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这个特产在古代比之黄金更受欢迎,得世界各国喜爱,征服了大半个世界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化的产物,其中许多在世界上都得以闻名,今天小编说的这个特产,在古代比之黄金更受欢迎,得世界各国喜爱,征服了大半个世界。
它就是丝绸。在现有的史书上,中国第一次与西亚接触应该是甘英出使波斯,那时候已经是东汉了。而波斯人称呼中国的词语却更接近秦的发音。有可能从秦朝开始,中国与西方的国家已经有了接触,只是秦国没有记载,或记载已经丢失。
秦国是战国中最西陲的国家,再往西就是大月氏。后来大月氏向西迁移,到达靠近波斯的西域地区。所以他们把秦这个称呼带到中亚,是有可能的。
最能带给西方世界冲击的中国商品无疑是丝绸。中国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利用野生的蚕,编织出光滑的丝绸。这种独一无二的纺织品,征服了大半个世界,成为各个地方贵族专用的高档衣料。
相比体积大而易碎的瓷器,丝绸更方便运输,价格也更高。西汉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便被称为丝绸之路。无数精美的中国丝织品被运往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在很多地方,丝绸本身就是一种货币,往往比黄金白银更受欢迎。
大家可能记得,宋朝的给辽金的岁币中,有一半是丝帛,显然这些游牧民族对丝织品的渴望,一点也不比钱财小。更往前的唐朝,丝帛是比还管用的硬通货,经常用来支付雇佣胡人作战的费用。
古希腊人把丝绸称为赛里斯,并用这个词来代表生产丝绸的中国。直到公元一世纪,才有西方的商人万里迢迢来到洛阳,当时东汉的首都,亲眼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的丝绸之国。
据说,恺撒大帝穿着中国丝绸制成的袍子去看戏,柔滑闪亮的丝绸立即成为古罗马的时尚宠儿,风靡整个地中海。
丝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在黄帝时代,黄帝之妻嫘祖发明“养蚕取丝”并授之于民。但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先民最早驯养家蚕,逐渐摸索并掌握“治丝”技术的时期可以最早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要早于黄帝时代。考古学家在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世界上时代最早、带有色泽的丝织物,这一重大发现直接证实了这一推断。新石器时代先民为何制作丝绸,考古界没有相对统一的说法。据说在商代,先民对自然界“鬼神”十分敬畏,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祭拜仪式,使得对丝绸的需求迅速增加,这直接推动了丝绸织造业的发展。在商代,中国丝绸的生产已经初具规模,有了复杂的织机和十分高超的织造技艺,但生产的丝绸主要用途还是“敬鬼神”,即各种丧葬和祭祀。那么为什么丧葬和祭祀需要用到大量的丝绸呢?这是因为古时候先民比较迷信,对自然界现象并不理解,再加上对蚕十分崇拜,而丝绸之丝来自于蚕,古时候讲究“羽化升仙”,所以先民们认为用丝绸“敬鬼神”是对鬼神的崇敬,而后来丝绸被用到服饰上更是希望自己长命百岁,羽化升仙。
丝绸真正应用到服饰上是在文明灿烂的春秋战国、列国争霸时期,最初流行在王公贵族间。春秋战国时期,忧患意识很强,各国大力发展农桑以求富国强民,甚至作为评判百官业绩的指标之一,这使得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大幅度提高。自此,绫罗绸缎成为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特有的衣服材料。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周礼文化兴起,作为上等织品的丝绸也成为“分尊卑、别贵贱”的礼制工具之一。按照代代传承的舆服制度,穿戴丝绸都是一种显赫的特权。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四民”结构中,虽然商人最有钱,但却不可以穿丝绸衣物。这种禁令在秦汉时就很严厉,直到明朝初年,即使农民都可以穿绸纱,商人仍不被准许。至汉代,战事平息,统治者劝民归农,奖励农桑,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丝绸服饰才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也自然解除了对商人的限制。由此可见,丝绸从最初的用于“敬鬼神”到后来的用于服饰,走入寻常百姓家,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在古代丝绸比之黄金更受欢迎呢?
主要原因有三点:
其一,人工成本
织一匹绢,需要两个人相互配合,费时五天才有织成。织一匹绮,需要五个人,耗时更长。而为皇室贵族专供的织锦面料,有的甚至长达数年。丝绸的价格水涨船高,其中包括了不菲的人工价值。
丝绸的优良品质,也决定了自身的高价。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襌衣,交领,右衽,直裾,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用料约2.6平方米,仅重49克。去除较重的衣领、衣袖和衣襟边缘,纯纱的重量只有20多克。
当时,专家仿制了第一件素纱襌衣,重量超过了80克。经过对比,专家发现当代蚕丝比古代蚕丝粗了23.89%。经过13年的努力,专家终于制成了第二件重49.5克的素纱襌衣。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襌衣是世界上最早和最轻的丝织品,表明了中国高超的丝织工艺,其价值不可估量。
其二,外界因素的叠加
中国通过对丝绸实行技术垄断,由此获取高额利润,间接推高了丝绸价格。公元前200年,朝鲜在中国移民的帮助,首先获得了制丝工艺。公元四世纪,印度实现了养蚕零的突破。公元六世纪,罗马帝国才真正掌握制作丝绸的技术。
除了技术的垄断性,物流成本成为丝绸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西汉时期,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抵西域,连中亚,过西亚,最终到达罗马帝国。中国出产的丝绸畅销沿路各国。由于路途遥远,经过商人的层层加码,运抵罗马的丝绸变得十分昂贵。
公元2世纪,一磅上等中国丝织品,售价12盎司,相当于454元丝绸等价于360克黄金。仅此一项,罗马每年至少花费五千万赛斯特斯,相当于42.5万金磅。公元301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强行制定了中国生丝的价格,每磅约合274个金法郎,以此遏制罗马人对丝绸的狂热消费。
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提出:“总的来说,罗马对东方的国外贸易,严重入超,必须用金银锭或硬币来补偿。这种金融上的日趋枯竭,也是导致罗马帝国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李约瑟说得没错,购买昂贵的丝绸,是罗马财政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丝绸具有货币交换功能
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最早出现了“货币”一词,“货,财也,币,帛也”。其中的帛,就是指丝绸。它与铸币同时流通,与充当中间等价物的铸币不同,丝绸实现的是等价实物交换。
东汉延平元年,“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疋。九卿十五疋。武官太尉大将军各六十疋。执金吾诸校尉各三十疋。武官倍文官也。”可见丝绸成为一种贵重物品了。此外,据《隋书》记载“禄率一分以帛。一分以粟。一分以钱。”也就是说当时公务员工资以丝绸、粟米和钱等三种形式发放,其中丝绸占据首位。
公元618年,李渊建唐称帝。唐朝国力强大,西夷宾服,丝绸之路沿路国家纷纷认可了丝绸的货币功能。据吐鲁番的相关文献显示,在唐天宝年间,一匹次上的波斯敦父驼需要33匹丝绸,一匹次上的草驼值30匹丝绸,一名多宝胡奴可换21匹丝绸。
中国出产丝绸,西域盛产良马,两者互通有无,等价交换,实现商品流通。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粗制丝绸制品“大练”能够交换次上马、次马和下马,价格分别是9匹、8匹和7匹,丝绸的货币特征愈加明显。
在货币功能基础上,唐朝诗人给丝绸增添了文化气质。杜甫在《丽人行》中,用“绮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金麒麟”表现贵妇人的生活状态。李商隐有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诗一出,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丝绸的强势地位,一直延续到了清末。当时,建立了以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为主的官办丝织机构,民间涌现出许多规模不一的丝织作坊,品种繁多,产销两旺。在对外贸易上,生丝和丝织品贸易形成了一定规模。
也正是以上的原因导致了在古代,丝绸比之黄金更受欢迎,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