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文史宴|走近科学之秦宣太后“芈月”大起底(秦惠文王篇)

文/桓大司马

这两天火得不要不要的芈月传大家看了有木有?前几集剧情,让酝酿在胸中的那一口槽要吐吐有木有?然而却发现很多字不认识有木有?小编窃笑中要给大家献上一单最强历史梳理,顺便为各位骚年的装13做点贡献。嗯,不用谢我,我叫雷锋。

剧中宫廷斗争的部分主要是作者的文学创作,与历史的联系不用太去纠结,我们主要介绍一下芈月的时代,秦国的国势以及相关的天下局势,方便大家更轻松愉快的追剧。

芈月,楚国宗女,入秦后经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国君,秦国在他们手上由弱转强,奠定统一天下的格局,而芈月作为一度掌权的宣太后,既是这个铁血时代的见证人,也或多或少的是参与者。

秦楚基情

楚国的宗女羋月为什么会入秦呢?这是因为楚国和秦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之前的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格局是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类似于冷战时的美国和苏联,齐、秦两个一流大国参与,类似于英、法,此外的一大帮小国被四大国揉捏摆弄。

晋楚争霸中,晋国因为山西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选贤任能的卿士制度以及持续发酵的军国主义,实力强大,到晋悼公时代,晋国执政智武子筑城虎牢,晋楚霸权的晴雨表郑国再不敢叛晋事楚,标志着晋国在争霸中获胜。

在此前后,秦国因为东进中原的道路被晋国阻挡,长期是楚国的亲密盟友,但也不能阻止晋国的霸业,哪怕后期再加上齐国,依然不是晋国的对手。要是巨无霸晋国没有分裂为韩、赵、魏三国,那战国时代估计就是晋国的独角戏,没秦国什么事了。

后来东南的吴国崛起,吴王阖闾孙武伍子胥为将,千里奔袭,攻入楚国都城郢都,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鞭尸,楚国面临亡国之灾。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哭了七天七夜,眼泪流干了,眼睛里甚至流出血来,秦国被他打动,发大军救楚,击退吴军,对楚国可以说有存亡继绝的大恩。

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率先变法,实力暴涨,作为三晋的带头人,继承了晋国的霸业。魏国率领韩、赵两国持续不断地攻打秦、齐、楚三国,高调扩张,魏国成为战国初年的超级大国,霸王龙一般的存在。在与魏国的艰苦对抗中,秦、楚也时有合作,续写了春秋时代以来满满的基情。还有一点就是秦国染西戎之风,楚国本身就是南蛮,都被中原诸国瞧不起,所以心理上比较容易有认同感。

可以说,直到秦惠文王晚年,派张仪欺楚之前,秦、楚两国的邦交相当不错,很少有直接冲突,芈月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为秦惠文王的妾侍,被封为八子(侍妾的封号),所以史书上称她为“羋八子”。

天下抗魏

秦国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长时间的动乱,这时正好碰上魏国崛起,魏国名将吴起率领驰名天下的魏武卒把秦军打得满地找牙,夺取秦国大片国土,并且继续进攻,意欲消灭秦国。若不是吴起被政敌陷害逃亡,秦国差点被打到甘肃、青海去做野蛮人了。

后来,秦惠文王的爷爷秦献公重用墨者,父亲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国力才慢慢的强起来。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让秦国脱胎换骨之类的说法,但现在商鞅变法的效果是不是那么好已经有一些争议,而且就算很好,这国家层面上的变法也不像大力水手吃菠菜,一吃就有劲那么简单,秦国也不是一变完法就龙傲天、吃遍天了,只能说在这之后与魏国有了一战之力,不再是干挨打不还手的局面了。

而魏国这段时间因为自恃强大,过度嚣张,跟原来同出于晋国的盟友韩、赵掰了关系,在跟韩、赵打的时候又被齐国偷鸡,楚国也三天两头来扔一锤子,特别是在马陵之战中,大家耳熟能详的魏将庞涓被齐国军师孙膑击杀,十万魏武卒全军覆没,魏国被弄得十分狼狈。秦国在这个时期也频频向魏出击,趁机收复了不少失地。

而剧中的男主角之一秦惠文王就是在这个时候即位的,他当太子时候,商鞅为了变法顺利,曾经找他的茬,拿他立威,所以他怀恨在心,同时为了争取保守派的支持,一即位就把商鞅五马分尸,大卸八块。不过秦惠文王很明白商鞅那一套尊君卑臣、富国弱民的法令对他这个秦王最有利,所以延续了商鞅的政策,再者国家政策一但推行,就有了自己的内生逻辑,即便他想改也不一定能改得了。总之秦国就沿着商鞅制定的路子一路小跑下去了。

锁闭关中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除了燕国,战国七雄里剩下的国家都在跟魏国隔三差五的交战,在全天下几十年如一日的乱刀群插之下,魏国再是超级大国也终于跪了,早早称王的天下霸主魏惠王只好向齐威王低头,也尊齐威王为王,想跟齐国结盟。

魏国的地势本来就不好,处于中原正中,四面受敌,被大伙儿一拥而上揍趴下也属正常。不过这时的魏国依然是一个强国,只是以前牛逼的时候可以一挑三、一挑四,现在只能玩单挑了而已,所以想要找个盟友喘口气,以便卷土重来。

不过秦、齐、楚对春秋时代晋国的霸权,及其在战国的继承者魏国的嚣张印象深刻,又怎么会真的给魏国再起的机会。于是,楚国因为齐魏称王不带他玩,进攻齐国,秦国则趁魏国为齐攻楚,攻打魏国,魏国虽然战胜楚国,却师老兵疲,只好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国从此锁闭关中。

取得黄河以西的土地,对秦国的影响巨大。秦国的核心国土在今陕西南部的关中平原,今天山西、陕西交界处的黄河中游水流湍急,不好渡河,而黄河拐弯处只有一条狭路通向东方,南边就是大片的山区,难以行军,秦国只要守好这条狭路上的函谷关就万事大吉,东南部对楚国的一侧,则还有一个类似函谷关的关隘武关。

也就是说,秦国从此只要守好黄河、函谷关、武关,山东六国就攻不进秦国的本土。秦国进可攻,退可守,哪怕败了,往函谷关里一缩,敌人就无可奈何,可以避免一时的失败导致国家土崩瓦解的局面。这是秦惠文王为秦国建立的第一个大功业。

中原衰落

这时魏国感觉到危机了,于是舔齐国更加卖力,还想修复跟韩、赵的关系。因为魏国的带动,国际外交频繁起来,纵横家们就登台了。

俗话说花花轿子人抬人,魏国对齐国卑躬屈膝,齐威王却不仅不投桃报李,反而飘了起来,耍起了派头。这让魏惠王那脆弱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于是魏惠王又让公孙衍(又名犀首)组织了一次“五国相王”,跟赵、韩、燕、中山四个弱国结盟,把齐国撇在一边,自己当老大爽一把。

这下齐威王不干了,不带我玩也罢了,中山国算什么玩意,北狄建立的国家都跟我平起平坐起来了,当场就要发飙。秦相张仪抓住机会跟齐、楚两国会盟,楚国随即攻魏,魏的盟国想起以前魏国的“光辉事迹”,也没人来救。魏国感到空前孤立,只好接过秦国递来的橄榄枝,用张仪为相,跟秦国结盟,剧中说的“秦国的后宫简直成了魏国人的天下”,大概就是以这时为背景的,不过这时秦惠文王已经即位十五年了。

秦魏结盟,属于背弃了秦、齐、楚一起进攻中原的默契,不但背弃,简直是玩弄,齐、楚不能容忍,于是跟韩、赵、燕一起支持公孙衍合纵(不是苏秦,《史记》记载有误,苏秦这时还在玩泥巴),魏国顶不住压力,又赶走张仪,用公孙衍为相,加入合纵。除齐国之外,其他五国还组织了“五国伐秦”,并且推楚国为老大。

可以看到,占据中原的魏国,这时国策已经难以自主,从国际赌局中的赌客逐渐沦为秦、齐、楚三大国的筹码,在夹大国的缝中苦苦争取生存空间和大国尊严,而同处中原的韩国国力还不如魏国,所以这时中原已经衰落了。

中原一旦衰落,东南西北四极就要兴起。春秋时代,中原的周郑联盟衰落以后,东齐西秦南楚北晋就逐次兴起,现在魏国衰落了,东齐西秦南楚北赵就要唱主角了,只不过赵国崛起比较晚,现阶段还是秦、齐、楚唱对台。

智囊樗里

上面说到的五国伐秦,声势极大,关中羌人建立的义渠国也趁势攻秦,秦国一下子内忧外患,进入了危急存亡之秋。这时却有一个将星横空出世,挽救了秦国的危局,这个人就是秦惠文王的异母弟弟樗里疾,号称“智囊”的一代名将,同时又是堪舆风水的大师。

这时就看出夺取函谷关的好处了,秦军凭函谷关消磨五国联军的锐气之后,樗里疾出关突击,因为楚、燕军队在远处打酱油,势孤的魏、赵、韩三晋联军大败而归。次年,樗里疾又与三晋大战修鱼,斩首八万,义渠的侵袭也被秦国击退。

这次秦、齐、楚三大国没什么损失,陪玩的三晋被坑得有苦没处说,中原暂时形成均势,三大国看向边角地带,秦国趁巴、蜀相攻,灭亡两国,夺取四川,齐国也趁燕国内乱,一举灭燕,楚国虽然也对巴蜀有意,但其政治比较落后僵化,动作一向比较慢,啥也没捞着。

夺取巴蜀,是秦惠文王为秦国建立的第二个大功业,此后,秦国慢慢的将巴蜀建设成后方的大粮仓,在兼并战争中起到极大的作用。巴蜀地处偏僻,被秦国灭掉,天下也没啥动静,齐国生吞了同为大国的燕国可就炸开了锅。趁着各国一致打算对付齐国,樗里疾出其不意,把三晋挨个揍了个遍,韩、魏不得不向秦国屈服,魏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国际局势又回到了五国伐秦前的原点,但秦国却比那时强了不少。

这下齐楚不干了,楚国想吞巴蜀被秦国抢了先,齐国吞了燕国被逼着吐出来,唯有秦国又吃巴蜀又收韩魏,滋润得不要不要的。于是大诗人屈原趁机促成齐楚同盟,与秦韩魏展开大战。

第一回合,齐楚通力合作,大占上风,打穿魏国,杀到秦魏边境。秦国派张仪玩弄楚国,拆散齐楚同盟。樗里疾趁机在丹阳大破楚军,斩首八万,夺楚国汉中地六百里。齐国回过味来,与楚国恢复同盟。

第二回合,齐楚各自为战,被秦韩魏各个击破。樗里疾先在濮水击败齐国名将匡章,楚国趁虚发倾国之兵攻破武关,杀到秦国都城咸阳附近的蓝田,秦国危急。因齐军退走,韩魏抄袭楚国后路,楚军铩羽而归。

至此,樗里疾把齐、楚、赵、魏、韩揍了个遍,出道以来几乎没有败绩,成为战神一般的存在,秦国流传着“力则任鄙,智则樗里”的谚语,而秦惠文王也在此战之后寿终正寝,享年43岁,在位26年。

小结

秦惠文王任用张仪、樗里疾等贤才,外交与军事双管齐下,先后击败当世大国魏、楚、齐,将秦国从一个地区性强国,带到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是秦国的一代雄主,让我们期待方中信的演技。

但此时秦国离统一还差得远,不但没那个实力,而且还没那个意识,秦国欲望的膨胀,要留待秦武王来完成。

欢迎关注文史宴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