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清军只有吴三桂军队的一半,他却选择投靠满清,论吴三桂的人生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演化成悲剧?

说到吴三桂相信没有多少人不知晓,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汉奸,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清军只有吴三桂军队的一半,他却选择投靠满清,论吴三桂的人生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演化成悲剧?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

然而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帮助清朝打天下,晚年举兵叛清,落了个身败名裂的结局。300多年来,吴三桂被定为一个反面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唾弃。

李自成进入北京时,吴三桂率辽兵正行进在进京的途中,他是奉崇祯帝之旨,率部撤离他据守的宁远(今辽宁兴城),进京勤王。三月二十日(1644年)到达丰润,传来京城陷落、崇祯帝殉国的消息。吴三桂惊惧,再继续进兵已属无益,遂回师山海关,观望时局有何变化。

下段史实,就是吴三桂接受李自成招抚,决定投入其政权。事情的起因,还是李自成与他的谋士们深虑吴三桂拥兵山海关,尚未投降,如与关外的清政权勾结,将对新建成的大顺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计虑再三,决定许以封侯、重赏,并动员其父吴襄给三桂写信,动之以父子之情,劝其速来京归降。这一招果然奏效,三桂很动心,痛快答应李自成的条件。当然,正如人们皆知,他的爱妾陈圆圆也在北京。北京陷落,其亲人及圆圆生死未卜,何如接受招抚,他的亲人生命就会得到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吴三桂还有一选择:投入关外的清政权。在此一、二年前,清太宗给吴三桂写过两次信劝降,又动员已降清的舅父祖大寿、长兄吴三凤、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及挚友张存仁等,力劝三桂速降。但三桂皆不答。惟祖大寿二次写信后,三桂回复委婉谢绝投清。原因无他,以明帝尚在,尚存希望;还有一个因素,其父未降,圆圆还在北京,他怎能背父投靠清政权!尽管他的诸多亲友已降清,不断向他劝导,他不为其所动,保持沉默而已。相反,李自成向他发出呼吁,他不多犹豫,即捲甲归顺。

接下来,一个重大情节,就是吴三桂率部进军至永平以西的沙河驿(今河北卢龙县境)时,突然变卦,与李自成反目,重返山海关。

史载,三桂率部至永平时,即得到北京方面的信息,其父正在“受闯贼刑法将死”、爱妾已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掠去。原来,李自成率农民军一进入北京,就动用酷刑,对京中各级官吏追赃派饷。为要挟三桂就范,已把吴家人作为人质逮捕。吴襄身为御营提督,自然不能幸免,被“拷掠甚酷”。故三桂所派密探回复称:其父受重刑“将死”。农民军一方面大肆向各级官员搜求银两,一方面还搜求女人,将美艳之女分配给各级将领。圆圆被刘宗敏搜得,据为己有。

吴三桂听到这些消息,该作何反应呢?以人情之常,他当然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如史载:当他听到父受刑将死的消息,“不胜发竖”,简直是怒发冲冠!尤其圆圆被掠,受刺激更大,恨得咬牙切齿:“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他的情绪愤激到了极点,有点失控吧!这就是吴三桂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三桂岂能宽容农民军所为,甘心投入这个政权?

对三桂与李自成反目这件事,时人或稍晚之人都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强调圆圆被掠是促使三桂先降后叛李自成的主因。如《明史》《庭闻录》等书,都是这种说法,即如吴梅村《圆圆曲》所说“冲冠一怒为红颜”,点到了此说的要害。近世《清史稿》之吴三桂传,也只说为圆圆被掠而“怒”。另一种说法,与此不同,如《謏闻续笔》称:三桂至永平,“闻其父吴襄为所系,索饷二十万,乃惊曰:‘此诱我也……’乃率兵还。”《甲申传信录》说:三桂至永平,“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三桂怒,遂从沙河驿纵兵大掠而东……顿兵山海城。”有意思的是,这些书根本不提圆圆被掠这件事。

不论当时人或后人如何看待这件事,我们必须看到,李自成进京不分官员大小,一律严刑追赃,继而抢劫民产,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连吴三桂至亲也遭此重创,对他本人的感情与人格造成严重伤害。

父亲吴襄被农民军严刑拷打、奄奄一息,宠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心中最后一道底线被彻底撕裂。如果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大顺集团只要不是一群白痴,面对吴三桂这样的实力派起码要做一些统战工作,可惜他们没有这样的自制力,这也注定李自成不是一个可以改朝换代的君主。本来一路上都在幻想到达京师之后的荣耀和排场,结果现实却给吴三桂这样一记耳光,愤怒淹没了所有的理智,他立即调转马头,重新杀向山海关。激战过后,吴三桂再次成为宁远的主人,但一个深刻的问题却摆在他面前,确切地说是摆在一群无家可归的大明遗民面前,今后的路怎么走?

与李自成决裂之后,吴三桂在这个世上已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尽管手中握着沉甸甸的山海关和关宁铁骑,他却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感觉到孤单和无助。李自成显然不会善罢甘休,一场殊死决战不可避免地要在两者间拉开帷幕,面对十余万闯贼的兵锋,仅有三万将士的吴三桂如何抵挡?显著的实力对比让吴三桂想到了北方的清朝,此时只有八旗兵能够与李自成抗衡,于是吴三桂亲笔手书一封借兵信送往沈阳。尽管向昔日不共戴天的满清发出请求实在有违吴三桂的心意,但吴仍旧希望对方能够念他亡国孤臣的忠义,出兵相助消灭李自成,事成之后“割地以酬”。同时,另一封公开信也从山海关发向内地,这几乎可以被看作是一份檄文,信是吴三桂写给父亲吴襄的:“不肖男三桂泣血百拜,上父亲大人膝:父亲一生素以忠义自居,如今虽大势已去,亦当拼尽全力;不成则应以身殉国难,儿子定为父亲报仇。即使不成功而成仁,我父子二人不亦留忠孝之名乎?父亲为何忍辱偷生,做此不义之举?既然父亲不能做忠臣,三桂又安能为孝子?自今日起,儿与父断绝关系,流寇即使把父亲置于刀斧油锅之上,三桂也绝不回顾。”

大义灭亲的言辞透出的是吴三桂的决绝,同时也刺激着李自成攻破山海关的决心。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十万农民军对山海关展开了全面进攻,吴三桂的三万守军勉力支撑,一日之内山海关的四座辅城有三座险被攻破,如果再无援兵出现,山海关易手是迟早的事。在这一天的战场上,吴三桂不止一次向东眺望,他多么希望在自己某一次的回首中能看到清军的身影,但整个白天东方都静悄悄的,直到夜幕降临。当李自成的最后一波攻势随着夕阳沉寂下来之后,双方都偃旗息鼓,等待明日再战,这个时候清军的马队缓缓向山海关走来,可就在距离山海关咫尺之遥的地方忽然停住。一天大战下来,吴三桂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守不住,如果今夜不能使清兵入关相助的话,明天山海关必破。此时清兵的停滞不前给吴三桂释放了一个重大信号,他们在“待价而沽”。

这个夜晚堪称吴三桂最煎熬的一个夜晚,吴军的使者整整八次往返于山海关与清军大营之间,吴三桂试图与对方讨价还价,但多尔衮给出的选择只有一个:降清!“投降”这个字眼剧烈地刺痛着吴三桂的神经,曾经的自己无数次以俯视的姿态拒绝清朝的招降,在一个传统士大夫的心中,不论投降得到的封赏多么优厚都抵偿不了精神上的损失,然而现在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陷入绝境的吴三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无力,世事巨变终于击碎了他背负已久的人格理想,既然做不了忠臣孝子,那就把自己从忠君报国的道德外壳中剥离出来吧,只是这种剥离是那么的剜心刺骨。

四月二十二日,清吴合兵一处,辕门外三声炮响,军令如山,多尔衮下令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作为前锋出击,事已至此的吴三桂连犹豫的机会都没有。战斗进至中午,关宁铁骑伤亡殆尽,但清军依旧按兵不动,直到吴三桂身边的随从已经屈指可数之时,八旗军突然从侧后冲出,大顺军猝不及防,迅速溃败。随后李自成带着残部仓皇逃回京师,山海关大战以清军的完胜告终。此时孑然一身的吴三桂面对着尸横遍野的战场心如刀绞,如果说此前是手握山海关和关宁铁军的吴三桂在选择历史的话,那么眼下孤家寡人的吴三桂就只是历史的一枚棋子。硝烟散尽之后,多尔衮加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同时划拨一万清军归吴调遣,但事实上双方都明白吴三桂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的历史已经彻底终结,此后他只能像猎犬一样顺着主人的意志行事。

四月二十三日,父亲吴襄被李自成杀害,三天后吴家三十余口被满门抄斩。吴三桂赫然发现自己奋斗一生的努力在命运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他失去了军队,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理想,或许他的人生从33岁那年就已经死了。

李自成死后,南明几个政权相继出现,都被清朝军队消灭,吴三桂居功至伟,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特别是南明永历政权,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杀害于昆明篦子坡,为了表彰吴三桂等汉官,汉将的功绩,清朝设立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就藩云南,康熙皇帝登基之后,感到三藩对自己的威胁,决定削藩,吴三桂又一次背叛了清朝,八年三藩之乱,吴三桂最终病死,死前还过了一把皇帝瘾,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他唯一的儿子吴应熊和一个孙子也在反叛之初被康熙斩杀。吴三桂死后,他的另一个孙子吴世璠在挣扎了三年之后也自杀 。其余亲属死的就不计其数。

纵观吴三桂的一生,让后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