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戚继光,崎岖经百战,智略迈万人,一生都在保家卫国而奋斗,为什么最后忧愤猝死?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民族英雄,其中明朝的名将戚继光就是其中一位,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一代名将戚继光,崎岖经百战,智略迈万人,一生都在保家卫国而奋斗,为何最后忧愤猝死?
戚继光是山东人,但如果按祖籍来算,戚继光应是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定远县)人氏,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实打实的“同乡”。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随朱元璋起兵,阵亡于明朝建立后的云南之役,子孙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之父戚景通由本卫指挥佥事出身,曾任备倭都司都指挥,后升京师神机营坐营副将,是一位深得朝廷器重的武将。戚景通于嘉靖十九年(1540)告老回到登州,嘉靖二十三年(1544)去世,以长子戚继光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职。
自元代以来,日本海盗不时侵扰中国,我国称之为“倭寇”。登州作为中日海上交通的起点之一,明成祖时设置了名为山东总督备倭都司的军事机构,统率山东沿海兵马,专务抵抗倭寇。年轻的戚继光面对倭寇不时袭扰的局面,奋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充分展露了他的一腔报国热情。然而,戚继光作诗的时候大概还想不到,自己将为抗倭斗争付出半生心血。
嘉靖三十二年(1553)夏六月,二十六岁的戚继光获任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备倭,在山东整顿营伍,颇有成绩。两年后,戚继光转调浙江都司任职,又过了一年,被委任为分守宁(波)绍(兴)台(州)等处地方参将,正式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抗倭斗争中来。
戚继光刚到浙江任职时,工作并不顺利。他在宁波等三府防御倭寇袭扰,战事有胜有败,特别是在几场大规模战斗中表现不佳。有人借此攻击戚继光“无功”“通番”。戚继光详细分析战争经过,认识到旧有的卫所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建议招募训练本地乡民成军,以御倭寇。嘉靖三十六年(1557)冬,浙江总督胡宗宪、巡抚阮鹗将浙军三千人交付戚继光统领。经过两年的训练和战斗磨砺,这支军队变得纪律森严、令行禁止,在戚继光的统率下,屡次救援温州、台州等府,击败倭寇,战功颇著,但仍有不擅长白刃战的缺点。戚继光得知义乌一带矿工有勇悍之名,遂请命于总督胡宗宪,在当地募兵四千余人,着重培养白刃格斗能力和勇敢作风,练成一支敢战之军,这就是后来“戚家军”的雏形。
此后,浙东防务紧张,戚继光奉命率所部驻守台州,并改任分守台(州)金(华)严(州)等处地方参将。自嘉靖三十九年(1560)起,戚继光在台州练兵戍守,清理沿海卫所积弊。次年,倭寇进犯台州,戚继光率所部奋战,一月之间,陆战七胜,水战五捷,前后斩得倭寇首级七百余级,救回被掳百姓三千余人,台州倭患至此根绝。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分两路大举入闽,福建武备孱弱,明朝政府急调广东、浙江精兵援闽,浙军以戚继光为主帅,在宁德、福清、兴化连破倭寇,福建之困遂解。次年,倭寇又扰福建,戚继光再次奉调入闽,与同样出身浙军的名将俞大猷、刘显通力合作,在兴化、平海两次战役中尽歼倭寇,收复失陷城池,论功居首,遂被升为福建总兵官。当时戚继光才三十六岁,已官居方镇,自明代中期以来,武将罕有其比。戚继光为抗倭战争做出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此后,倭寇仍不断来袭,戚继光随机应敌,多次立功。嘉靖四十四年(1565),戚继光再次与老战友、时任广东总兵官的俞大猷合作,进剿降而复叛的海盗吴平,最终吴平兵败自杀。吴平是闽广两省海寇集团的总首领,所部约有两万人之多,他的覆灭,使倭寇在我国再无呼应,福建、广东出现了“海道肃清,居民安堵”的局面,明代中期轰轰烈烈的抗倭战争,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戚继光戎马一生,战功卓著,他注重练兵,尤善育将,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从公元1559年开始,就屡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而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除了部队的素质以外,主帅戚继光的卓越的指挥才能,也是决定他能胜利的关键因素。
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保卫国家和人民,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其英名也永垂青史!戚继光在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是横戈马上行,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御边,使蓟门安然,一生都在为保家卫国而奋斗,可谓是一代爱国名将,而且戚继光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更是千百年来少有的常胜将军。
万历十年(1582年),明朝著名宰相张居正死后,朝中的守旧势力纷纷复辟,打击废除张居正进行的一切改革措施,而这些守旧势力的总代表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钓。
朱翊钓是张居正的学生,因为张居正为人严厉,朱翊钓最怕他。还在他当太子时,只要是听到张居正的声音,就屏声敛气,规规矩矩。所以,张居正死后,朱翊钧大喜过望。相传他喝了一天酒,睡了两天,以示庆贺。同时,也开始对他的老师大打出手,首先,派人抄了张居正的家,把其家人流放到边疆;其次废除张居正的一切新法。朱翊钓觉得这还不够,就对与张居正关系密切的文武大臣,贬的贬,降的降,全部逐出朝廷。
理所当然,曾被张居正倚为长城的戚继光是朱翊钓最先打击的对象。五八二年底,万历皇帝下诏免除成继光的太子少保之职,两个月后,又免去戚继光的节制北方三镇的左都督职务;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奉命离开北京去镇守已平安无事的广东,任巡抚之职,不久,又被贬为都指挥使。
戚继光见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贬,就觉得再留恋禄位已是凶多吉少了。万历十三年(1585年),就以自己有病为由,向万历皇帝上疏,请求批准退休。朱翊钧一见疏章,立即朱笔钦准同意。于是,戚继光只好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军营去了山东老家当普通老百姓。
回家后,靠延师教子,修桥立庙,或整理文稿打发时光,这一年,戚继光还不到六十岁。但是,即使退休回了老家,戚继光也没有安稳日子过。不久,朱翊钧又唆使其大臣攻击继光,说他夸大战功欺骗国家,沾名钓誉,以干俸禄,说戚家军也并非百战百胜,只是偶尔打了一些胜仗,如此等等。
戚继光知道后,半言不发,因为他知道是皇帝的主意,乱说不得。但他作为将军,可杀不可辱,尤其不允许抹杀将壮士们流血取得的战功。所以他每天只好在家喝闷酒,也不与家人谈话,有时也偶尔自言自语地叹气和流泪:“我不要功劳,但也不能中伤我。我转战五省,歼敌数十万,身上负伤十数处,难道这些都成了罪过?
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的一个深夜,戚继光突然心脏病发作,家人把他扶到床上后,只听见他的嘴里嘟哝一些谁也听不懂的声音,也许是表达皇帝对己不公的愤慨吧!第二天早上待家人前去看望时,他已全身僵硬如石了。
按明王朝的政策,凡有大功于国家的将军,子孙都可世袭其禄,多则十几代,少也有三五代。可戚继光的儿子承袭的还是他的先祖戚祥的爵禄:登州卫指挥佥事。
封建王朝是残忍的、寡恩的,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戚继光。戚继光一生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也有着颇多的建树,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也为后世兵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