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民族汉奸吴三桂,从明朝前臣到清朝藩王,再到起兵造反的传奇一生

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有著名的忠臣也有令人痛恶的奸臣,然而最让人所厌恶的非汉奸了,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民族汉奸吴三桂,从明朝前臣到清朝藩王,再到起兵造反的传奇一生。

顺治元年二月,清廷致书李自成说,愿与将军联兵灭明,共分天下。当时,李自成正经由山西向北京进军。李自成视清为鞑虏,接到此信后,理所当然地予以搁置了。

当李自成入京,闯王旗已在紫禁城上空飘扬的时候,清州廷摄政王多尔衮兵出沉阳,正向山海关进发。

这时,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正在左顾右盼,不知何去何从,忽接其父吴襄手书,言称自己已做闯王顺民,令其也尽快倒戈投诚。于是,吴三桂为自全之计,有意投顺。这时,闯王已派人来犒军,送来白银四万两,彼此已通声息。正在这个关上,忽有吴三桂家奴来报,说:“家已被抄了,老太爷也被抓走了……”吴三桂听到这里急问:“圆圆呢?”那家奴说:“奶奶也被贼将刘宗敏强占去了。”吴三桂顿时火起,拍案大呼道:“大丈夫连一女子也不能保,还有何面目做人!”这样,吴三桂遂立即修书给清廷,“泣血请兵”,引狼入室,叛明投清了。

陈圆圆何许人呢?陈圆圆本姓邢,名元,字畹芬。原为苏州名妓,后入京师。吴三桂在一次宴会上偶然与其相遇,一见倾心,遂不惜千金为质,纳之为妾。从经,陈圆圆成了吴三桂的心肝宝贝儿。所以,吴三桂一听说圆圆被夺去立刻怒发冲冠!明末大诗人吴伟业曾作有一首著名的《圆圆曲》,其中有句道:“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讽述这段故事的。

吴三桂既降于清,却又不肯丢掉那四万两白银,故仍伪装归顺,接纳了银两,并袭杀了送银的使臣及随从五千人马。这时,他才给吴襄复信,“义正辞严”地责备乃父认贼作主,不忠不义!

吴三桂向清廷乞兵的特使未到沉阳,在翁后即与摄政王大兵相遇。故当李自成率兵与吴三桂激战于山海关西石河一带时,清兵猝然而至,以致李自成大败。

李自成兵败后,方传令京师,将吴三桂全家三十八口逮捕处斩。有趣的是唯有陈圆圆得脱,重归吴三桂。多年以后方在云南病终。所以那位诗人又写道:

“全家白骨成灰土, 一代红妆照汗青。”

吴三桂这位明廷的镇关总兵,引领清兵浩浩荡荡入京,原来明廷的文臣武将,个个衣冠楚楚,出郊列队跪迎。不久,小皇帝福临也被簇拥入京。从此,清廷从一个割据的地方政权,一跃为一代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达二百几十年之久。

这就是吴三桂叛降,清兵入关的经过。

清朝建立之后,为了感谢吴三桂为清朝建设做出的贡献,清廷特意封吴三桂为“铁帽子”王,并且世袭罔替,还令他们吴家永生永世镇守云南。按理来说吴三桂明明可以带着云南王的头衔安享晚年,可吴三桂61岁时,竟然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造了清朝的反,吴三桂如此做法使得很多人疑惑不已。

吴三桂造反的原因,全因为当时的大清皇帝康熙要撤藩撤藩,但吴三桂认为撤藩就是要从他的手里抢权力,所以他宁可造反也不心甘情愿的被撤藩。

但其实康熙皇帝只不过就是想把权力收归回中央,这样做有利于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康熙只是宣布撤藩,并没有想要吴三桂的性命。为了能让包括吴三桂在内的三藩撤藩以后能生活的更好,所以康熙特地在辽东地区为他们安排了养老之地。可是吴三桂明明可以颐养天年,但他却选择了造反,这个举动不只是出乎当时人们的意料,就连现代人都不理解吴三桂的举动。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康熙撤藩也没什么的,正好可以退休来过舒服日子。但从吴三桂的角度来看,被撤藩他肯定是不愿意的,因为他以前是明朝大将军,手握五万大军,投降清朝以后,先是帮助多尔衮打败李自成,随即又带领清军跨过山海关进入北京。

最后吴三桂为了灭掉南明残余势力,又率军远征,从大北方跑到大南方镇压南明政权,这一举动使吴三桂彻底沦为汉奸。为了让清廷相信自己,他在打败南明政权以后,又追到缅甸抓住了永历皇帝,还在昆明对永历皇帝实行了绞刑,他以永历皇帝的尸体为投名状,使清廷更加信任自己。

虽然杀死永历皇帝使吴三桂彻底沦为汉奸,但他毫不在意,他不怕骂名,也不怕遗臭万年,他想的就是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将吴家变成与明朝沐家一样的存在,使吴家可以成为世代镇守云南的土皇帝。

可是结果呢,康熙登基亲政以后,丝毫不念旧情,直接就要撤藩,这就是想把吴三桂多年的辛苦付出全部否定,但还要让他顶着汉奸的帽子苟活下去。这笔买卖在吴三桂看来是极其不划算的,所以别说他61岁了,就算他是91岁,也会高举造反旗帜,来造大清朝的反。

可能吴三桂此举并不是为了要一统天下当皇帝,他其实就是想讨个公道,他为了清朝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还成为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好不容易成为云南王,但康熙说要撤藩就撤藩,这实在是太欺负人了,所以吴三桂才会造反。

清康熙初年,封藩云南的平西吴三桂举兵反清,一度声势浩大,波及十余省,兵马数十万,即所谓“三藩之乱”,造反的初期,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王辅臣在甘肃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广州起兵,孙延龄在广西起兵,吴之茂在四川叛变,蔡禄在河北叛变,郑经在台湾响应。另外,还有四川的少数民族土司造反,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造反,青海墨尔根台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属国朝鲜也开始造反。可以说,大半个中国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关外及中原地区。造反的各方,对清朝形成了一种包围的态势。

然而,在如此大好形势下,最终吴三桂起义被清廷镇压,他自己也没能得到善终,还被后世给戴了一顶汉奸的帽子。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败呢?原因有三。

第一,吴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吴三桂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清兵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把他们放进来的。其二,南明的永历帝,是吴三桂追到缅甸去把他杀死的。吴三桂这“反清复明”的口号,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响应吴三桂的藩镇虽多,但是与吴三桂同心的少,没有形成合力

所谓与吴三桂不同心,没有形成合力,又体现在三点:

一是藩镇各自为政,并不听吴三桂的号令。每一个造反的藩镇,所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时的利益,并没有从通盘上进行考虑,更不会服从吴三桂的指挥。比如甘肃的王辅臣,虽然他是从吴三桂身边走出去的,吴三桂也在极力拉拢他,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但他其实并不听吴三桂节制。

二是藩镇们在吴三桂和清朝之间摇摆不定,首鼠两端。其中,曾经多次反复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孙延龄等等。可以说,除了吴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将领郑经(郑成功的儿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总之是摇摆不定。由此可见,藩镇虽多,真正与清朝硬碰的,却非常少。

三是吴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镇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镇守广西的孙延龄,先受吴三桂的拉拢,举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抚下,又投降清朝,后来,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琮击杀孙延龄。孙延龄的部众有和吴世琮发生矛盾,攻击吴三桂军队,后来还成为吴三桂后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说,内部的抵牾,严重消耗了反清军队自身的力量。

第三,吴三桂在战略上出现巨大的失误。

吴三桂在领兵北上的时候,他并不敢跨过长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长江以南,想依靠长江天险,与清军对抗。最后实现就算打不败清军,也划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们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政权,可以依靠长江,守住南方防线的。必须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年迈的吴三桂失去进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进攻的好机会。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