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关羽一生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功绩,寥寥无几,为什么却被后人广为歌颂?

三国时期有许多被神话的人物,例如卧龙诸葛亮,还有鬼才郭嘉,但是最为著名的要数关羽,关羽一生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功绩,寥寥无几,为何却被后人广为歌颂?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将关羽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勇的武将形象,出场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打造兵器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而后虽然与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但仍能斩将杀敌,大显神威。未报曹操之恩于白马坡时斩颜良文丑,并告诫曹操三弟张飞更有万夫不当之勇,后于华容道又不忍杀害曹操将其放走。襄樊之战时与庞德大战被其暗算,导致后来与徐晃单挑时右臂少力无法取胜,又因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后被杀。死后魏蜀吴三个国家都为其举办丧礼。

然而在正史中关羽的战绩却寥寥无几,其中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三件。

1、报曹公,诛颜良

各类历史小说中,比如《西汉演义》、《三国演义》,为了让情节更加引人入胜,通常会把武将们描述的冲锋陷阵,杀敌勇猛,比如《西汉演义》中,王翦章邯英布韩信等人遇到敌人都会噼里啪啦一顿单挑,击败对方或者败走,作者也不管老将王翦究竟多大年龄,能不能提刀。《三国演义》里这种情况更多,譬如黄忠六十多岁还能上阵杀敌,勇不可当,其实很令人怀疑。

故事当然精彩,不过在严肃的正史中,这样的记载还是非常少的,仅有项羽等少数几人,正史中记录了他们亲自厮杀的细节。在《三国演义》中记录的各种武打场面数不胜数,但只有一次记录在正史《三国志》中,那就是关羽诛杀颜良。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建安五年,关羽随曹操东征袁绍,曹操让关羽和张辽一起担任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看见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杀入千军万马之中,砍下了颜良的脑袋回到阵中,替曹操解了白马之围。

须知,人毕竟都是血肉之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是《三国演义》中关羽评价张飞的说法,但说来容易,做起来何其之难,人毕竟是血肉之躯。正史中有关张飞的记载,也从没提过他亲自上阵杀敌的情节。纵观二十四史,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恐怕也唯有关羽一人了,昔日项羽纵然一人杀几百人,也身受十几处伤,更不能做到斩杀敌人主将,扭转整体战局。

从对比中可以看到,关羽个人的武艺确实很高。

2、身在曹营心在汉

历史上这一事件中,关羽的表现堪称完人。下邳之战刘备兵败,负责为他保护家眷的关羽被曹军包围。张辽从中协调,曹操接纳关羽投降。而关羽的投降,却与历史上所有的投降都有所不同,他对曹操直言不讳,表示自己只是为了保护主公家眷投降,等将来报答曹操后,还将继续投靠刘备。

曹操手下大多数将军的官职都是曹操亲自封的,而关羽的汉寿亭侯却是曹操向汉献帝奏请的。要知道当时的情况下,连曹操自己都没得到汉朝封侯,可见他对关羽的重视。这就是传说中的“上马金、下马银”,曹操之恩请,不可谓不大。

关羽意志极为坚定,斩杀颜良为曹操解除白马之围报答恩情后,他封存了曹操的赏赐,坚持追随当时已经投靠袁绍、无比沉沦的刘备。而这个时候,曹操手下看不过去,想要去追关羽,曹公也表现出来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高风亮节,说了句:

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身在曹营心在汉,奠定了关羽在封建时代的地位,他的忠君爱国思想被统治阶级所认可,故而大肆宣扬。但另一方面,他身上所闪耀出来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也足以令当时以及后来人折服。

3、杀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势夺取荆州,并且把这里当做夺取天下的根基。根据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所制定的实现统一的策略,刘备在夺取巴蜀、汉中之后,“一旦北方有变,则派一上将军北伐”。当时刘备已经斩杀夏侯渊,夺取汉中。曹操本人风烛残年,继承人以及幕僚间内斗不断,同时刘备、孙权从不同方向威胁魏国,北方政权出现动摇。

而关羽作为《隆中对》里的上将军,也依据原计划进行北伐,在襄樊围困了与夏侯渊齐名的曹仁。曹操连忙派出于禁率领大军支援,要知道于禁虽然后来排名不及张辽,但投降之前的于禁可是曹操帐下五子良将排名第一的,可见魏国的重视程度。结果关羽利用汉水泛滥,将于禁大军困在岛上,蜀军乘船包围。于禁率领大军投降,庞德被杀。

关羽击败了魏军,还得到了于禁的军队,声势大振,周边的各路流寇纷纷投靠关羽,史书上称他威震华夏。一生锐意进取的曹操此时有些担忧,想要迁离许都躲避关羽锋芒。

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相当于今日两个军区大战,生擒对方军区司令,其声势可想而知。虽然关羽在真正的历史上并不像演义中所描述的那么神奇,但是有了以上三点功绩,他无论从武艺、军事指挥还是忠义方面,都已经足够完美,绝对担得起“武圣”这两个字。

他不仅仅是武圣同时还是财神,不过,关羽迈向神的第一步并不顺利。

我们知道,关将军在兵败麦城被杀后,由蜀汉朝廷赠给的谥号叫”壮缪“,按照《谥法解》的解释这可不是个好称呼,所谓 “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 。

关羽当然没有“伤人、伤善”这样的劣迹,但即使是取“名与实爽”的解释,也不太光彩。中国古代历来都认死者为大,谥号也一般较其生平多所溢美,因此公然用”缪“这个字眼已经很严重。可见,在关羽死后,蜀汉集团中的很多人对他并不满意。

总的来说,刚刚离世的关羽不失为一位趋向“武力值max”的武将,这也应了谥号里“壮”一字,但这样的人物在三国及之前并不乏其人。单纯从历史上看,关羽此刻还并不显眼。 举个例子,南朝梁代著名的道士陶弘景编撰《真灵位业图》,将数百名俗世的帝王将相神格化,其中有刘备、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甚至有徐庶,但唯独不见关羽。可见直到南北朝,关羽在世人心目中地位根本不高,更别谈什么神仙。

关羽作为神的地位得到国家承认并且地位不断上升,始于宋朝。

宋神宗时,传说宋军在远征交趾时关羽曾显圣帮助宋军,因此政府出资加建专门的显烈庙,后来宋哲宗还亲自题写“显烈”二字作为显烈庙的匾额。从此,关羽成为护佑宋朝军队的“军神”。到了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关羽被封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更是再加封“义勇武安王”,宋徽宗还亲自跑去显烈庙题写了“神勇”二字匾额。

从人到神、从公到王,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变迁。

整个两宋时期,由于相较北方强敌总体都处在一种弱势地位,因此作为整体国家的心态自然需要寻求一种慰藉,在这样的情势下,史书里昔日蜀汉独自面对北方曹魏的典故就自然而然的被类比到两宋自己。尤其到了南宋,伴随着金、蒙元异族政权的相继崛起,伴随着朱子学的持续渗透,”正统“的概念被更加固化,于是蜀汉代替了曹魏,成为官方叙事中的正统象征。

由此,关羽这个隶属于蜀汉、拥有一定战功又誓死不降的武将,文化地位便巨幅跃升,这背后正是这种讲求坚贞节气并改换正统的心理机制。

话又说回来,关羽虽说在宋代真成了神,但是他又是怎么和财富挂上钩,变成财神爷的呢?这里的原因和著名的晋商和解州盐池有关。

解州盐池即解池,又称河东盐池,位于中条山北麓,正面对黄河由北向东的转弯处,其面积约132平方公里,约相当6个澳门这么大,而世界上有两个内陆咸水湖,一个是以色列的死海,另一个正是解池,其重要价值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宋朝时盐政收入一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其中占据盐产量很大部分的便是解池,这样一来,解池产盐能否可持续,便成为动辄关乎国运的大事了。

关羽和解池能扯上关联,关键就在于关羽的籍贯(“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这里的传奇故事是这样展开的:话说宋真宗在位时某年,解州地方官员突然奏报,解池自去年以来水少盐减,发生灾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盐税收入,当地说法是盐池遭遇了邪神蚩尤作祟。皇帝在没盐吃的不得已之下,请龙虎山张天师解救,天师召来解州本土大将军关羽,关公大战蚩尤,这才使盐池得以修复。当地人为此还诌了一段《关云长大破蚩尤》的剧本,绘声绘色地勾画出关羽神迹: “未几,一美髯武人现于空中-----霹雳震地-----五日,盐池水如故。 ”

这段话诚然怪力乱神之至,但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公私史籍中都有类似记载,因此,至少这个传说代表了山西群众对持续吃上盐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民间传说里的关羽要进一步神格化,仅靠口口相传是不够的,必然要有幕后推手,这就好比今日我们pick流量网红,看似有行动自由,其实决定谁红谁不红的根本只是金主的钱砸向不砸向谁。

砸给关羽这笔大钱的正是著名的晋商。 晋商势力自宋初因参与征讨北汉而出现后,在整个明清时代都发展迅速,这其中的关键也在于盐。明帝国建立后,长期在北方边境集结重兵,设置“九边”以防御蒙古残余势力的反扑。然而,边境屯兵所需的粮草从千里之外运来,成本惊人,国家财政也不堪重负。

在此情形下,山西地方官员杨宪提出“开中法”,具体方法是:各地客商可自行运送粮草到驻军所在地,每上缴一石粮食得“盐引”一张,在国家指定的盐场,凭盐引可以领盐,再按照规定还可以销售到指定区域。当时用盐引还可以用来换米、铁、马等紧俏物资,用于销售。晋商在这不断的食盐—商品交换中赚取巨量贸易差额,财富快速积累。

所以概括来说,关羽之所以为财神,第一步是作为盐池开采的保护神而受到晋商拥护,这之后,伴随着晋商业务范围在清代的大规模扩展以至远及海外,这些身在异乡的晋商便建立了祭祀关羽的关帝庙,并在关帝庙里团结同乡、商议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