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曹操为什么被叫曹阿瞒?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奸臣吗?

三国时期的曹操被称为魏王,但是实际上他的权力已经和皇帝没有区别,只不过他还没有等到平定南方就因为头痛疾病而死。那么堂堂魏王为何有曹阿瞒的称呼,这是怎么来的呢?

曹操小名阿瞒的说法应是民间演义说书流传时的改动,曹操小字应是“阿满”,表示可爱的意思,后来因为《三国演义》尊刘贬曹,于是可爱的“阿满”就变成了贬义的“阿瞒”。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记载曹操“小字阿瞒”,用“瞒”字,是欺瞒的意思,而曹操性格多疑,好用计谋,故改“满”为“瞒”非常符合曹操的性格。《三国演义》第72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直接称呼曹操是曹阿瞒,这是明显的不敬的称呼。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贬称还有“老瞒”一说。如第61回“孙权遗书退老瞒”中,孙权写书给曹操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苏东坡《志林》记载乡中小儿“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在唐宋时期,曹操已经是不受欢迎的奸雄形象了。所以民间说书艺人以及《三国演义》记录的文人们将曹操的小字“阿满”丑化为“阿瞒”,其实是历史正统观念的表现。民间一直认为刘备是汉室正统,而曹操是汉贼,就要对其丑化,于是“阿瞒”就这样产生了。

但是实际上作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而且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由于祸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

历史上的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却始终没有自立为王,这也算是坚守了底线。曹操的文采,军事能力均是当时其他诸侯不能比拟的,因此看待一个人还要公正的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