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项羽打赢了每一仗,为什么败了一仗就乌江自刎?刘邦直到临终前才明白

楚汉争霸,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角刘邦项羽,之间的大战,最后一项羽乌江自刎为结局而落幕,那么项羽打赢了每一仗,为何败了一仗就乌江自刎?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刘邦直到临终前才明白。

项羽临死前对部下说,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的勇武确实无人能敌,冲进汉军战阵,斩将拔旗,无人能挡。不过,他是西楚的霸王,不是带兵冲锋的大将,再勇猛也挽救不了楚国的灭亡。既然不是战之罪,那么到底是谁之罪呢?

从整个战争的进程来看,项羽始终是压着刘邦在打,战术和战役上都占有优势。彭城之战、荥阳之战都是这样。但是,项羽的后方总是起火,彭越英布不停地骚扰楚军的粮道和都城,逼得项羽不得不回援,到手的胜利果实只好放弃,又得重头再来。

如果项羽手下有一、两位够份量的大将,帮他看住老家,或者防住北方的韩信。他就可以安心对付刘邦,一路杀到汉中,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大将给力,反过来,从南北其中任何一个方向发动反攻,刘邦都很难抵挡。可事实是,汉军三面夹攻楚军,霸王到处救火,战略上反而不得不处于守势。

看到这里,导致霸王自刎乌江的罪也就出来了,最主要的问题是项羽手下人太弱,一个能独挡一面的大将也没有。刘邦的团队却人才辈出,不用刘邦动手,就把大部分活给干了,而且干得还比刘邦更好。

其实,刘邦手下有好多人原来都是项羽帐下的,像韩信、彭越、英布等等,他们弃楚归汉,为灭楚大业立了大功。而项羽就像企业里的强势老板,比自己次一等的人才看不上、留不住,只好用更次一等的。

次一等的人才,能执行命令,更有主观能动性,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们是真正撑起帝国的骨干,用得好,他们可以帮老板拓展出更多的空间,让老板专心于主业。

更次一等的人才,只会执行,担不起方面的重任,离开领导的指示就抓瞎。项羽手下尽是这种人,对上刘邦啃不动、对上朝信斗不过、对上彭越防不住,结果四面漏风,被人十面包围。

项羽不光是没有人和,在地利上也有很大的劣势。楚国都城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四周无险,一马平川,很容易被对手威胁到。而且地处华北平原的东部,南北个方向都没有牢固的屏障,天然处于三面包围之中。刘邦只要守住中央,让韩信等人攻下楚国周边各国,就可以坐等着项羽被包围。

而且战争一直在楚国地盘内进行,无论是兵员,还是粮草,消耗的都是楚国资源。打的时间越长,对楚国的破坏就越严重。项羽之所以愿意议和,应该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既然战略态势不利,那么,项羽的战术天才有没有可能帮助他翻盘呢?像彭城之战那样,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击败汉军,将刘邦或擒或杀,一举扭转战局。

应该说很难,越往后越难。刘邦吃过好多次亏,早就领教了项羽的厉害。只要是和项羽对阵,都严防死守,营垒高筑,不给项羽任何机会。刘邦还组建了自己的骑兵,同样会对楚军构成威胁。这样一来,原先项羽引以为傲的骑兵突袭战术,就很难施展开来。

除了对贵族精神的执着恪守,有书君觉得,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导致的众叛亲离也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和刘邦的圆融通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不听别人的话,而且特别爱显摆。他做得最不得人心的事,就是屠城。攻下一座城以后,基本不留活口,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

他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谁都知道这样会失去民心,但谁劝他也不听。

韩生出来劝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项羽还一门心思回他的老家去。他说:“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他认为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里走,没人看见,所以没啥用处。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叫衣锦还乡。

项羽最终也没有采用韩生的计策。于是韩生讥讽项羽目光短浅,愚蠢,如同沐猴而冠。项羽听说后,非常生气,就把韩生煮了,然后按原计划衣锦还乡了。

项羽不光对下属很苛刻,动辄就发怒,而且为人吝啬,舍不得给立功的将士加官晋爵、赏赐财物。本来就刻好的官印,他放在手中反复玩弄,官印都磨损了,也不舍得颁授下去。攻城所得的财物,堆积如山,也不肯赏赐给士卒。慢慢的,周围的人都被他伤透了心,离他而去了。

曾在他手下当过差的韩信、陈平、英布、彭越等人,后来都跟他分崩离析,跟着刘邦跑了。只有范增忠心耿耿的辅佐他,却处处受项伯掣肘。而项羽本人对范增也并不十分信任。

由于失去人心,乌江边上的楚霸王其实已经是个孤家寡人了。面对这样的窘境,项羽虽然仍未悔改,但心里的悲凉之感是可想而知的。

这也是项羽最终为何选择了乌江自刎,那么为何说刘邦到临终前才明白呢?

1、刘邦临终前得了重病,另外身上还有箭伤,在他平叛英布的时候,被流箭给射中了。这个箭伤带来的疼痛,一直陪伴到他死。

2、废立太子的事情,让他心力憔悴。

本来一开始他是立了吕后的而儿子刘盈作为太子的,但是,后来他和戚夫人又有的儿子刘如意。戚夫人历来都是受刘邦宠爱的。他仗着刘邦的宠爱,要让刘邦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想这样做。

但是,最终他没有做成。

这就导致了戚夫人和吕后之间矛盾重重,他的儿子刘如意也是生死未卜。刘邦临死之前,最放不下的事情,就是这件事。

3,刘邦的好兄弟卢绾宣布反叛了,让他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要知道卢绾是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他们是生死之交,一起上过学,一起同过窗,一起泡过妞,一起扛过枪。

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情比较深,所以,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把功劳并不大的卢绾给封为了燕王。

可是,就是在刘邦快要死的时候,他唯一的好兄弟卢绾却背叛了他。

想想这几件事都集中在刘邦,这个将要死的人的身上,他的感受当然是别人理解不了的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才理解了项羽的穷途末路。若是他是项羽的话,面临这种窘况,估计也不会选择逃生的。

要知道当时在乌江的项羽,也是面临很多曾经的兄弟都背叛了他,其中有一个留下姓名的叫做吕马童的人,他就是项羽的故交。

可是,在刘邦下命令,说若是谁把项羽给杀了之后,赏千金封万户侯。吕马童毫不犹豫地把剑指向了项羽。

而且还把项羽的头给割了下来,当然了项羽是主动让吕马童割自己的头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故交。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还有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他最爱的女人虞姬也已经自杀了,对于他来说,这个世上已经没有值得他流连的东西了。

再加上跟随他的兄弟们,大部分都战死了,他又怎么能够忍辱偷生呢?

所以,刘邦临死前面临的状况,是和项羽是差不多的,真的是一个烂到不能再烂一个一个烂摊子。

用众叛亲离来形容他们当时的窘况,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好像只有自杀来得痛快了。

不过,刘邦知道自己快死了,别人事情他也管不了了。

所以,他先是下了一道命令,让樊哙先去燕国平叛卢绾。

就在樊哙出发没多久,他就听说樊哙要联合吕后杀了他的儿子刘如意。

刘邦也没有核实这件事的真伪,他就让陈平和周勃,去燕地把樊哙给杀了。正是陈平和周勃去燕国的路上,刘邦撒手人寰了。

所以,刘邦的死,也是和他当时的处境有关。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却在他快要死的时候,全部发生了。

最为主要的是,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他又无能为力,项羽自刎乌江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呀?

所以说刘邦在快要死的时候,才明白项羽为何会选择乌江自刎,而不是选择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