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抗战时期 为什么中国会大量出现德国军事教官?

首先,在抗日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1931年九一八,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还是一盘散沙,到处军阀混战,还远远不是一个政治成熟的国家,当时的中国基本没法打现代化战争。反观日本,经过多年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外扩张,已经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内政治统一,军队都是现代化配置。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军事装备上,全亚洲只有日本有完整的军事工业,中国军队的德械美械纸面上战斗力比较好看,但是在实际战斗中,国军损坏的枪械,大炮绝大部分无法自行修理,只能丢弃,严重影响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在战争中,国军常常出现大规模的溃败,甚至在溃败之后都无法迅速收拢残军,在正面战场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军队也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整体作战力不强。而日军的组织能力在当时的世界而言也是佼佼者,尤其是精锐师团,进攻坚决,作战勇猛,各部队间互相信任,能打出较高水平的战术。

我们在看民国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时,经常能看到一些德国军官出现在大屏幕之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德国教官呢?

自清末“自强运动”至民国建立前的五十年间,满清政府曾创建多所西式兵工厂试图建立军火工业,但其成效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科技水准落后,缺少重工业基础,导致国防工业所需的原料、技术、设备均需依赖外国,不但无法应付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并且只能模仿到外国落伍的武器,完全不能切合国防需求,所以从列强大量进口军火成为必要,但这也是中国军阀横行,大小内战不断的原因之一。1911年民国建立,国内政局更加混乱,各省内战日趋激烈,对军火的需求量更大,满清时建立的兵工厂产量已不敷需求,所以外国军火进口量大增,其中自欧洲与日本输入者最多。第一次大战时,欧洲各国大战正酣,军火外销中国量钜幅减少,日本乘机大肆输入军火竟占了当时中国总进口量的80%。1919年美国为推动和平解决中国内战,并抵制日本独占中国军火市场,故倡议对中国武器与军火禁运,自1919年开始直至1929年长达十年之久。

而实际上,因欧战结束,欧洲战场使用过的各式军火大量低价外销,中国南北方政府、各省军阀还是以走私、偷运等种种方式,进口了相当数量的外国军火。据统计自1911–1928年共18年间、中国输入的各国军火以步枪、手枪、弹药为主,火炮、军舰、飞机等重武器则甚少,因为进口的各国械弹口径性能不一,其中朽劣军品又多,严重影响到部队战力;而供应国是以德国(36%)、日本(32%)为前两名,其余32%为俄、英、法、美、挪威等国所分。1928年南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在长江以南的区域大力从事国家建设,但日本自“济南事件”开始,对中国步步进逼,又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暴露并吞全中国的野心,国民政府深知中日间终必将爆发大战,必须要加快国防建设,于是加强军火生产,储备弹药器材,并成立兵工署,整建汉阳、金陵、巩县、华阴等17个兵工厂。

但从当时国内军队总人数方面来考量,以上各兵工厂的产能对支应如此庞大的军火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北伐完成后,国民政府于1929年/1933/年/1934年/1936年次举行陆军编遣会议,对全国庞大的各方部队进行核实与调整,截止1936年全国陆军已整建与未整建部队,共计步兵182个师,46个独立旅、9个骑兵师、4个炮兵旅及20个独立团,总兵力共计170万人。当时各部队武器各色各样,零件弹药互异,致使全国整体性的补充与储备计画难以建立;如果依计划,一个调整师一日战斗需步机枪弹80万发,全国60个师于五年内要建立足够两年的械弹补充量,那中国各兵工厂的产量是大大不足的。再据战前的一项估计,如果对日开战,每月步机枪弹的消耗量即高达7亿发,这样惊人的用量势必要靠国外大量进口。但为避免以前军火大杂烩的现象重演,必先要从统一全国武器型式与弹药口径入手,但中国并无现代化的兵工产能与技术,除了与外国合作否则别无他法,可是哪一个国家是对中国没有利益冲突,并且愿意协助中国军事力量成长强大的呢?最后德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中国建立起现代国防工业,并将现代军事思想大规模引进中国,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力。

国家之间的行为向来不能用简单的理由来解释。德国当时派大量的顾问来中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德国战败之后,德国人其实内心深处是非常的不服气的。他们看上了中国这块宝地,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大量的钨等稀有战略资源。这些资源对于战争来说,至关重要。

一方想学习先进的军事经验,另一方想着攫取对方丰富的战略资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德国的军事专家们远远不断的翻山越岭来到了中国的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