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功臣吴三桂晚年位高权重,为什么还要造反?概因被逼无奈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清朝的创立其吴三桂可以说有着不小的功劳,然而在晚年的吴三桂位高权重却还是起兵造反,那么这是为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吴三桂对大清有两大功劳,无人可比。
第一个功绩是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
辽东通往京师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对应的三个关口分别为古北口、喜峰口和山海关。通往古北口和喜峰口的那两条路,都是沿着河谷穿行于燕山山脉崇山峻岭之中的山道,山路狭窄崎岖难行。
懂军事的都知道,这样的路肯定不太适合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只适合偷袭这样的。更何况就算可以走,但后勤补给、攻城器械等运输是个大问题。
所以说,最好的路线就是从山海关入关。当年皇太极之所以没能入主中原,我觉得不是实力不行,而是山海关。多尔衮之所以能够顺利入关就是吴三桂突然说要联手他,打开山海关的大门。
这对多尔衮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也加速了清军入关,本来清军入关没那么快的。
翻开地图,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山海关的重要。山海关位于辽西走廊,辽西走廊西倚辽西山地,东临辽东湾,长约180多公里,宽10公里左右。这条狭窄的通道上,明朝花费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出了易守难攻、最坚固的关隘山海关。
如果吴三桂不同意,清军想要拿下山海关,比登天还难。
山海关之战,如日中天的大顺军败于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山海关从此对清军洞开,清朝也开始走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山海关之战,是一场决定中国命运和历史走向的战争,其意义深远。
第二个功绩是吴三桂对云贵土司的改流。
清初吴三桂对云贵土司的改流,不仅遏制了蒙古势力试图联合土司抗清的意图,而且沉重打击了利用土司力量反清复明的永历政权和明朝遗臣,使清朝的西南边防危机得到缓解。
明朝灭亡后,盘踞在南方的明朝遗民,并没有乖乖投降满清,而是不停地的反抗,无不一日想着反清复明。他们盘踞在云贵,利用当地复杂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来割据一方。作为入主中原的满清来说,对云贵是鞭长莫及,根本就没办法就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
于是大清将如何有效统治和管理的任务交给了吴三桂。吴三桂接手这个任务后,不仅肃清了南明势力和顽固的土司势力,而且还深入偏远地区,宣誓国家主权。更为主要的是吴三桂想的非常深远,对那些隐匿在土司境内的各种明朝残余势力进行查找并一一清除,此举大大减少了满清统一西南地区的阻力,有效巩固了清初西南边防。
吴三桂在云贵实施改土归流,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不仅加强了统治,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云贵改土归流后,京城到云贵地区的人为障碍消除了,确保了军事传递、粮饷供应通道的通畅。对于吴三桂在云贵地区的所作所为,有学者说:“三藩中,三桂功最多,随大兵定蜀定滇,取永明王于缅甸,平水西安氏,皆与有劳。”这是对吴三桂最好的总结。
综合以上两点,所以说吴三桂对清朝功不可没,尤其是在维护清初西南地区统一上。
由此可见吴三桂最大的心愿,其实就是想像大明朝永镇云南的沐英一样,做一个地方藩王。而已经拥有平西王爵位的吴三桂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目的,只要大清不撤藩,吴三桂就绝不会造反。理由很简单,第一,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皇帝是吴三桂亲自剿灭的,这一举动可以说让他在汉人心里失去了号召力,而这一点,他也心知肚明。在后来造反时,是不是请一个大明的皇子来当皇帝时,他的部下就说过不可行,而他也没有坚持,顺水推舟就答应了。第二,吴三桂对于当时的皇帝康熙还是很忌惮的,康熙8岁即位,16岁就擒获权臣鳌拜,一举掌握的朝廷大权,对于年轻小皇帝如此手腕,吴三桂还是很佩服的,而自己已经年老,没有多少精力和康熙对垒。所以,只要康熙愿意让吴三桂永远留在云南,那大家都可以相安无事。只是康熙坚决撤藩的行动,使得吴三桂对康熙彻底绝望,让他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了。
那么康熙为何非要灭了吴三桂呢?
其实康熙早在决定撤藩前,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意思就是说:如吴三桂这样的藩王势力太大,就算我不打算撤藩,他们迟早也要反了我,与其这样,不如我先下手为强。
康熙的这个判断正确吗?公允来言,是错误的。从吴三桂的表现来看,他根本就没有夺天下的大志,同时前文也说了,不存在这样的民意基础。吴三桂能看出来,康熙难道就看不出来?
故而,康熙撤藩的根本目标,其实就是削弱直至扫清,如吴三桂这样的外人势力,不管你忠心不忠心。因为这样的势力,对康熙来言始终意味着威胁——吴三桂不反,其手下那些人呢?他的后代呢?
这些问题,康熙必然要考虑。故而吴三桂的存在,是因其有“利用价值”而存在。比如,吴三桂帮着清兵打天下,剿灭前明势力……可一旦这些威胁清廷的力量都不存在了,那么吴三桂便处在了尴尬境界——他变成了,清廷最大的威胁了!
所以,康熙说的那句话,无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吴三桂都把儿子给你送来,让你康熙攥在手心里,还想怎样?可康熙就要这样——扫灭这些威胁,让自己真正掌控天下。这才是康熙削藩的真正目的。
通过对比吴三桂和康熙的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可惜吴三桂却没看清这一点。故而,他在战优势情况下主动议和,就是想以此为筹码,使得态势重回,康熙削藩之前。并逼迫清廷重新确认:我吴三桂就是清朝版的沐英,永镇云南,跟清朝生死捆绑在一起。
对吴三桂这种几乎掏心掏肺地向清廷表白的心思,其实另一位大明降将洪承畴,就看得非常清楚,并认为太天真了。
公元1659年,清军攻破昆明后,洪承畴曾上书顺治帝:由于云南这个地方,地方险远,而且少数民族众多,所以要派一得力之人,领兵驻守在这里。所以,这才有了吴三桂镇守云南。
洪承畴和吴三桂,都是前明降将,如今又都是清廷的“马前卒”,自然有共同语言。但显然,洪承畴要比吴三桂更老练许多,无论是对局势的分析,还是对清廷的洞悉上。因此洪承畴作为前辈,曾这样指点吴三桂:你若想安稳和安全,那就不要让云南太平无事。
这其实就是标准的“养寇自重”。可惜吴三桂却没有听从,诱杀了明永历帝。从此他的利用价值,也就处于不断的贬值中,直至康熙削藩……
最终,吴三桂败了,但不知死前,他想没想到过,洪承畴说的这句话?必是想到过,却也只能是一声哀叹:恨我不听,洪承畴的良言妙计。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相关文章
- 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道光帝 身体力行 节俭成癖 却适得其反 节省到极致的道光帝为什么没能挽救清朝逐渐衰微的局势?
- 清朝最短命的皇后,孝诚仁皇后,康熙皇帝的挚爱,12岁入宫22岁崩逝,因何而死?
- 开隋九老分别是谁?隋朝开国九大功臣的结局
- 清朝史上最平庸的皇帝咸丰帝,贵为大清皇帝,却丢下江山,选择“慢性”自杀
- 秦国统一最大的功臣商鞅为什么被处以车裂极刑?由商鞅之死能得到什么教训?
- 隋文帝为什么只留杨素?隋文帝为何不杀功臣杨素?
- 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因一场车祸被诛灭九族 三万人为他垫背 胡惟庸案是明朝第一大案 胡惟庸当真谋反了吗?
- 清朝著名贪官和坤,在他衰败之后,他的管家刘全结果如何?
- 刘备特别重视的法正,为什么在武侯祠祭祀了整个蜀汉功臣,却为什么唯独没有他?
- 清朝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让人难以想象,20两就能干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