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蒯通唆使韩信造反三分天下,为什么韩信没有听?因为他忠心于刘邦吗?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秦末汉初的韩信其下场可谓是凄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蒯通唆使韩信造反三分天下,为何韩信没有听?因为他忠心于刘邦吗?

西汉初年,刘邦开始论功行赏,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分封了很多异姓诸侯王。这其中就包括淮阴侯韩信,在整个古代史上,韩信都是有名的武将,能够与之媲美的武将没有几个,单单一个背水一战就足以其他武将效仿多年了。

背水一战在古代史上也仅仅韩信使用过一次。不可否认的是,韩信的军事才能是一般人无法相比的。西汉能够建立,肯定是与这些武将和谋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都是离不开谋士和武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刘邦能够在楚汉之争中胜出,没有韩信肯定是不可能的。楚汉之争失败,就是因为当初的项羽不识英雄。最早的时候,韩信是在项羽阵营中的,之后在萧何的引荐之下,韩信加入了刘邦阵营,从此之后,韩信开始建功立业。最终辅佐刘邦建立了西汉。

尽管在征战的过程中韩信尽心尽力,但是到了之后,韩信仍然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害死。楚汉之争时,韩信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韩信与龙且的大战中,将龙且打败,由此楚汉之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此时的项羽,真正的怕了。在当时的情况下,项羽对韩信肯定是产生了悔意。

项羽失去了大将后,已经丧失了信心,此时的项羽派出使者向韩信求和。项羽的使者向韩信阐述了当时的局面,同时希望韩信拥兵自立,不得不说,项羽这样做肯定是有目的的。上千年已经过去了,当时的韩信假如听从项羽使者的话,恐怕结局就是另一个局面了。

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对韩信进行劝说。

蒯通说:“天下反秦最初起兵的时候,英雄豪杰自立为王。一声呼喊,天下的志士仁人像云雾那样汇合,像鱼鳞那样密集,如火花迸发、狂风骤起,当时的情况大家忧虑的只是如何消灭暴秦罢了。现在的情况是,楚汉相争造成天下无罪的百姓,尸骨暴露在荒野数也数不清。楚军转战四方,追逐败兵,趁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推进,声威震动天下。然而楚军在京县与索城之间陷于被动,被阻遏在城堡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前进,至今已经三年。汉王领士兵数十万,在叶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受挫败逃几乎不能自救,汉王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城与叶县之间。这可以说是楚汉两败俱伤,项王之勇,汉王之智都到了尽头,将士的锐气受到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浮动,无所归属。按我的估量,这种形势若不是天下的圣贤,根本不能平息这天下的大祸。现在汉王、项王的命运,都悬挂在你的手中。你帮助汉王,那么汉王胜,你帮助项王,那么项王胜。我愿推心置腹,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怕你不采纳。”

三足鼎立,唯我独尊

“你真能听从我的计谋,不如让楚汉双方有利共存下去,你跟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互相牵制的形势使任何一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凭借你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服。从楚汉双方的空隙地出兵牵制他们的后方,顺从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楚汉的争斗,为士兵黎民请命,那么天下诸侯就会闻风响应,谁敢不听从。然后分割大国,削弱强国,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附听命于齐。安定好齐国现有的地盘,进而据有胶水、泗水流域地区,用恩德安抚诸侯,诚恳的拱手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都会一个接一个来朝拜齐国了。常言说,上天的赐予不接受,反过来就要受到惩罚,时机来了不行动,反过来就遭到祸殃,希望你认真考虑。”

恩重难反,重义之人

韩信说:“汉王待我很宽厚,有车与我同坐,有衣与我同穿,有饭与我同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的祸患;穿了人家衣服,要分担人家的忧愁;吃了人家的饭,要替人家的事业卖命。我怎能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蒯通说:“你自认为与汉王交情很好,想建立万世的基业,我认为错了。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两人为平民,结为生死之交,后来因利益发生了冲突便反目成仇。其实人与人之间无非是利益使然,汉王和你之间也是利益的关系,当你功高盖世、声震天下,有君王的威势之时,声名盖过天下所有人,我真替你感到危险啊!”韩信打断了蒯通说:“别说了,让我考虑考虑。”

名臣之求,无君之望

过了几天,蒯通又劝告韩信说:“能听取善谋是事情成功的征兆,能计划周密是事情成功的关键,如果听错了意见、定错了计划,能长久安全的实在少有。听取意见没有失误的人,就不可能被花言巧语所迷惑。制定计划不会本末倒置的人,就不可能被闲言碎语所扰乱。一个安心做奴仆的人,绝不会得到君主的权力。一个谨守着微薄俸禄的人,不可能得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聪明人表现为当机立断,迟疑不决的人一定坏事,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会忘记天下大事。理智懂得该怎么去做,做了决断却不敢执行,这是一切事情的祸根。所以说,猛虎迟疑不决,还不如马蜂、蝎子敢放刺。骏马徘徊不前,还比不上劣马的慢步行进。孟贲那样的勇士犹豫不定,不如常人一定要达到目的的实干。即使有尧舜、大禹的智慧,但闭口不说话,还不如聋哑人用手势比划。这一切比喻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付诸行动最可贵。功业难于成功,容易失败,机会难得,容易丧失。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希望你详细而认真的考虑。”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认为自己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的游说没有被采纳,不久,他就装病做起了算命先生。

假如韩信不拥兵自立,那么后果很简单,就是迟早要被刘邦处死。事实上,蒯通的这个猜想,事后得到了证明。可是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而是选择继续辅佐刘邦。韩信为什么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呢?是因为韩信真的忠于刘邦吗?

韩信自学兵法,为的就是能够征战沙场成为名将。韩信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就是说,韩信并不想拥兵自立,成为诸侯王并不是韩信的心愿。韩信自学兵法,为的就是能够驰骋沙场,然后成为绝世名将。

更为重要的是,蒯通劝说的理由韩信不以为然。蒯通劝说韩信自立三分,无非一个利诱、一个威逼。利诱肯定是韩信不喜欢的,毕竟韩信真正的志向不是称王称霸。那么威逼就是另一个劝说方法了。蒯通告诉韩信,刘邦得天下之后会杀功臣。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从历代来看,功高盖主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蒯通劝说韩信时,韩信都坚信刘邦不会杀他,原因就是刘邦对韩信说的话让韩信深信不疑。在这样的情况下,蒯通的劝说理由对于韩信来说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韩信辛辛苦苦地积攒了几亿元资本,一个自称最会理财的人来到了韩信的身边。他说着动听的言语,描绘着美好的未来。现在有一项利润极大的投资,希望韩信能够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他,他会帮助韩信,把资产再翻几倍。

如果投资成功了,当然是皆大欢喜。可如果投资失败了呢?韩信输掉了真金白银,那个自称最会理财的人输掉了什么?

蒯通只是一个四处游逛的纵横家,他当然有胆量去豪赌。赌赢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肯定能取代张良;赌输了,打不了换个地方继续忽悠,继续豪赌呗。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蒯通有什么可输的呢?

但韩信赌不起也输不起。如果韩信听信了蒯通的忽悠,就一定能打败刘邦和项羽吗?这个概率是极低的。就算韩信赢了,你说他能获得多大的利益呢?现在的韩信已经裂土封王了啊!

而具体到细节的时候,无论是武涉还是蒯通,都不会做详细分析的。因为他们自己也明白,一旦做了详细分析,就会发现:韩信背叛刘邦的困难和风险一点都不小。

而韩信之所以选择继续忠于刘邦,甚至说出了那样一番肉麻的话,并不是因为韩信愚忠,而是因为韩信明白一点:忠于刘邦,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当然了,谁也不能否定,韩信背叛刘邦之后,有机会同时打败刘邦和项羽,并且统一天下。问题是,从已知的条件去看,这种机会恐怕比抓个大奖还难。

我们从战略上分析一下:刘邦占据秦国(而且是秦始皇亲政时的秦国);韩信占据齐国;张耳占据赵国;臧荼占据着燕国;韩王信占据着韩国。项羽占据楚国一部分和西魏;彭越占据东魏。

如果韩信背叛刘邦,不要说统一天下了,就是想生存下去也不容易。

韩信背叛刘邦后,会侵犯赵王张耳的利益,因为赵国就在隔壁。如果张耳不跟着韩信一起背叛刘邦,那他就会成为韩信首要的打击目标。在这种背景下,赵王张耳自然会全力支持刘邦收拾韩信。除非韩信能确定:张耳也想背叛刘邦,否则张耳就是韩信天然的敌人。

韩信背叛刘邦后,会侵犯彭越的利益,因为彭越和项羽是死敌,项羽最恨彭越,而彭越也一直在骚扰项羽的大后方。如果韩信不帮着刘邦收拾项羽,项羽获胜以后会怎么收拾彭越呢?在这种背景下,彭越也会全力支持刘邦收拾韩信。

这样一来,韩信背叛刘邦后,首先得克服张耳和彭越的阻力。

而从内部来看,韩信背叛刘邦后,会侵犯曹参灌婴的利益。因为这两个人是刘邦的铁杆,他们在韩信的手下工作,却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

基于刘邦的利益,肯定会支持曹参和灌婴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基于曹参和灌婴的利益,肯定也会极力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不干涉韩信军权的前提下,尽量制衡韩信,避免韩信在军中一家独大。

这两个人会选择跟着韩信独立吗?肯定不会。

曹参和灌婴跟着刘邦,就相当于在为强大的秦国工作,现在让他们投靠相对弱小的齐国,他们自然不愿意。韩信能给曹参和灌婴的东西,刘邦都能给。曹参和灌婴何必背上一个“背主之徒”的名声,离开刘邦投靠韩信呢?

如果韩信搞不定曹参和灌婴,那么韩信即使背叛了刘邦,也未必能掌控齐国。再加上周围的张耳和彭越不会支持韩信,你说韩信背叛刘邦以后,前途在哪里呢?

如果韩信打定主意背叛刘邦,对内,他必须以最快地速度拿下曹参和灌婴。对外,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张耳和彭越。韩信能做到吗?我只能回答:几乎不可能。

所以,对于武涉和蒯通的游说,韩信发表了一番感天动地的讲话。有多少真情实意?有多少迫不得已?只有韩信自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