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孙权年少有为 有着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 但晚年昏庸不堪 引发朝局混乱

孙权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孙权年少有为,然而,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是一个十足的昏君。

孙权,字仲谋,十八岁时便聆听了兄长的遗训,拜收了印绶,保卫江东,开创大业。他自从继任了父兄的基业,在张昭周瑜分辅佐下,稳定了人心,势力发展很快。孙权非常注重招纳贤才,聘求各方名士。他最先与周瑜所举荐的财大气粗的鲁肃结交,说出自己的心思,求得鲁肃的见解,听取了鲁肃“剿灭黄祖,讨伐刘表,占据整个长江一带,然后称帝,兼并天下”的建议。更有孙权在合淝县城外五十里屯兵,闻报“鲁子敬先至,权乃下马立待之。肃慌忙滚鞍下马施礼”一说,可见孙权对人才的重视。

之后,他又招请了琅琊人诸葛瑾担任中司马。还有博览群书、精通天文、数学的陆绩,擅长军事的吕蒙,素孚众望的凌统两位将军,以及蒋钦、董袭、陈武、周泰诸将。此外,程普、韩当、黄盖太史慈等旧将都忠心辅佐孙权,江东的基业渐渐巩固。

尤其是对投奔他的敌将甘宁,他亦是十分喜爱,不计前嫌而委以重任。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自小就侠气冲天,因杀人而逃亡江湖。后来学习兵法,投奔刘表,无奈刘表瞧不上他,他又转投黄祖,曾一箭射死孙权西征大将凌操。他立功无数,却得不到重赏,反而遭到斥骂。后来,黄祖部下大将苏飞暗暗指使他投靠孙权,通过吕蒙的引荐,为孙权麾下大将,坦诚布公谈起江夏形势,请求孙权“先讨黄祖,趁势西上,荆州可得,巴蜀亦可夺”,并忠心耿耿为孙权上阵杀敌。孙权夸他:“孟德有张辽,我有兴霸,足可以抵敌了!”

孙权是个孝顺的儿子,当年父亲孙坚死于岘山乱石之下,死不瞑目。孙策未能杀黄祖报父仇便英年早逝,因而,这个为父报仇的重任落在了孙权的肩上。当孙权上台之后,在江东站稳了脚跟,招纳了贤士,就果敢地采纳了鲁肃的战略建议,连续三次出兵讨伐黄祖,替父报仇。第一次是建安八年,孙权的大将英勇,士兵无畏,打得黄祖落荒而逃,一直退到夏口。

建安十二年,孙权二次西征,行军途中因得到母亲吴太夫人病重的消息,不得不退兵。孙权孝顺,于病榻之前伺候母亲直到去世,并重孝守灵多半年。建安十三年,在甘宁的建议下,孙权第三次亲率大军进行西征。这一次,士兵齐心,屡战屡胜,一直打到江夏,活捉苏飞,杀死黄祖,大获全胜。只因江夏距离东吴根据地太远,孙权决定放弃江夏,带着一万多男女俘虏,班师而归。

俗话说:地低为海,人低为王。孙权就有这样的胸怀,为了大局,为了事业,放得下身段,低的下头颅。要说孙权的胸怀,还需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第38回首次登场亮相。在第85回中,奉命抵抗曹仁大军,书中称其“极有胆略”。他英勇无敌,战功卓著,但为人心高气傲,不甘居于人下。他就是吴国名将、官至前将军、青州牧的朱桓。

有一次,朱桓要举剑杀监军胡综,孙权劝解,并在建业亲自为他饯行。酒酣,朱桓忽然端起酒杯对孙权说:“臣就要离开陛下远去了,如果能摸一下陛下的胡须,臣就此生无憾了。”孙权闻言,当即就笑着探过身子,倚着案几把头伸了过去。朱桓轻轻抚摸着孙权的胡须,感叹道:“臣今天可以说是捋到虎须了!”孙权大笑。这个“捋虎须”的典故后来用作比喻冒犯厉害的人。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孙坚善射,孙权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苏轼的词《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证:“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词中的“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词作者苏轼以此自喻,表明心迹,决心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

他深谋远虑,智勇双全。他披坚执锐,亲率兵士,驰骋沙场。前半生没有打过什么大败仗,反而取得了赤壁之战、夺取荆州之战和猇亭之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他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还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免除租税、崇尚节俭,以至富国强兵。

孙权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乃蜀汉延熙十五年也。后人有诗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蟠虎踞在江东。”就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称其为:“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看来,孙权,还真是强!

孙权接过哥哥孙权的君主之位后,重贤纳才,对内讨平内乱,广施恩德于百姓;对外不畏强敌,注重外交平衡,不仅保住了父兄留下来的基业,同时还发扬光大,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可以说,孙权的早期作为,完全是符合古代明君标准的。但是,晚年的孙权,好大喜功,喜怒无常,尤其是内宫混乱,整个东吴政治环境恶劣,又是一个十足的昏君。

那么,促使孙权由明君转变为昏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呢?

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接受了封号,同时立长子孙登为太子。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太子孙登同时被立为皇太子。赤乌四年五月,年仅三十三岁的孙登却死了。次年正月,孙权立了第三个儿子孙和为太子。这年八月,孙权又立了第四个儿子孙霸为鲁王。长子孙登死了,次子孙虑也于公元232年去世,孙和作为在世的最为年长的儿子,立为太子并无什么不妥,但问题在于,孙权给予这个为王的儿子的待遇和太子没有任何区别!封建礼法,一个人一旦被确立为太子,那他就和其他兄弟构成了一种准君臣关系,不管你原来是哥哥还是弟弟,都要对这个太子称臣。但孙权并没有给他们确立这种关系。不仅如此,孙权还给了他特别的宠爱。不久,鲁王和太子产生了矛盾,事情传到了孙权这儿,孙权就让他们禁断和外部的交往,借此让他们精心治学。有大臣上书,说这样不妥,说这样既不利于两人的发展成长,也会给魏、蜀两国以不一样的想法,从而造成民间的猜疑。由于孙权态度并不明确,仅仅是给他们分开居住,很多大臣高官,就把自己的子弟派遣到两宫当中任职,这样就在朝中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系。又因为这牵涉到嫡庶关系的礼法问题,大臣们也自然分成了两大派。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人认为太子是正宗,因而站在太子一边;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则拥戴鲁王孙霸。

本来,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很得宠,孙权曾想立她为皇后,但由于她和孙权的大女儿全公主有矛盾,结果被全公主阻拦。孙权曾经卧病在床,孙和替父皇到太庙上祭祷祠,孙和妃子的叔父张休的住处离太庙不远,就邀请孙和去他家做客。全公主派人尾随窥视,趁机对孙权告发说太子不在太庙里,专到妃子家去谋划事情,又说王夫人见皇上卧床不起脸上有高兴的神色。孙权因此发怒,王夫人忧惧而死。从此,孙和受到的宠爱也日益减少,同时他很担心自己要被废黜。鲁王孙霸更加觉得有机可乘,对太子之位的非分企图也愈演愈烈。陆逊、吾粲、顾谭等人多次上书陈述嫡庶之间应有的名分,各自坚守正理决不动摇,而全寄、杨竺作为鲁王孙霸的死党,谗言诬告日甚一日。丞相陆逊多次上书,陈述太子正统,只有太子之位稳固,国家才会持续安定的道理。孙权不听,陆逊就要求进都城,亲见孙权阐述自己的理由。孙权不但不听,还把太子太傅吾粲打进大牢处死,理由就是多次与陆逊的书信来往。陆逊的外甥顾谭被流放到交州。同时,孙权还派出使者责备陆逊,陆逊愤怒痛恨而死。而阿附鲁王的全寄和杨竺等人,谗言和诬告一天甚于一天。孙权犹豫了好几年,后来终于将孙和幽禁。于是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便带领诸将以泥涂首并各自捆绑,不惜用这种自辱服罪的方式连日来到宫门外为孙和求情。孙权登上白爵观看见这一幕非常厌恶这些人,挖苦朱据、屈晃等人“无需匆忙”!孙权打算废黜孙和而册立孙亮,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援引了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晋国因此大乱的历史典故试图改变孙权的心意,再加朱据、屈晃也坚持劝谏个不停,孙权大发雷霆,将陈正、陈象满门抄斩;让人把朱据、屈晃牵到大殿里,每人杖打一百,最终还是把孙和流放到故鄣,群臣因为劝谏而遭到诛杀或流放的多达十几人。民众都为他们感到冤枉。与此同时,鲁王孙霸被赐死,依附他的党羽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人全被诛杀,杨竺还被流尸长江。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呢?从赤乌五年孙权立了孙和为太子,到十三年孙权废太子,再到太元二年孙权死,他几乎就没有干过一件正事。相反,东吴朝廷却在不断地上演着一场场狗血剧。本来,儿子封王并没有什么问题,皇帝的儿子吗?但封王和太子完全是两回事,孙权自己都不把太子和诸王有所区别,你让大臣们怎么去看?尤其是,大臣们维护太子有什么错?你孙权还真当这就是你自己的家事吗?在此之前,孙权也做过一件馊事儿,那就是支持辽东的公孙渊叛魏,不过,这件事儿孙权还是认错了。但这个两宫并立事件却不同,孙权表现的确实狂悖昏乱,乱杀大臣,尤其是杀了太子太傅吴粲,就是这件事情的最好注释。太子太傅对太子有教导之责,同时也有维护之义,如果他有教导方面的过错,处罚当然没错,仅仅因为他维护太子的地位而被下狱,这才真正是昏君所为。更换太子、赐死鲁王、乱杀大臣,女儿参政,就这一件事上的表现,孙权昏君的一切行为全都具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