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李鸿章,一生中功绩无数,却也有最屈辱的时刻,条约上不愿签全名,最后只写了一个字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时期也有着著名的大臣,今天小编说的这位就是清朝名臣李鸿章,他一生中功绩无数,却也有最屈辱的时刻,条约上不愿签全名,最后只写了一个字。
李鸿章一生,少而聪慧,勉励读书,后随曾国潘学习,继承曾国潘办实事的作风。为官后,强悍镇压太平天国,领导洋务运动,开办实业,建设海军,增强海军实力,后几次大战战败,以个人之力,周旋于列强之间。他一生做了许多实事,也代清朝签订了几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是破落帝国的无奈重臣,功过是非,已如历史云烟,飘荡消散。但他被当时人推崇,自有因由。他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追赠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他的一生中有着许多的功绩,如:镇压太平天国。
镇压太平天国,李鸿章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虽然不管是清朝还是太平天国都是封建王朝,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也不过是结束了内战。而对于清朝廷来说,镇压太平天国有维护朝廷统治权的功绩。而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是镇压了另一个封建王朝。在保护国内统一的方面还是做的不错的。
还有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清末,当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候,仍然有人死守祖宗法制。不肯变法,就像最近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的贝勒一样,权力很大,但是都用在阻止国家经济发展上了。是李鸿章主动跟这些人作斗争积极推进了近代学习西方文化的进程。至少在兴办洋务、建立水师军队上他贡献了他的力量。
以上的这两个不过是他众多功绩中的小部分,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就是如此他也有屈辱的时刻。
如果要把李鸿章所接受的屈辱排个名,他代表大清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可能是最屈辱的。
1900年,当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时,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已经觉察到其中的隐患。当年6月17日,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大沽炮台,很快慈禧太后向八国联军宣战。
得知这一消息后,远在南方的李鸿章老泪纵横。已经77岁高龄的李鸿章,用手杖不断触地,“内乱如何得止?如何得止?”李鸿章的悲伤心情让在场官员震惊不已,他们难以理解一向处变不惊的李鸿章,情绪为何如此激动?
大清帝国早已腐朽不堪,俨然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慈禧太后下令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调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此时不同彼时,这个差事吃力不讨好,老辣的李鸿章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1900年7月17日,李鸿章从广州承船北上,9月29日到达天津。在天津短暂修整,看到满目疮痍,李鸿章心情无比沉重。10月11日,李鸿章终于抵达北京,住进北京贤良寺,与列强的谈判即将开始。
为了尽可能争取谈判上的主动,李鸿章先后拜访了英德等国公使,可能过于劳累,也可能是列强的漫天要价,李鸿章病倒了,只能卧病在床。然而,列强们却逼迫李鸿章尽快在条约上签字。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还是在“议和大纲”上签字。
李鸿章已经开始吐血了,他想尽快结束谈判,可“议和大纲”签字后,八国联军并没有打算撤军。在卧床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李鸿章就具体赔款数额与列强们讨价还价,由原来的10亿两降到了4.5亿两,“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了字,与签其他条约不同。在这份极其屈辱性合约上,李鸿章签上了将自己的名字签成了“肃”。显然,李鸿章不愿意将自己的全名写在上面,而是以清廷封他的“肃毅侯”身份来签字。
这是李鸿章一生中最耻辱的时刻,也是被悲伤的时刻,签字回来后不久,李鸿章因胃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终年78岁。死讯传来,慈禧太后悲叹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李鸿章是一个带有时代和社会深刻印记的最突出的复杂和悲剧人物之一。
在德国俾斯麦基金会那里,保存了一份《李鸿章在福里德斯鲁》的文件,这是一篇根据1896年6月25日李鸿章密访已退休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时目睹者整理的谈话综合资料。李鸿章向俾斯麦讨教怎样才能进行中国改革,李说"在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俾答:"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李说:"如果皇帝一直受其他人影响,接受他人的意见,那我怎么办?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从这些谈话不难看出李鸿章是很想进行中国的改革,但要想在封建专制的清王朝进行改革,又是何等之艰难啊,实事求是地说,李鸿章应是近代中国改革者的先驱,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