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卓越的领袖毛泽东,也曾经历过重重挫折,看他是如何从事业低谷中崛起的?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说到最伟大的领袖人物,大家都会想到毛泽东,然而他也曾经历过重重挫折,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从事业低谷中崛起的?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他的军事才能在世界上都是有目共睹,在世界十大著名的军事家中,仅中国人就有两位:一位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一位是毛泽东。遍览世界军事史,我们发现:伟大的军事统帅极少同时又是伟大的军事理论家。

他们中,要么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和指挥者,如凯撒、拿破仑等;要么则很少指挥过战争,如孙子等。

但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军事统帅,同时还是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和理论家。而真正能够达到历代军事家所追求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理想境界者,则唯有毛泽东了!

然而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毛泽东也不例外。

20世纪初的中国, 正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剧变的时代, 也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维新志士谭嗣同感叹:“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神州陆沉, 豪杰辈出。青年毛泽东在这个时候登上历史的舞台, 并一步步走到舞台的中心。一个农家子弟, 何以开辟出如此的丰功伟绩?回顾历史不难发现, 这和毛泽东的游历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17岁之前的毛泽东, 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 他的脚下反复丈量的无外乎韶山冲的那片山水田地, 以及外婆家唐家圫的沟渠河汊;接受的教育也是传统的《三字经》《幼学琼林》, 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家思想。但那颗游荡不羁的意念种子却早已埋下。

培育这颗种子的土壤有多个层面, 首先是家庭环境。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虽是个农民, 但也有着较为不凡的经历。他曾因为负债外出当过兵, 后来又做过生意, 把一个贫困家庭经营得比较富裕, 算是比较有能力的人。但他性情暴躁, 在毛泽东的眼里是位“脾气很坏”的“执政党”, 动辄就武力相向。这种家庭环境, 培养了毛泽东的叛逆性格。

其次是会党影响。清末民初,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各种矛盾的积蓄, 致使会党昌兴, 湖南情况尤甚。在1900年自立军起事、1904年长沙起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和1911年湖南光复中, 都有湖南会党的身影。这种浓郁的会党之风, 对毛泽东有着重要影响。如他所说, 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 就是“一桩影响我的一生的事件”。毛泽东忆述当时情形说:“在我们读书的小小私塾的房屋外面, 我们一班同学看见许多从长沙回来的米商。我们问他们为什么大家都离开长沙。他们说是城中发生了大乱子, 并把这件事告诉我们。”留在毛泽东记忆深处的, 是领导抢米风潮的会党首领“其中有许多人被砍却头颅, 挂在柱子上示众”。更直接的是其后在韶山发生的哥老会会员与当地地主的冲突, 领导农民揭竿而起的“彭铁匠”最终被捕砍头, 但在毛泽东心中, 他却“是一位英雄”。1911年, 毛泽东自己家里也遭到灾民劫掠, 将他父亲贩运的一船米给劫去了, 而毛泽东对父亲的遭遇并不表同情。

再次是从书中感受到的侠义精神和游民文化。毛泽东虽然接受的是传统儒家教育, 但他“不喜欢那些东西”。他喜欢读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 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 包括《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而《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通俗文艺作品, 如学者王学泰所指出的, 是反映游民意识的载体, 毛泽东说他“深受这些书的影响”。

已经养成“反叛性的青年头脑”的毛泽东, 在反抗封建家长压迫和农村沉闷窒息环境的同时, 也开始尝试游历生活。其中一个不成功的事例, 是在他13岁的时候, 一次由于逃学而离家出走。在外漂泊三天之后, 毛泽东这样说道, “我的旅行不过绕来绕去地兜圈子而已, 一共走的路程不过距家约八里”。

1910年秋, 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这才真正开启了他称得上“游历”的远足。“这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 离家有五十里。这时我是十六岁。”16岁是周岁, 虚岁应该是17岁。从此, 毛泽东的脚步迈出了韶山的乡土, 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比起有钱人家子弟,他很穷,年纪也大些。但是他比他们成熟得多,特别是他的作文,每篇都写得好,在全校出了名。这期间,他读了更多的书。有一次,他读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书里写到的华盛顿、拿破仑、林肯、彼得、卢梭等人物非常佩服,在书上打了许多记号,写了好多批语,还对同学们说:

“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才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呀!”

毛泽东从这时候起,就立志要做个救中国的人了。半年以后,他又到长沙进了中学。不久,反对清朝统治的武昌起义爆发,长沙的革命党人也举行起义,宣布脱离清朝政府。毛泽东十分兴奋,心想:革命终于起来了,我既然要救国,就不能袖手旁观,我要去当兵,上前线去。于是,他毅然退了学,参加了新军,整天和士兵们一起操练,准备到战场上保卫革命果实。

不料,清朝被推翻了,可革命的成果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夺了。毛泽东大失所望,决定退伍,继续求学。1913年,他考入了长沙的一所师范学校,就是有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习了五年多,奠定了他的知识和学问的基础,也充分显示了他独特的性格。

当时在第一师范,提起毛泽东,没人不知道,他是个很特别又才华出众的学生。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同学们经常看见他晚上在走廊的灯下看书,或是自备一盏灯,看个通宵。他写的文章常常被当作“范文”张贴出来,引起轰动;他也经常去找老师求教,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为了养成自学的习惯,他甚至故意到人来人往又嘈杂的城门口看书,锻炼脑力高度集中的本领。

提起毛泽东锻炼身体的事,就更让人佩服了。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体育之研究》,主张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自己就有意强化身体的适应能力。比如“冷水浴”:用井水浇身;“日浴”:在阳光下晒身;“风浴”:站在开阔地界,让大风尽情地吹;“雨浴”:下雨天到外面行走,让雨淋个透。他还锻炼一天吃两顿饭甚至一顿饭;至于到湘江中去游泳,更是常有的事。

长沙城郊的岳麓山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毛泽东经常和同学蔡和森等人去爬山、跑步,有时候还露宿在山里。有一次,他和蔡和森露宿郊外,一个在山上睡,一个在山下睡。事后,蔡和森的母亲问他们为什么不在一起,毛泽东笑笑说:

“这样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胆量啊!”毛泽东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这就可以看出。

1929年5月,转战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在一系列问题上与朱德、陈毅等发生分歧,核心是如何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或者说就是军队指挥谁说了算、怎样说了算。在福建龙岩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否定了毛泽东的一系列建军思想,给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还被选掉了中央指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由陈毅当选为书记,这是毛泽东一生唯一一次让下级夺了权。之后被迫离开自己亲手创建的红四军,去地方指导工作。他后来回忆说:内部同志不谅解,把我赶出红军,当老百姓了,做地方工作。同毛主席随行的有贺子珍、曾志、谭震林、江华等。

50多年后,曾志回忆说:当时朱德军长曾问她,对朱毛争论怎么看,她说党在军队中应当起核心领导作用,结果就被划到毛那边去了,无法再呆在红四军,才跟着毛委员去了闽西。江华回忆说,我们离开部队时,把马也扣下了,那时我们这些人真有些灰溜溜的样子。这次打击把毛推向政治生涯的又一个低谷,积郁成疾病得很重,甚至被共产国际误发了“讣告”,说中国红军的领袖毛泽东因病去世。这一落的时间是半年。

到11月底,因为排挤掉毛泽东的领导,红四军乱哄哄地打了大败仗,兵力损失近1/3。中央让陈毅去汇报情况,毛也写信给中央反映情况,陈毅如实地讲了情况,中央负责人李立三、周恩来指示,一定要把毛泽东请回来,陈毅、朱德都承认自己是错的,陈毅亲自去把毛泽东请了回来,继续主持红四军工作。毛泽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甚至抱病参加陈毅追悼会,是有渊源和来历的。

毛泽东回来后,组织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基本原则,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这一落一起,立了一个党管军队的大规矩,这是我军最根本的领导制度,也是军队的不变灵魂,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紧急情况下可由首长临机处置,但事后必须及时向党委报告并接收检查,这个制度不断完善并一直坚持至今。

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亚圣孟子的话,千百年来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在穷困潦倒时不懈奋斗。这话的大致意思是,上天要赋予这样的人重大责任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还要使他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它的内心警觉,意志坚定,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据耿飚回忆,这是延安时期经常说的一句话。1988年5月,美国一个商务代表团访问中国,其中一位叫德穆克的客人,让人将一张名片送给耿飚要求会面。当时,耿飚因有其他活动没有安排,德穆克就托人转给一本厚厚的影集,扉页上用英文写着一行字:“送给无所畏惧的领导——耿飚。”打开影集第一页,就是他与这位曾是美国军人德穆克的合影。

为什么是这样的称呼呢?要追溯到40多年前,也就是1944年,美军驻延安观察团,也称“迪克西”使团,组成一个7人观察组,由耿飚带领部队护送,穿过敌占区到晋察冀军区。美国人对这一充满冒险精神的行动感到很刺激,也很佩服耿飚和八路军官兵的机智勇敢。当时这个德穆克是美军观察组组长,他问耿飚:“怎样评价这次伟大的冒险行动?”耿飚想起延安学习时经常说的那句话,便回答他说:“无所畏惧!”这群美国军人听后感到非常“OK”,于是便把这次行军称作“无所畏惧行动”,把耿飚叫做“无所畏惧的领导”,所以在影集扉页写上了那句话。一支部队的官兵、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这样认识问题,成为大家共同的信念和格言,还有不能克服的困难、不能战胜的敌人吗?肯定是天下无敌的!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延安时,每当抗大举行开演典礼或结业式时,毛泽东通常都要到会讲话。他鼓励学员要好好学习,走出校门要向社会学习,指出那是“无字之书”。他还告诫大家,革命的道路如同河流一样曲折蜿蜒,要准备走“之”字路,走“之”字路,这是世界上任何事物发展的原则。著名作家刘白羽回忆说:“当毛主席讲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候,他安详沉静地朝前望着,举起右手掌慢慢向前方推去,这是推动历史前进啊!这时你的心情特别庄严,什么艰难险阻,困苦重重,都不在话下,就是付出生命,也会马上站起来毅然决然走上前。”可以看出,当你认识到这样的真理时,一切困难都成了成功的前提,都是为光明的前途做准备时,困境和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头破血流但仍不回头。有了前三条,这样的人生态度也是必然的,有了这样态度谁能把你打倒呢,什么困难你克服不了呢?

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给自己女儿的,也是他总结的经验、他人生的写照、他信奉的格言、他成功的秘诀、他超人的智慧,他力量的源泉。为什么是这样几句,而不是其他的话,一定是在这位伟人看来,这些道理对人对事业的发展最要紧、最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