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一个懦弱的皇帝吗?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长久以来,人们对唐高宗李治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皇帝太懦弱了,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好,简直就是软弱无能。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为何把李治立为储君?李治是真的很懦弱无能吗?

李治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虽然是嫡出,但是出生顺序决定了他不被重视。早在大哥太子李承乾和四哥魏王李泰争夺嫡位正酣之际,他也就只能做个吃瓜群众。但是,贞观十七年是李治时来运转的一年。这一年,大哥李承乾被废去了太子位。本来通往太子位之路上还横着四哥李泰,但是李世民觉得老四李泰过于狠毒,如果立他为太子,以后恐怕诸子都无法活命。

但是诸嫡子之中,李治实在太过于软弱,太不堪重用,于是千古一帝又把目光转向了庶出的三子李恪,甚至说出了“英王类我”的话。但是这时,凌烟阁功臣第一名的长孙无忌站出来了——就因为他妹妹是皇后,所以长孙无忌希望皇太子是自己的亲外甥。他极力支持李治。究其原因,可能与李世民反对李治正相同——因为他软弱,所以好控制。

就这样,李治成为了太子,这一年,他才15岁!之后六年的时间,他都以一心一意服侍父皇。但是,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在雄才大略的、年仅28岁就亲手把自己亲哥哥弟弟斩杀的虎父面前,李治应该是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用事实证明了虎父多犬子!

公元649年,一代雄主唐太宗终于去世,李治走出了父亲的阴影,成为了皇帝。就在他刚想喘一口气的时候,历史老爷爷说:“李治小盆友,先别忙着高兴!”是的,李治看见了几个父亲留给他的大臣,顿时脸都绿了。这几个大臣是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于志宁。长孙无忌不用说了,两朝老臣,建国与开创贞观之治的大功臣,还是亲舅舅,还是自己登基的大功臣,关陇门阀的代表人物,其他几个要么是功臣,要么是门阀贵族,总之,李治小盆友,你还不自由!

应该来说,在李治登基后的前半期,他大约是在这几个老臣的控制下,一举一动全被限制,完全没有皇帝的威风!李治很愤怒,他想改变。于是,上天给他赐下了一个女人帮助他摆脱控制,这个女人就是武则天!在武则天的帮助下,李治逐步清除了褚遂良、韩瑗、来济、于志宁几个,当然,最后也把亲舅舅给赐死了。

但是,这回她发现,自己又被妻子控制了——在以李义府和许敬宗为首支持武则天的寒门新贵控制的朝堂下,李治仍然没有话语权。接下来,连身体都不给力了——李治患上了头风病,一发作就疼得满头大汗,所以,朝政就全部交由妻子来处理!

众所周知,武则天并不是李治的原配。李治的原配是王皇后。武则天是王皇后为了和萧淑妃争宠才接进宫来的,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武则天把她和萧淑妃的宠爱全部夺走了。不光这些,还要了她皇后的名号;这还没完,武则天还要她们的命!

公元655年,高宗废除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打入冷宫。但是有一天,李治又想皇后和萧淑妃了,就去冷宫看她们,见她们处境凄凉,顿时无比悲戚,想把她们放出来,被武则天知道了——这一下子可不得了,武则天随后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把她们做成了人彘!李治本人的长子李忠因被王皇后收养,立为太子。随着王皇后被废,李忠也被废了。我相信,作为父亲的李治是不想杀儿子的,但武则天为了斩草除根,于公元664年,指使许敬宗陷害李忠与宰相上官仪、宦官王伏胜谋反,李忠被赐死!

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李治很喜欢这个孩子,李弘也不负重望,做太子期间广布仁德,天下赞誉——最值得称颂的是奏请将母亲死敌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出嫁,但这得罪了母亲武则天。公元675年四月,李弘洛阳合璧宫绮云殿离奇离世,年仅二十三岁——至于他的死因,颇受争议!

武则天久理朝政,疏于与李治交往,李治就看上了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可以说,韩国夫人性格温柔,这与富于说教的王皇后和性格刚强的武则天不同,这应该是与自幼丧失母爱、性格儒弱的李治正好相辅相成!李治这一辈子喜爱且真正适合他的女人,应该是这位比他大十岁左右的韩国夫人。但是,没过多久,韩国夫人暴毙了!被武后所毒杀。

韩国夫人死后,李治或许爱屋及乌,将对韩国夫人的爱转移到韩国夫人的女儿贺兰小姐身上,封她为魏国夫人。可能是想弥补贺兰小姐失母之痛吧!没想到,这件事又被武则天知道了,在一次家庭宴会上,武则天为报复自幼就凌虐自己与母亲的异母兄武惟良、武怀运兄弟俩,在他们进献的糕点里下了毒,然后给魏国夫人吃——一箭双雕的除去了三个敌人!

李弘死了,弟弟李贤即立为太子。李治也很喜欢这个儿子,经常说他贤明。但是没过多久也被母亲赐死了。一种说法是因为他目睹母亲的狠毒后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最后一句是“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惹怒武则天,被赐死!就在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人伦惨变之际,李治仿佛成了哑巴,一句话都没说!

当然,李治这一辈子也曾雄起过。有一次,实在受不了武则天的霸道,想要废掉武则天,于是找来宰相上官仪草拟诏旨。但是,武则天闻讯后气势汹汹前来问罪,李治一下子慌了,把所有责任全部推到上官仪身上,说:“全是他们蛊惑我干的!”结果一代词人宰相成了替罪羊,被满门抄斩,仅剩下一个孙女上官婉儿!真的就这么窝囊么?结束了?似乎是结束了!李治这一生可以给他盖棺定论——窝囊!但是,真的如此么?

李治是真的很懦弱无能吗?事实上唐高宗李治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第一、 高宗凭借智慧获得太子之位。

贞观后期围绕太子之位诸皇子展开激烈的争夺。首先是作为太子的李承乾试图谋反,不久阴谋败露,李承乾的太子生涯宣告结束。接下来魏王李泰这个实力最强,深得太宗宠爱皇四子浮出水面。当时支持魏王的朝臣不计其数,大家都认为皇太子之位非李泰莫属,李泰大概也是这么想的,不料最后结局发生了惊天大逆转,名不见经传的九皇子李治却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如愿以偿拔得头筹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很多历史学家在评论这段历史得出的一个观点是李治运气好,天上掉了馅饼。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天上从来没有掉馅饼的好事。可能大家就奇怪了,李治为什么能成为一匹黑马,杀出重围呢,答案是“智慧”。

在诸皇子忙着争夺皇位时,李治在干什么呢?他什么都没干,他既没有像大哥承乾去结交天下豪杰,也没有像四哥李泰一样去勾结朝臣。其实这就是道家所讲的智慧:“无为而无不为,不争无人与之争”。尤其身在帝王之家,众多皇子为了皇位相互残杀,拼命地培植势力,殊不知这是帝王最反感的。历史上像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康熙的四皇子胤禛能够最后继承大统不也是靠这种不争吗。高宗最终胜利除了长孙无忌等颇有实力的大臣的支持,靠的恰是这种不争的智慧。

第二、高宗借立后破除顾命大臣的藩篱,最终实现乾纲独断君主专权。

太宗临终之际为高宗指定了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作为托孤之臣。起初高宗和两位大臣相处也比较愉快。然而让高宗郁闷的事朝廷的大事基本上都是长孙大人一个人说了算,高宗和群臣讨论治国之道群臣不发一言,递上来的奏折大部分都是无用之论。俗话说国无二主天无二日,有权力的名号却无权力之实。然而此时的高宗深知自己的羽翼尚未丰满,他只好把自己的想法埋藏起来,静待时机。

由于前朝被长孙无忌控制的很严,各部门几乎都是长孙的亲信,高宗决定选取薄弱的后宫作为突破口。高宗做太子时和同为太宗才人的武媚娘相识,二人产生了爱情,太宗去世后武媚娘去感业寺出家,再后来在太宗周年忌日那天,难忘旧情的皇帝见到了这个曾经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女人,最终经过重重努力把她接回宫中。由于高宗不喜欢现任王皇后,最终高宗在以许敬宗李勣等一大批寒门子弟的支持下最终改立中宫。

通过“废王立武”高宗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接下来他一步步剪除长孙无忌的党羽,由易到难,在此过程中,高宗未曾有丝毫的莽撞,而是步步为营最终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赶出朝堂,最终实现君主专权。在此过程中高宗体现了作为政治家的素养,试问这是昏童也就是傻小子的所作所为吗?

第三、高宗在位时关心国计民生,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明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事实上,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已使“贞观之治”岌岌可危,高宗刚登基的永徽四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 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故永徽年间,百姓阜安,史称“永徽之治”。

第四、高宗在位时解决西突厥高句丽这些太宗朝不曾解决的问题,重新确定了大唐帝国的东亚霸主地位。

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反叛,自号沙钵罗可汗,公元657年,高宗派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唐高宗时,朝鲜半岛分成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永徽六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龙朔三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实现了隋炀帝唐太宗荡平辽东的夙愿。这个功劳完全是高宗自己取得的。

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失败,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无功而返,但是这个未完成的事业在高宗手中得以完成。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由此看来高宗 绝非等闲之辈,他是一位进取心和开拓性极强的帝王,否则也不可能超越唐太宗,完成太宗未完成的事业。

第五、高宗能够接受不同意见,平心而论,唐高宗的能力、魄力虽然不如自己的父亲,却也绝非昏聩之主。

他曾询问以敢言著称的监察御史魏元忠:“外以朕为何如主?”素来直言不畏的魏元忠道:“周成、康,汉文、景也。”由此不难看出,在时人心中,高宗是文帝、景帝这样的明君。“时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频征伐四夷,厩马万匹,仓库渐虚,张文瓘谏曰:‘隋鉴不远,愿勿使百姓生怨。’上纳其言,减厩马数千匹。”“高宗将发兵讨新罗,侍中张文瓘卧疾在家,自舆入见,谏曰:‘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高宗乃止。”

仅从上面这两则史料,我们便能看出,李治是一位能够克制自身欲望,颇为体恤百姓的仁君,在张文瓘劝谏之后,他立即便放弃了征伐新罗的打算,足见其并非那种为了自身的帝王功业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自私自利之徒,与为了追逐虚名而穷兵黩武,逼得百姓走投无路的帝王有本质的不同.

唐高宗不同于以往史学家笔下的唐高宗,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知进退,有分寸,懂得隐藏自己,该出手时就出手。对待百姓他能够做到爱民如子,不劳民伤财;对待强敌他敢于亮剑,最终奠定大唐的盟主地位。他继承和开拓了唐太宗的事业,并把它不断地向前推进,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他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而不是传统史学课本里懦弱多病的无能鼠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