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宋太祖离奇死亡,宋太宗继位后如何立威?派人杀人!一把刀鞘让朝廷大臣噤若寒蝉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算是经济最发达的王朝了,俗话说到好新官上任三把火,皇帝也不例外,在宋太祖赵匡胤离奇死亡后,宋太宗继位他如何立威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派人杀人!一把刀鞘让朝廷大臣噤若寒蝉。

宋太宗赵光义的即位之路一直是个谜,虽然他声称他和赵匡胤之前有金匮之盟,但又无人能为此作证,就这样赵光义成了宋朝第二位皇帝。民间有“烛影斧声”的传言,都说是赵光义杀害了赵匡胤。此文不讨论这个问题,但从此也可以看出,宋太宗即位之后并非一帆风顺,朝廷上下有人反对,有人质疑,这都需要宋太宗迅速做出反应。

首先,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大,太宗封太祖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为王,并且拥有和自己儿子一样的皇子身份,加封自己的三弟赵光美,让他担任中书令的重要职务,并且和赵普一起,苦心经营了一个“金匮预盟”的弥天大谎,让侄子和弟弟都有了一个美好的梦想。

只要暂时能稳住侄子和弟弟,以后自己有的是机会慢慢收拾。太宗有耐心,不着急。

而朝廷上下,还有很多元勋重臣,以前和自己一起征战,兄弟相称,一旦身份转变,一些人还有些不适应。太宗皇帝需要做些事情来打压一下这些臣子的气焰。

宋朝野史《铁围山丛谈》上竟然有这么一则记载,京城开封某家店铺门前,一个乞丐耍无赖堵在店门口破口大骂,污言秽语如滔滔江水,原因是没有乞讨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店主急忙说好话,希望尽快打发走这个乞丐。

但是乞丐越骂越起劲,毕竟自己一直存在感很弱,现在碰到一个软弱店主,大众围观更是让乞丐表演欲洞开,越骂越起劲,越骂越有味。

接下来的故事更是峰回路转,突然从人群中蹿出一个人来,以迅雷掩耳之势头,一刀结果了乞丐的性命。杀人凶手扔下凶器后扬长而去。虽然报案了,但当时天色已晚,及时抓捕凶手错过了最佳时机。

天子皇城根下发生这样的凶杀案还了得,逐级汇报到刚刚继位的宋太祖赵光义,天下一号领导宋太祖批示:严查。

皇帝的批示让各级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经过缜密办案,很快找到了凶手,原来是店主被乞丐骂恼了,气不过痛下杀手。

案子破了,自然要向宋太宗汇报,宋太宗作为天子,褒奖表扬肯定是少不了,但是最后淡淡说了一句:人命关天,你们最好在复查一遍,千万别冤枉了好人。

最后对汇报人员说:下次来的时候最好把凶器一块带来。

没几天,办案人员把凶手的供词、凶器一块带来,拍着胸脯说:复查铁证如山,就是店主所为。

没想到,故事又来了一个峰回路转。

宋太宗对身边的太监说:“去,把我的刀鞘拿来。”

小太监立刻拿来一把刀鞘,结果怎么着?将凶器之刀插入刀鞘后竟然严丝合缝。

办案人员目瞪口呆。

宋太宗拂袖而起:“这么办案,怎么会不枉杀好人。”

一场凶杀案就这样谜底揭晓,原来是宋太宗自编自导的一场派人杀人的游戏。

其实,宋太宗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立威”!

在封建社会,皇权大于一切,大于法律,所以宋太宗才能以违法的手段树立自己的权威,维护国家的法律。

宋太宗向各级官员传递了一个信号,现在的一把手是我赵光义,我的做事方式与宋太祖赵匡胤截然不同,你们不要在我面前耍什么小伎俩,在我面前必须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

这个信号只不过是宋太宗向大臣传递的表面层次的信号。

还有更深层次的信号,这些更深层次的信号更让人对宋太宗的政治智慧竖起大拇指。

其一、转移家族内部矛盾,让内部矛盾外部化。宋太宗的兄终弟及本就是一场让人质疑的传承,诸如“烛光斧影”之类疑团是需要有焦点事件来分散注意力的。

其二、对弟弟赵廷美加以警告。按照惯例,宋太宗上台后,马上让弟弟赵廷美当上了开封尹,也就是京城一把手。派人杀人也就是给赵廷美一个警告,在开封尹位置上不要为所欲为,不要太嘚瑟,更不能得意忘形。

其三、当然是维护法律,警告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不要屈打成招,制造冤假错案,在办案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最大限度维护司法公正,这样,就能减少民冤,促进社会稳定。

当然,宋太宗派人杀人这个故事只是在野史《铁围山丛谈》有所记载,不能当真,但也不排除有这个可能,毕竟正史特别是宋朝320年历史,都是由官方记载和编纂,不排除正史对统治者只说好话的可能。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我们也不能把那些公卿大臣当成弱智。也许,早就有聪明人看出来,这把刀是太宗皇帝的,只是不说罢了。既然太宗杀人之后又要求查验,自然是要打压大臣,若是查处杀人凶手是皇帝,让太宗情何以堪?不如就让太宗得意一下。

关键的一点,是赵光义即位之后,虽然有部分人对其即位有不满有质疑,但是没有谁有足够的力量去威胁到赵光义。在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的十多年时间,赵光义一直是宋军实际上的最高领导,在军队和朝廷中拥有绝对的威信,而赵光义多处文职,而赵德昭、赵德芳二人年幼,也没有手握兵权的元勋重臣支持他们。那些宰辅尚书们,各各都是人精,谁看不懂朝廷的风向?既然大势归赵光义,那就另寻新主子罢了。

在对待自己的宰辅大臣的时候,太宗的一些手段,还算是比较仁慈,可是在对待其他人就不那么客气了。

比如那些归降的诸侯王,像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君钱弘叔,一个个都被太宗给收拾了,下手毫不容情。当然,对其他大多数随从归降的臣子,太宗还是能区别对待的。极少数人留在身边,大多数人给份优厚的工资,发到馆阁,去编修史料。想太宗年间有两部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很多就是这些人编的。虽然没有机会再进入政权中心,也总算能安度晚年,太宗做的还不算太差。

不过太宗的仁慈,是有限度的。大到是否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小到是否影响自己的心情。

像有位和尚,早年就认识太宗,在太宗即位之后就请求给点钱让他去修缮天台山的国清寺,并且扬言,一旦寺庙建成,自己会焚身以报太宗。太宗答应了。不过太宗命令太监卫绍钦去去督建寺庙,并且交代:“一定要完事了再回来。”在一段时间之后,寺庙终于建好了,和尚很高兴。可是卫绍钦在寺庙园中堆下很多柴草,命人把和尚驱赶到柴草堆上。和尚拼命哀求,希望能够让自己亲自到京城面见太宗,向太宗表示感谢之后再死。卫绍钦很生气,就说了太宗当时的命令,让人把和尚叉入火中。和尚在大火中不停的哀号,很久才死去。回到京城,卫绍钦说:“我的事情已经办完了。”太宗点点头,什么也没说。

太宗对大臣训斥,但是未必治罪,只要他们感恩就可以;对降王绝对留情,对降臣可以容忍,因为可以为自己粉饰太平,彰显宽大;对和尚建庙支持,弘扬佛法也有利于自己统治,对和尚背信弃义不能容忍,童子尚不欺,何况欺天子!这和尚是死定了。

宋太宗外宽内忌,正是帝王本色。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