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三次下野 第三次下野却不一样 意义重大
蒋介石一生中,从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2年中,三次从统治中国的位置上下野,辞归故里奉化。这三次下野,有的是被逼无奈,有的是以退为进,三次下野,三次复职,反映了他善变的政治手腕和操纵权力的机谋。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次日上午,蒋介石再次回到家乡。蒋介石有这样一个习惯,每逢人生低谷时刻,他都会回到家乡,但这一次回到家乡有所不同,因为这是蒋介石生平最后一次回到家乡,颇有向家乡父老告别的意思。从1949年1月22日回到溪口镇到1949年4月25日离开,蒋介石在家乡都做些什么,这里面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好景不长,地位不稳,蒋“以退为进”,在8月12日离宁赴沪,翌日通电辞职。而他大力亲日、亲美。9月,他在亲日派张群陪同下前往日本,10月23日,发《对日宣言》,大谈“中日亲善”。11月5日,会见了日本首相、军国主义分子田中义一,保证维护日本在华利益。回沪后,又通过宋氏家族与美帝勾结,并参加了教会,取得了美帝支持。然后,又利用新军阀分赃不均,战乱不已之机,在帝国主义和部分军阀支持下,于12月10日恢复了“总司令”职务。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他又当上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又当上中央政治会议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第二次下野,是在1931年“9·18事变”后,蒋“不抵抗”日寇,却加紧围剿红军,激起全民义愤,遂掀起了抗日反蒋高潮。国民党内部矛盾又趋尖锐。1930年“蒋、冯、阎大战”。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联合反蒋;汪精卫在穗另立“国民政府”,并在1931年提出,只有蒋交出兵权和主席职务,广州政府才撤销。蒋又“以退为进”,在1931年12月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帝国主义为维护在华利益,便出面撮合,蒋汪在杭州密谈,双方妥协。蒋于1932年初,与汪联合执政。3月,蒋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司令,再次粉墨登场。
第三次下野是:解放战争经过三大战役,蒋家王朝败局已定。蒋在1949年元旦,发表向中共求和的声明,要求“和谈”。放此烟幕,争取喘息,企图以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在江声编练50万军队,负隅顽抗。而蒋已声名狼藉,连美帝对他也失去信心。蒋又一次“以退为进”于1月21日以“因故不能视事”为名,宣布“引退”。总统职务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自己返回老家,幕后策划,妄图挽回败局。他一面令军、政、特头目“作战到底”;一面与宋子文等密谋。但国民党已土崩瓦解,他不得不扔掉“引退”外衣,从幕后窜到台前。4月22日公开出面,召集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等到杭州商讨“最后一战的全面作战计划”。而这时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已渡过天堑长江,翌日即占领了南京,蒋家王朝遂彻底覆灭了。
回到家乡三天后,蒋介石登上了武岭,登高极目远眺,久久不愿意下山。在当天的日记里,蒋介石写道:“此次下野,得返溪口故乡,重享家园天伦之乐,足为平生快事。”即将远行的人,对家乡总会无限地留念,蒋介石也是如此。
在家乡的三个月时间里,蒋介石做了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多次来到宗祠,查阅族谱的同时,与父老乡亲叙旧;二是带着家人祭祀已故亲人。清明节前夕,蒋介石率领全家来到母亲坟前,蒋介石先是三鞠躬,随后儿孙们磕头。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蒋介石不高兴的事情,蒋经国的俄籍妻子蒋方良拜祭时因只鞠躬一次,引得蒋介石大发雷霆。就在蒋介石感慨家乡的生活时,解放军已经势如破竹,已经进入浙江。家乡是无法继续待下去了,蒋介石做好了离开的打算。
4月25日,身穿长袍马褂的蒋介石在母亲墓前久久呆立,沉默不语。最后,站在远处的蒋经国来到蒋介石身边小声说道,“父亲,时间差不多了。”蒋介石这才回过神来了,离开的时间终究还是来临了。
下午2时,蒋介石在父老乡亲们的拥簇下,一步三回首。这时,一位送别的乡绅问道:“总统,何时再回来?”蒋介石迟疑了一会,缓缓伸出了三根手指头。乡绅进一步问:“三年时间?”蒋介石没有回答。
和父老乡亲们告别后,蒋介石一行来到象山附近的头江口,这里水太浅,只能先乘竹排,再乘汽艇,最后登上早就在头江口外清江上等待的“太康”号军舰。至此,蒋介石离开了家乡,再也没回来。
在蒋经国当天的日记里,我们看到了他和蒋介石的心情,“大好河山,几无立锥之地!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