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两位骂皇帝的官员,不仅没有被罚,反而因此当上大官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官员,今天小编说的这两位官员,骂皇帝不仅没有被罚,反而因此当上大官。
第一位,海瑞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人生历程可谓跌宕起伏!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家里生活十分贫苦。二十多岁他中了举人后,做过县里的学堂教谕,教育学生十分严格认真。为官时,认真审理积案。不管什么疑难案件,到了海瑞手里,都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好人。清廉正直,节俭朴素,言行一致,关心人民疾苦,不屈不挠地和贪官污吏、大地主恶霸进行斗争,连皇帝也不例外。百姓都称他是“海青天”。
嘉靖皇帝晚年,明世宗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上朝处理政务,他深居宫里一个劲儿跟一些道士们鬼混,设坛求福。海瑞被调到京城后,对嘉靖皇帝的昏庸和朝廷的腐败情况,了解的更加深入。当时在朝廷忠臣杨最、杨爵因向皇帝谏言获罪以后,朝中大臣无人敢站出来说话。然而很多总督、边关大吏争先恐后地贡献一些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等祥瑞征兆之物,从而讨好皇上。报贺礼的官员,整天忙着向皇帝报告贺礼的情况。就像如今婚丧嫁娶一样,忙着收礼,可见官场风气已至何等地步。
海瑞虽然官职不,时任户部主事,却大胆写一道奏章向明世宗直谏。奏章名为《治安疏》,他指斥朝政得失,言天下人所不敢言,批评了嘉靖皇帝迷信巫术,不理朝政,生活奢华,把明王朝造成的腐败现象痛痛快快地揭露出来。他在奏章上写道:“现在吏贪官横,民不聊生。天下的老百姓对陛下早已怨言四起。”海瑞把这道奏章送上去以后,心情极度复杂,但没有一丝后悔。海瑞深知这三千多字的《治安疏》必会触犯明世宗,引起圣怒,找来杀身之祸。回家的路上,他就为自己买了一口棺材。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海瑞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大明前途已经抱有必死的决心!
回到家后,他的妻子和儿子看到收到了惊吓,不知海瑞的为何带如此不祥之物。海瑞把自己上书谏言的事情告诉了亲人,并从容地把他死后的事一件件交代好,把家里的仆人也都打发走了,在场的人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果然,海瑞这道奏章在朝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嘉靖皇帝看了,愤怒万分,把奏章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发脾气了使劲摔东西一样,可将皇帝都恼羞成怒了。嘉靖皇帝随后喝令左右侍从说:“快把这个人抓起来,别让他跑掉了!”旁边有个宦官叫黄锦,早就听到海瑞的名声,跟嘉靖皇帝说:“这个人是个出名的书呆子,他已知道触犯了陛下死罪难逃,给自己买了棺材并把后事都安排好了。我看他是不会逃跑的。”嘉靖皇帝一听,吃了一惊!随后就默默无言。于此,我们可以揣摩皇帝其实对海瑞还是比较刮目相看的,竟有如此举动!后来皇帝还是下命令把海瑞抓了起来,交给锦衣卫严刑拷问,海瑞也受尽了折磨。
嘉靖皇帝把《治安疏》留在宫里数月,反复读了多次,感到无比的叹息。嘉靖皇帝究竟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这些举动可以推测,嘉靖肯定也在想:海瑞奏章着实令人愤怒,竟敢如此冒犯朕。可书中的话,仔细读来句句在理。海瑞竟然给冒死进言,还买了棺材,更是给皇上不一样的印象。隐隐之中,或者说皇帝非常清楚海瑞就是刚正不阿的忠臣!期间嘉靖曾说:“这个海瑞可与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啊”。
曾有户部司务叫何以尚,揣摩皇帝没有杀海瑞之意,上书请求释放海瑞。嘉靖皇帝大怒,令锦衣卫杖责何以尚一百棍棒,关进诏狱,昼夜刑审。由此可以知道,皇帝为了自己的威严,或者说面子,不会明面原谅辱骂自己的人!不过有阁臣想处海瑞以绞刑,被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压了下来!
1566年12月14日,明世宗嘉靖皇帝驾崩,秘不发丧。监狱牢头闻知后,认为海瑞不仅会释放而且会被重用,就办了好酒好菜来款待海瑞。那么是什么给了海瑞这个骂皇帝的胆子呢?
原来在骂嘉靖皇帝之前,先给他上了一道叫万言书的菜。嘉靖皇帝把海瑞做的菜吃了,还会不会杀他呢?
那么,这道万言书究竟写了什么?
海瑞的万言书分三段,第一段总结成绩,第二段是谈一小撮问题,第三段提殷切希望……当然,开头还得写大颂语,虽然是上书,该拍的马屁还是要拍的,拍完以后正事还是要说的:“陛下天质英断,睿识绝人,可成尧舜禹如即位初年,革除积弊,涣然与天下共始……”
万言书里面还有这样的几句话:“现在人民的赋役要比平常多许多,您花了许多钱,用在宗教迷信上,弄得老百姓都穷得光光的。”“你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哪个活到现在?”这样大胆直接骂皇帝的话,海瑞算是第一人。
嘉靖做皇帝时不太喜欢上朝,成天拜神修道搞宗教仪式、上青词(青词是给天神写的信),严嵩、徐阶都因青词写得好而得宠,他们先后都当过内阁首辅。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万言书,先是大呼来人啊,下旨把海瑞抓起来,斩首!虽说嘉靖不是什么明君,但是他后来还是想了想,再细细读一遍,海瑞说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况且杀了海瑞,还要留一个昏君的罪名。嘉靖是历史上有名的恶皇帝,杀了不少大臣,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为什么没杀海瑞?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是不可侵犯的。骂皇帝,是杀头的罪。历史上,真正写文章骂过皇帝的人,海瑞是唯一没有被杀头的人。
第二位,田千秋
跟海瑞一样,汉朝也有这么一个人幸运儿,上书大骂汉武帝,不仅没有触犯龙颜,反而一夜之间从一个看守坟墓的成为高官,九卿之一。此人的升迁之路让人诧异,他就是田千秋。
田千秋家世显赫,他是田氏齐国的后裔,当年他的祖先田氏取姜氏而代之。秦始皇兼并六国,齐国没了。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田氏被移到了长陵,田千秋也被安排当上了高寝郎。这不是什么好岗位,就是看守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坟墓的官,说白了就是看守坟墓的。
本来田千秋就这样一辈子,可是命运很奇怪,冥冥之中要让他走上历史舞台,而让他出场的是一场血腥的屠杀。这场屠杀就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戾太子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汉武帝在雄才伟略的时候,重用卫青,出击匈奴。卫青因出击匈奴有功而位居高位,卫氏家族显赫朝野。卫青是大将军,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还生下了太子刘据。
不过随着汉武帝大规模用兵的终止,晚年的汉武帝变更了政治路线,卫家开始失势。往往这个时候小人就开始出来作祟,这个小人就是江充。江充揣摩出了汉武帝的意思,发动了巫蛊之案。
公元前91年,时任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生遭人告发,说他与阳石公主通奸,并以巫蛊妖术诅咒皇帝,致使公孙氏父子下狱,阳石公主、诸邑公主等也被杀死。刘彻便下令叫宠臣江充来查办此事。
江充是个小人,他与太子刘据素来有矛盾。他眼见汉武帝年老体衰,担心汉武帝去世后,皇太子登上皇位会杀了他,所以,这个小人打算借此机会陷害太子,甚至除掉太子。
当时,汉武帝身体不舒服,江充说是有人用巫蛊作祟造成的。汉武帝立即派江充去追查。在江充的挑拨离间之下,刘彻对太子刘据越来越不信任。没办法,太子刘据迫不得已举兵造反,后兵败自杀。卫皇后以死明志,自杀身亡。此案中太子和皇后相继而亡。此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巫蛊之案”。
巫蛊之案是汉武帝晚年最重要的大事件,至今议论纷纷,争议不断。其实,事发之后,汉武帝自己都有些后悔,不然也不会杀江充了。
实际上,案发当时就有人为太子说话,这个人就是田千秋。当时不光田千秋一个人在为太子刘据愤愤不平,虽然大家跟愤怒,但敢怒不敢言,唯独田千秋敢说敢做。他上书给汉武帝说:“子弄父兵,罪当答;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意思就是说,儿子动用了父亲的军队,也就是犯了挨一顿打的罪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若天子的儿子过失杀了人,是不应当受到追究与责罚的!这话也并非他田某人所言,他只是转述了一位梦中老者的意思。
反正田千秋就是为太子鸣不平,上书的大意就是你汉武帝杀错人了,太子之死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间接大骂汉武帝。按道理,汉武帝应该勃然大怒,但汉武帝并没有发怒,而是觉得田千秋说的有道理,下令传召他。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没有愤怒?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对太子之死很内疚。虽然表面上是江充搞的鬼,但太子之死的真正凶手就是汉武帝自己。要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谁敢动太子?
第二个原因是田千秋的“狡猾”。他故意用白胡子老头,白胡子老头是谁?汉高祖刘邦是也。因为田千秋是看守刘邦坟墓的。加上汉武帝那会迷信。他认为汉武帝肯定是得到了祖先的梦中真言。
后来汉武帝见到田千秋的时候,又被他的容颜所折服,田千秋身高八尺多,体貌俊美,一眼就喜欢上了。汉武帝对他说:“父子之间的事情,别人是很难说话的,只有您明白其实不是这样。这是高庙的神灵让您来开导我,您就应当成为我的辅佐。”史书记载“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
意思就是说是他的祖先刘邦托身田千秋来教导我的。汉武帝当即下令封田千秋为大鸿胪,九卿之一,是个高官。
田千秋就这样一夜之间从看守坟墓的成为大汉王朝的大官,不仅如此,几个月后,曾率军与皇太子作战的澎侯、丞相刘屈牦,因企图拥立汉武帝第五子、昌邑王刘髆为皇太子,被汉武帝下令处斩。
空缺出来的丞相之位,汉武帝直接给了大鸿胪田千秋,还封他为富民侯。也就是说田千秋不到一年,就从看坟官升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丞相,速度真是坐了火箭了。他靠的就是一句话,骂了一下汉武帝而已,既没有突出的学问,又没有特别的功劳,这个是历史上少见的。
没有实力而凭借一时的机遇飞速升迁,恐怕未必是一件好事。这样的政坛红人,十有八九下场凄惨。比如嫪毐,比如邓通。但是田千秋却成了一个例外。
田千秋这个丞相和侯爵,来得也确实太容易了一些。《道德经》有云:“福者祸所依。”天底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田千秋平白无故得到这样的高官厚爵,自然容易引起别人的眼红。毫无实际能力的田千秋身居相位,究竟会如何自处呢?
田千秋,作了一个教科书式的示范。
汉武帝时代,攻打匈奴大宛,拓展边境,晚年又闹巫蛊之祸,国力衰退严重。田千秋被任命为相,“富民侯”的“富民”二字,明白无误地表达了汉武帝希望将国家的重心由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田千秋再次敏锐洞察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恢复了“文景之治”时期“不折腾”的无为之治。田千秋为人敦厚朴实,宽宏大量。他虽然没有实际的能力,却也从不“乱作为”。而这,正是一个受尽疮痍的国家所需要的可贵品质。
由于田千秋谨慎小心,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过失,因此他稳稳当当坐在丞相的位置上,直到汉武帝病逝。
汉武帝死时,太子还很小,所以按照一般惯例要进行“托孤”。田千秋是汉朝丞相,理所当然应该是首席托孤大臣。但是,汉武帝的托孤名单里,霍光才是第一名!除霍光之外,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与田千秋,一起接受托孤,排名不分先后。也就是说,汉武帝一死,田千秋在中央的排名,立即由第一名跌落到第五名!
换了常人,无论如何难以心平气和接受这个结果。但是,田千秋却毫无怨言。他完全明白汉武帝作出这样一个人事安排的用心:第一,霍光是外戚,政治上更可靠;第二,幼主即位,需要一个敢作敢当,能够镇得住场子的强势人物,这一点霍光无疑比田千秋更合适;第三,霍光的兄长霍去病能力卓越,有其兄必有其弟。因此,作为首席辅政大臣而言,霍光显然是比田千秋更合适的人选。
田千秋牢记《道德经》“不敢为天下先”的教训,把霍光推到聚光灯下,自己则在幕后踏实工作。反倒是霍光有点儿过意不去,对田千秋说:“我和您一起接受先帝嘱托,我治内,您治外,您要时时刻刻督促我霍光,以免我犯错误啊!”田千秋和气地一笑:“哪里哪里,唯将军留意,则天下幸甚!”田千秋的意思是:咱俩不是平分秋色的平级关系,而是您说话、我照办的上下级关系。
田千秋明智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自然深得霍光青睐,官位可保无虞。
田千秋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但是有人摆不正了。一起接受遗诏的桑弘羊、上官桀,联结藩王企图推翻霍光,结果都被满门抄斩。至此,金日磾病逝,桑弘羊、上官桀被杀,当初辅政的五大臣终于只剩霍光一家独大。而田千秋能够在宫廷斗争的血雨腥风之中幸存无恙,绝非偶然。
田千秋晚年,年老体衰。皇帝特别恩赐,允许他坐小车上朝。所以,人们就称呼他为“车丞相”。渐渐地,蕴含着皇恩浩荡之意的“车”便取代了“田”成为田千秋的又一姓氏,“车千秋”之名也就此叫开了。
能以一句梦话拜相封侯,在汉武帝、霍光两大强人的笼罩下,生前官至宰相,死后哀荣无限,这正是庸人田千秋的仕途奇迹。田千秋的智慧,可以让人们学到一样东西:如何给已经透支的人生还贷。
嫪毐、邓通、田千秋,有着两大相似之处:
第一,平白无故,暴得大名,一步登天。
第二,能力有限,不堪其任,名不符实。
但是,这三个人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两种结局:嫪毐和邓通,死无葬身之地;田千秋,位极人臣,哀荣无限。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涉及作为一名暴发户如何自处的问题。
一个人一夜暴发,并非实力使然,更多是运气使然。这个时候,其实是老天在透支你的人生。嫪毐、邓通透支成瘾,继续挥霍人生,把摊子越铺越大,最后难以收场,终于信用崩溃,身败名裂。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田千秋也要还。所以,田千秋在一步登天、巨额透支之后,就开始了细水长流的还贷。他谨慎小心,不敢为天下先,处处甘居人后。这样一来,终于在人生到达终点之前还清了所有贷款,落得善终。善于给透支的人生还贷,这就是田千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