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悲剧的将军韩信,一生为汉朝打拼天下,最后结局却悲剧如此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史上最悲剧的将军韩信,一生为汉朝打拼天下,最后结局却悲剧如此。
公元前206年农历五月,身处汉中之地的刘邦很郁闷。
此时的他已经五十岁,遥想着沛县老家的同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甚至有的人坟头上的草已经很高了。他不怕死,从他决定离开老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是忍不下那口气——本属于他的关中不得不拱手让人。
几个月前鸿门宴上的暗流涌动依然让刘邦心有余悸。鸿门宴上的他好像一只见到猫的老鼠,不敢大声讲话,重一点的呼吸都凝聚成紧张的气氛。
当萧何向他推荐有人可以当大将军,帮他一雪前耻的时候,他终于展开笑颜,只可惜一听到这人的名字,立刻回到了郁闷的状态。
“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萧何给刘邦吃了颗定心丸,“这一次你一定要正式一点,选择良辰吉日,并且亲自参加仪式”,刘邦半信半疑的点了点头,硬着头皮等待着拜将那天的来临。
刘邦不会知道,他拜将的决定,成就了那个年轻人,也铸就了年轻人悲剧的结局。
这个年轻人就是韩信。
秦朝建立后的高压政策以及法制制度,把大部分上了岁数的人的血性给冲淡了,但是少年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说没有怕虎的经历,故无所顾忌,我行我素。
年少时,刘邦曾在外游历,还在魏国张耳门下做过几年门客。魏国灭亡后,张耳成为通缉犯。刘邦被迫回到乡里,无所事事。但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最终在秦政府谋了亭长一职,聊以糊口。
彭越则在山东巨野湖泊为盗(即后来《水浒》的梁山泊),如果没有追随者的热情鼓动,彭越打出反秦大旗的时间还要晚些。“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
唯一有些血性的是故韩国国相之子张良,曾在古博浪沙用大锤击杀秦始皇,惜败,被迫隐姓埋名,在今徐州睢宁之下邳隐藏。所以,张良的本名不叫张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救助了因杀人被追捕的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父,给后来的鸿门宴解救刘邦埋下契机。
日子就这样一日日过去,直至陈胜在大泽乡一声吼,才正式拉开反秦的大幕。而这一年,张良已经43岁,刘邦已48岁。在这当时,已算高龄了。要知道,秦始皇也就活了49岁。
而韩信却在少年时期做出了连成人,甚至是老年智者,也难以容忍的“胯下之辱”。
韩信父亲早死,韩信从小没有父亲可反抗,因而性格平缓不急燥,又因其母为寡妇,寡妇性格多刚强,韩信母亲亦然,韩信性格中缺少项羽、刘邦等楚国人“霸蛮”的文化性格因素。
韩信为何自愿胯下受辱?这与他家庭的贫困,寄人篱下的遭际,游食的白眼有关,这些经历没有让小韩信气馁,却给他平添了一只“冷眼”,并且用这只“冷眼”让韩信去细细品味“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尤其是让韩信洞明、练达了一个道理:不会弯曲的东西,最后只有被折断。
公元前206年,刘邦平定周边势力,开始与项羽正面对抗,当时韩信建议“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约定好平定四国之后与刘邦在荥阳会师,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刘邦采纳建议之后,分兵给韩信放手一搏。
韩信领兵三万余人向东进发,开辟另一战场,独自掌兵之后韩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平定四国之乱,自此一飞冲天,韩信灭掉齐国之后,曾向刘邦建议说齐国狡诈,将来必定复起,希望自己能做个代理齐王,掌管齐地。
当书信到了刘邦面前之后,刘邦破口大骂,认为韩信不救荥阳之急,在这个节骨眼上威胁自己,就要发怒的时候,身边谋士劝说如今汉军处境不利,必须要好好善待韩信,不然他很可能会反叛自守一方。
刘邦反应过来之后干脆让韩信做了齐王,征调韩信部队帮助自己打楚军,此时韩信麾下有30万大军,韩信加入战场之后,局势瞬间发展,剿灭项羽手下悍将龙且,威名远播,项羽慌了急忙派人游说韩信反汉连楚,在齐地称王,可以三分天下。
当时项羽谋士劝说“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这短短的几句话足以肯定了韩信在当时的地位,甚至已经成了楚汉之争决定最终胜负的人,对此韩信不置可否,使者走后,韩信军中谋士蒯彻站了出来。
对韩信说道“,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割大弱彊,以立诸侯,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
说白了这段话也是肯定了韩信的重要地位,当时楚汉之争僵持不下,谁也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取胜,因此韩信才是双方眼中最重要的帮手,无论他站在哪一方,哪一方就有获胜的把握,不过与项羽使者的建议不同,蒯彻认为鼎足而立,等待时机才是最好的选择。
韩信手握四国之地,一声号令谁人不听,何况韩信也能相仿项羽的做法,分封诸侯,这样一来有威有德,必定会得到众人的支持,到时候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自己就能做高高在上的君王。
不得不说蒯彻的建议眼光毒辣,与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还要高明,毕竟“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虽然最后演变成了刘邦与项羽的二人转,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两人都对韩信抱有好感,让韩信有了发展的机会,何况韩信用兵如神,丝毫不逊色这两人,麾下数十万精兵强将,对比常年对峙的楚汉两军,在战斗力上不逞多让。
先前要求刘邦封王的时候,已经是试探了一次,刘邦对项羽根本无可奈何,不然的话也不会封其为王,他们都在拉拢着韩信的加入,如果此时韩信造反的话,或许最后夺得天下的就是韩信了。
然而一向果断的韩信,此时却想起了刘邦对自己的好,韩信曾在两军中都待过,项羽的冷落与刘邦的重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曾发誓至死不背叛汉室,并且认为自己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以刘邦的性格不会为难自己。
公元前202年,刘邦划陈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韩信封地,约韩信出兵三面合围项羽,同年十二月,汉军40余万人与10万楚军打响了最后一场大战,韩信出奇谋,命将士夜唱楚歌,致使楚军人心松懈,韩信趁机发动攻击,全歼楚军。
战斗打完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刘邦迅速收了韩信的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这个做法耐人寻味,把齐王改封为楚王,看似没有任何变化,实际上却是一把尖刀直插心脏,项羽自楚地起兵,在楚国有极高的威望,而韩信是杀掉项羽的罪魁祸首。
刘邦此举就是为了将韩信与当地百姓分割开来,没了百姓支持即便韩信再强也掀不起太大的风浪,然而此时韩信还有一次反击的机会,当时钟离昧来投靠,此人曾是项羽手下统兵大将,也是楚国出身,在楚国有一定根基,如果韩信能与他联手,还是能成就大业的,奈何当时的韩信没有任何造反的心思,甚至杀了钟离昧将他的人头送到刘邦面前,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忠诚,钟离昧临死前曾说“即使今天我死了,你也会步我的后尘罢了”。
韩信还是没有听进去,等到事成之后,韩信一路被贬为淮阴侯,愤愤不平的韩信或许有了造反的心思,他曾与陈豨有过交谈,说到陈豨镇守的地方是重中之重,如果有人说陈豨造反的话,或许刘邦不会信,不过难免多次诬陷之后,刘邦会不会痛下杀手。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陈豨兵变,刘邦亲自镇压,而韩信还没等到暗中合谋的时候就被人告发,被吕后骗至长乐宫,残忍杀死,临死之前才说出了那句话,悔恨自己没有听从计谋,实际上如果韩信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自立为王的想法,是有很大几乎成功的,只过天生的优柔寡断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