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古代兔死狗烹的事件有不少,为什么那些将相依然愿意为主公拼命?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兔死狗烹的事件,那么为什么那些将相依然愿意为主公拼命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兔死狗烹: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在事情办成之后就被抛弃或被杀掉。

说到这件事,做的最著名的当属汉朝的刘邦,大家都知道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在汉朝的建立过程中,韩信彭越以及英布立下的功劳是最大的。

这三个人,先后被刘邦封为了王。

但是,这三个人的结局不怎么好,都是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害了。

先说为大汉的建立过程中,立的功劳最大的韩信,他在为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拿下了汉朝的三分之二的国土,当之无愧的汉朝第一功臣。

事成之后,刘邦封他为齐王,然后又把他迁为楚王。

但是,即使这样刘邦对他还是不放心,把他抓到了都城,贬为了淮阴侯。

可以说这时候的韩信,一举一动尽在刘邦的掌握之中。他活的也是极其的不如意。

到了刘邦晚年,韩信被吕后骗进了末央宫,然后杀害了。

毕竟现在天下太平了,留着韩信这种天才将领,对于他们来说始终是个祸害。不如杀了好。

再说彭越,彭越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多次帮助刘邦开战敌后游击队,还断过项羽的粮草,对项羽集团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刘邦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事成之后,彭越被封为了梁王。

刘邦晚年,北边代地的陈豨开始叛乱。刘邦让彭越和韩信一起去,两个人都说自己身体有病,没有答应刘邦出征,刘邦很记恨他们。

结果就在刘邦去平叛陈豨的时候,韩信被吕后给杀了。

这时候的彭越很害怕。

到了刘邦平叛战乱之后,回到了都城长安。彭越就更加的害怕了,这时候的彭越选择去给刘邦道歉。

刘邦见到他之后,把他给大骂了一顿。剥夺了他的王位,又把他贬到了蜀地。

彭越在去蜀地的路上,遇到了吕后,他找吕后诉苦。

吕后把彭越骗到了宫里,建议刘邦杀掉彭越,毕竟彭越是老虎样的人物,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刘邦同意了,就把彭越给灭了族。

最后一个就是英布了,英布的一生很传奇,早年的他是个流氓,脸上还被刺了字。最后被抓到走给秦始皇修陵墓去了。

在这里英布聚集了一匹亡命之徒,趁着秦军不注意,逃跑了。

他到了鄱阳湖一代,成了打家劫舍的汪洋大盗。

到了秦末大乱,他开始加入到反秦的队伍当中去,然后加入到了项梁的军队,最后跟了项羽,打了巨鹿之战

灭秦之后项羽把他封为了九江王。

楚汉争霸的时候,英布背弃了项羽,投靠了刘邦。

英布在九江一代,牵制住了项羽的大部队,为刘邦取得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成之后,他被刘邦封为了淮南王。

当韩信和彭越被杀之后,英布就害怕了。这时候三个功劳最大的王,就剩下他了。可以说刘邦找他算账是早晚的事情。

最终英布选择了反叛,刘邦前去平叛。

英布战败,逃到自己小舅子长沙王那里,被小舅子出卖,杀了头,送给了刘邦。

就这样汉朝三个功劳最大功臣都被干掉了。这就是典型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呀。

除了刘邦外,他后世的子孙刘备也算是深得他的真传。

就拿刘备麾下的三大谋臣来说,庞统刘巴诸葛亮,这三大文臣为蜀汉建国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他们却都跟刘备貌合神离。

先说庞统,庞统号凤雏,跟诸葛亮齐名,论才干两人也不相上下。庞统因为相貌丑陋,最初不受刘备待见,后来刘备见识过庞统的才学,才对其委以重任。

刘备夺益州,庞统居功至伟,刘备驻军葭萌关,庞统曾提出上中下三计拿下益州,上计是昼夜兼程、偷袭成都;中计是假意回荆州,骗蜀将杨怀、高沛来见,设计暗杀并夺其精锐,再进军成都;下计是退守白帝,引荆州之兵前来,再徐图益州。

刘备认为突袭太不厚道,于是选了中计,然而庞统确认为刘备完全是脱裤子放屁,假仁假义。两人的矛盾在涪城之胜后爆发了,据《三国志》记载:

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

刘备拿下涪城,大宴众将士,刘备志得意满的心情跃然于纸上,然庞统却给刘备浇了一盆冷水,庞统说:把讨伐别国当做一个快乐,这恐怕不厚道吧!刘备则反唇相讥:当初武王伐纣,胜后不也纵情歌舞吗,你说这话不合适,赶紧滚蛋。庞统便灰溜溜的走了。

得意忘形的刘备显然是露出了狐狸尾巴,当初刘备自己说夺益州不仁义,如今胜利了就该夹起尾巴做人,如此得意忘形岂不是印证了当初的为难不过是假仁假义。庞统自然是看出刘备的真实面目,刘备也知道自己在庞统面前原形毕露,但为了保持表面上的和善,刘备后来还是把庞统请回来了。

不过,看穿了刘备的庞统又岂会死心塌地的效忠刘备,被庞统看穿的刘备恐怕也不会自在。如果刘备有幸一统天下,庞统必然会被兔死狗烹,毕竟两人的关系已经破裂,留着庞统,刘皇叔恐怕如芒在背。

当然,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如果,刘备未能一统天下,庞统更是英年早逝,这一结果倒是让刘备不至于晚节不保。

接着说刘巴,刘巴本是刘璋的人,刘备拿下益州后,刘巴便归顺了刘备,史书上说刘备以至诚之心感召刘巴,实际上刘巴归顺多少有点不情愿,要知道这已经是刘备第三次感召刘巴了,刘巴前两次都拒绝了刘备,这已经说明刘巴对刘备并不感冒。

而这一次乃是诸葛亮出马,刘巴才卖了个人情。事实上刘巴对刘备并无好感,他跟刘备也没有私下交情,矛盾倒是公开化了,据《零陵先贤传》记载:

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备闻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于此,岂欲成孤事邪?”

话说张飞想在刘巴府上借宿一晚,刘巴不理他,张飞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时,和事佬诸葛亮出来和稀泥,他劝刘巴做人低调一点,给张飞点面子,刘巴却不为所动,还说张飞不过一介武夫。

这话传到刘备那里,刘备火了,打狗还得看主人,何况是刘备的张飞兄弟。老实说刘巴有错吗,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让你住我家是我的权力,你张飞凭啥生气。再说刘备,刘备连这点事都忍不了,这个心胸也太狭窄了吧,敢情蜀汉是你刘关张的家天下了。

其实从这事也看得出,刘巴对刘备并非诚心效忠,刘备用刘巴也属无奈,毕竟手中人才捉襟见肘,不诚心也凑活着用吧。可是,刘备若是得了天下,刘巴的结局恐怕会很惨。

再说诸葛亮,四大谋士中,诸葛亮最早跟着刘备,史书上并未见他跟刘备的公开矛盾,然而这并不表示两人之间没有嫌隙,只能说诸葛亮的情商要比刘巴、庞统等人高得多,刘巴硬怼张飞,诸葛亮出面调停。关羽叫板马超,也是诸葛亮捋顺了关羽的驴脾气。

显然,诸葛亮为人处世要圆滑的多,然而这并不表明诸葛亮分不清是非对错,刘巴怼张飞,显然是张飞的错,然而诸葛亮却劝刘巴低调,关羽叫板马超,本应该杀一杀关羽的锐气,然诸葛亮却拍关羽的马屁。这大概都是诸葛亮的违心之举,诸葛亮碍于刘备的关系,不得不对刘关张身上的问题听之任之,诸葛亮看到了这些问题,却不能让刘备匡正法纪,这不正好证明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嫌隙吗?

再者,白帝城托孤时,刘备那句石破天惊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将刘备对诸葛亮的不信任暴露无遗,你刘备就这么不信任诸葛亮,到死还担心诸葛亮篡了自己的江山,临死还特地敲打一番,此时的诸葛亮心里大概是五味陈杂。所以说,刘备要是一统江山,诸葛亮恐怕也免不了鸟尽弓藏的命运。

这样的事情不止在汉朝有发生,明朝也有。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宣宗去世后,刚满九岁的皇长子朱祁镇即位,史称英宗。英宗宠信太监王振,酿成了土木之变,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虏。兵部侍郎于谦为了断绝瓦刺利用明英宗进行政治讹诈的阴谋, 建议皇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景泰帝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布署保卫北京的各项事宜。

于谦事先在路边空舍内设下伏兵,再派少量骑兵且战且退,诱敌深入。数万瓦剌骑兵追至,于谦命神机营火炮、火铳齐发,同时伏兵四起,前后夹击,大败瓦剌军。也先弟弟中炮而亡,瓦剌兵死伤惨重。接着,瓦剌军又在西直门和彰义门吃了败仗。

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多次被击败。这时明朝各路勤王兵将至,也先恐断其归路,连夜拔营北遁,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北京保卫战,确保了明朝京师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剧的再次发生。它粉碎了也先图谋中原的企图,此后蒙古很难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武力入侵行动。

然而,兔死狗烹的结局也是就此重演。

景泰八年(1457年)景帝病重。石亨、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景帝崩。英宗朱祁镇复辟,以“谋为不轨,迎立外藩”的罪名处死于谦。同时遇难的还有王文、范广等人。

于谦等“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前往于谦府第抄家的官员惊奇的发现,堂堂兵部尚书家里除了书和日用生活器具以外,竟然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明英宗从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变成一个身陷囹圄的阶下囚,继而成为一个被景泰帝幽禁长达七年之久的太上皇,最后梦一般的再次坐上皇帝宝座,期间的辛酸、悔恨、羞辱、磨难,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

所以,他对失而复得的皇位愈发珍爱。杀掉于谦,不过是他树立权威、挽回颜面的无奈之举。然而,于谦毕竟是无懈可击的,找不到罪名,这让明英宗很头疼,于是宋高宗冤枉岳飞谋反的伎俩又派上了用场。

不过,岳飞的罪名是三个字“莫须有”,而于谦的罪名是八个字“谋为不轨,迎立外藩”。

诸如兔死狗烹的事件还有诸多,例如爱杀开国功臣的朱元璋,以及著名的唐朝李世民等等比比皆是,那么为什么那些将相依然愿意为主公拼命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自知,不相信这种悲剧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在于以打天下的惯性思维揆度坐江山的形势,从而渐渐地与主公脱离了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以“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例,他在率兵平定赵国、燕国,并且自封为齐王之后,到达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当时天下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他的手中,天下形势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他如何选择。

正在此时,项羽的说客武涉以及韩信本人的谋士蒯彻都曾经提出让韩信三分天下的建议,希望他能够另起炉灶,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但是韩信全都拒绝了,他“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也就是说,韩信坚持追随刘邦、坚信刘邦不会亏待他的理由有二:

第一、他们二人同心同德,除了私交之外,还有共同的目标,是命运共同体。

第二、韩信从前、现在以及将来都给刘邦立下不世之功,刘邦不会亏待功臣。

但是韩信想错了,因为刘邦是“为大事者不顾家”的人,他危难之际可以不要自己的父亲、妻子以及孩子,当然也可以为了终极目标而舍弃臣僚。

另一方面,刘邦肩负的责任不单单是打天下,他还要坐江山。打天下的时候他需要铲除任何绊脚石,坐江山的时候他要除掉所有的、哪怕是潜在的威胁。

可惜韩信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最终选择谋反,因为在他的思维模式中,率兵作战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也正是为战争而生。

和平的时代不需要他,他也不需要和平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