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为什么主张放弃了自己国家的领土被视为英明

美国历史学家墨菲(rhoads murphey)有本着名的《亚洲史》,其中,有一章中国的黄金时代,谈的是宋代,他说: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它拥有大约一亿人口,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我查到很多说法,有的说北宋的gdp占了当时全球gdp的75%甚至80%,也有的说只占50%——事实上,当时根本不存在可靠的统计方法,这些都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我都不敢采信:但毫无疑问,宋代的经济水平遥遥领先于别国。这个经济发达、百姓相对富庶,市民文化也很发达的朝代,却仅仅是偏安一隅,比起中国其他大一统的时代的面积要小得多。举个例子,南边的交趾国,趁着南汉动乱的时候独立,宋太宗即位后曾试图收复,出兵南征,不过,出征时,因为南方瘴疠严重,《宋史》云士卒死者十二三。后来,交趾还袭击北宋,攻陷钦州、廉州和邕州,宋朝派出十万大军南下,结果,据闻十万大师瘴疠、腹疾,死者八九,只收复了边境数州,草草回朝。后来,派兵驻守,也死者甚众。宋神宗看到卫戍战士十损五六,便把这块叫顺州的地方还给越南皇帝。                                交趾位置现在大家都这么爱国,大概觉得宋朝就是卖国。不过,如果有一块地方,派去多少人去都会因水土不服死一大半——而当地人却安然无恙——只要稍微把人当人,我是完全同意宋神宗的说法的。大概也就是因为宋代皇帝的价值观都差不多如此,在外族面前就显得特别面。王安石说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诚哉斯言。其实,并不仅仅宋代放弃过领土,西汉也干过。《汉书·元帝纪》里说:珠厓郡山南县反,博谋群臣。待诏贾捐之以为宜弃珠厓,救民饥馑。乃罢珠厓。                                宋神宗珠崖,在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在汉帝元鼎六年定越地,珠厓是其中一个郡。儋耳和珠厓郡,广袤近千里,十六个县,二万三千余户。当地民风骠悍,派谁去都管不住,几年就造反一次,汉只好不断地派兵出击平定。开始的二十多年里,造反了六次。又过了几年,珠厓三年县造反;几年后,九个县造反,都发兵去平叛了。不久,又反,又派兵去——几个县的造反此起彼伏,连年不定。元帝跟大臣商量出兵,待诏贾捐之则认为,不要再出兵了,不要再派人去平叛了。贾捐之,是贾谊的曾孙。贾捐之的上疏里,其实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思想,比如说,一个国家权力所能覆盖的范围是有限的,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氏、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所以在这片土地上,颂声并作,大家都能各安其所,共尊周室;而秦国呢,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结果二十多年就亡国了。他说到珠厓这等骆越等古部族很落后,风俗野蛮,跟禽兽无异;这个地方雾露多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敌人还没抓获,自己人却大量暴亡。而且,珠厓虽然有珠犀玳瑁等宝物,却不是独此一家,没有也不可惜,丢了也不损威名。而且这些的人民这么粗野不文,有什么值得可惜的?本来就不应该设置郡县。当然,捐之同学嫌人家落后看不起人这点,是不好的,不过,他有些话说得很在意。他说,宣帝神爵元年羌反那一次,出师不到一年,出兵不超过一千里,花费四十余万万,把大司农所主的国家财政都花完了,只能借用少府所制专供皇帝的禁钱。那不过是一个小地方,何况现在还要劳师远攻,牺牲那么多将士却得不到什么好处。珠厓这种地方又不是文明之地,古代的《禹贡》没有提到过,《春秋》的范围里没有它,都不觉得这个地方有用。还不如把珠厓这个地方放弃了,好好抚恤和安置关东呢。                                汉元帝古典画像必须说明一下,就在那几年时,关东这个地方,非常倒霉,灾害频仍。珠厓造反是在初元三年春,而在前一年的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再前一年的九月,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同年的四月,关东今年谷不登,民多困乏。关东都惨成这样了,还不想着救助,跑去一个海岛上耀武扬威,算个什么事啊。                                影视剧中的王昭君形象丞相于定国同意这个意见,补充说:以前连年对这个地方出兵,护军都尉等军官十一人,死了只剩两人,卒士和劳工死了万人以上,花了三万万余,还没降呢。现在关东又大灾,再出兵,老百姓有意见。元帝终于赞同,下诏罢珠厓郡,他有一句说得好:夫万民之饥饿,与远蛮之不讨,危孰大焉?此举,大概是元帝的掌政生涯中我觉得比较妥当的一次吧。人家珠厓百姓天天造反,你们的驻兵在那里天天死人,正是因为强扭的瓜不甜啊——你认为你是平叛,人家觉得你是侵略。跟土地比起来,我觉得人重要得多;土地是为人服务的,而不能用命把地给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