家的危难。他料到州吁执政的卫国必有内变,后来卫石碏大义灭亲,诱杀了州吁及其追随人,这些与郑庄公所料均一一验证。

经过桓公、武公、庄公三代君主的逐步努力,郑国终于进入到鼎盛时期。几十年时间里,郑国从个刚出生的小国,一跃成为当时的中原第一强国。郑庄公也因此被成为“春秋小霸”或“春秋初霸”,也正是因为他的审时度势,适可而止的做法,适应了那个时代的转型特征,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漫谈东周列国志:八)

文/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