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败得有水平,让另一股势力复活,最终灭了大清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社会,但是晚清时期的清政府可以说是走到了末期,各地都有诸多的起义,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败得有水平,让另一股势力复活,最终灭了大清。

太平天国运动经过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起义从胜利发展变为衰败的转折点是1856年9月的天京事变。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内的矛盾日益尖锐。天王洪秀全想加强王权,而东王杨秀清总理天国国务,往往利用天父的名义挟制洪秀全,想夺取最高领导地位。同时,杨秀清个人权威思想恶性发展,对韦昌辉石达开等起义首领也遍加打击。在太平军攻破向荣的江南大营后,杨秀清以为外患已除,逼洪秀全承认他称“万岁”。

9月,洪秀全下诏诛杨秀清。韦昌辉乘机扩大事变,大肆屠杀。石达开起兵讨韦。在平定韦昌辉之乱后,全朝推举石达开承接军师杨秀清职权。但洪秀全猜忌石达开,把石达开逼走。石达开带走大批精兵良将,脱离洪秀全,走上了分裂道路,并最终于1863年牺牲在大渡河畔。从杨秀清被杀到石达开出走,前后经历半年多,太平天国大批将士被杀和脱离天京,初期的领导核心中只剩下洪秀全一人留在天京,实力大受损伤,政治上、理论上都受到严重打击。

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1856年12月,西线的武昌、汉阳因粮尽援绝撤守,湘军水陆师立即东犯,兵临九江城下。在东线,清军重建江北、江南大营,1857年12月攻陷镇江,进犯天京,连营百余里,形成四面合围之势。太平军在陈玉成、李秀成的指挥下,于1858年发动浦口战役,攻破江北大营,又挥师西上,在庐州(今安徽合肥)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从而稳定了战局。

至1860年春,太平军用围魏救赵战略打垮江南大营,天京解围,乘势直追,克复常州、苏州和浙江嘉兴,又在1861年12月攻克杭州,使太平天国进入后期的鼎盛时期。但这种优势是短暂的,这时太平天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已与前大不相同。清朝政府不得已任用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后又节制浙江,远比绿营有战斗力的曾国藩湘军成为太平军的主要敌人。1862年春,曾国藩又命其门生李鸿章仿湘军体制建立淮军,并派去救援上海。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大量权益的侵略者为了实现这些权益,决定与这时仍占领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太平天国为敌。清朝方面也决定和外国侵略妥协,首先对付太平天国。这样,太平天国面临中外反革命势力公开勾结的严峻形势。

天京外围之战,1860年冬至1861年夏,太平天国发起长江南北两路会师攻取武昌并救安庆之役,但遭失败。9月,安庆失陷。北路军统帅陈玉成退驻庐州,1862年5月突围时被捕牺牲。至此,太平天国在长江北岸已无主力。在江南克复杭州后,太平军分五路向上海进攻。以英国为首的外国侵略者组织军队联合抗拒,多次遭到太平军的沉重打击。但这时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进逼天京城下,迫使洪秀全一日三诏,命李秀成把进攻上海的大军撤退回救天京,并将在浙江汤溪抗击左宗棠湘军的李世贤部调回作战。

10月,苏、浙大军回天京,向逼炸天京城外雨花台的湘军猛攻40多天,但不能得手。1863年6月,雨花台要塞失陷。在江浙两省,江苏李鸿章淮军和英国军官戈登带领的“常胜军”攻陷太仓、昆山,向苏州进犯。浙江左宗棠湘军和宁波税务司、法国人日意格组织的“常捷军”围攻富阳得手,继攻余杭,进逼杭州。12月,苏州、无锡相继失陷,常州告急。这时,沿江三千里的名城要隘已为敌占,浙东及苏松各属先后易手。清军抢掠焚烧,使太平天国区域变为荒圩焦土,渺无人烟,天京已不能再守。

天京陷落与起义失败,李秀成感到局势严重,主张战略转移,放弃天京,西走江西、湖北,会合攻克陕西汉中的西北太平军,据西北以图中原。洪秀全不从,硬要死守天京。1864年春,天堡城要塞失守,天京对外交通断绝。原在苏、浙的太平军因无粮不能回救,开往江西就粮。回事急救天京的西北太平军赶回到皖北边境,因遍地饥荒,被迫停留。6月1日,洪秀全病逝,他的儿子、16岁的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湘军挖地道,用火药炸塌城墙20余丈,突入缺口,天京陷落。李秀成保卫幼天王洪天贵福乘夜冲出天京,自己领后队拒追兵。幼天王得走脱,李秀成被俘牺牲。是年秋,幼天王及干王洪仁玕在江西石城被俘,11月在南昌就义。

天京陷落后,京外太平军余部仍继续进行艰苦的斗争。1869年,太平军最后覆没。1872年,贵州苗民起义军被镇压。1873年,陕甘回民起义军被镇压。1874年,云南回民起义军也被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此结束。

不过这场起义败的有水平,它基定了清朝的灭亡的根基,为何这么说呢?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要说到满汉关系、满清入关、清朝建国。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努尔哈赤对中原人的政策是抗拒这杀,俘虏者为奴。很明显的排斥。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攻下抚顺等地后,俘获了人畜三十万。

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皇太极上位后,曾为了制衡三大贝勒以及各大旗主之势力,提拔了大量汉族官员,创立六部,吸收汉族文化,但皇太极的核心依然坚持“首崇满洲”政策,反对完全汉化,汉族官员并未取得和满洲官员一样地位。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五月初二,清军击败李自成军后进入北京,标志满清取得了统治全国的政权。

满清控制全国后,由于地盘的扩大,他们知道完全依靠本族没办法控制全国,所以,极力拉拢汉族地主势力,还打着“满汉共治”的旗号,一个岗位满汉各一职。但实际上呢?形同虚设,不仅满族官员权力大于汉人,而且同样的岗位,满族官员的品级比汉族官员的品级高,所以,还是满族人说了算。

康熙帝多次强调“满洲乃国家之根本”,雍正皇帝也说:“八旗满洲乃我朝之根本”,而且清朝处理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都是八旗的王公贵族和高级满族官僚充当。

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也都是满洲贵族和官员。从雍正七年到雍正十三年,先后当军机大臣的有16个人,全部都是满族。各省的将军清一色满人,总督、巡抚也多是满人。据《大清会典》记载:乾嘉年间,陕、甘、川、云、贵诸省督抚中,总督是满人的约占七八,汉人占二三;抚缺十五六,汉人仅占六七。

从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天下到1851年金田起义,中间200多年,汉族势力一直受到压制,这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康熙、雍正启用了大量汉族官员,但依然无法改变满族为主的现象。汉人官员想要取得和满洲贵族同样的待遇和权力是十分困难的。

不过洪秀全领导的天平天国运动打破了这个局面。洪秀全的太平军吊打满洲八旗军,公元1856年4月,太平军连续摧毁“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八旗军落荒而逃。后来1860年春,李秀成再次摧毁“江南大营”,被咸丰倚为“江南长城”的钦差大臣和春自缢而死,提督张国梁落水而亡,在江南混日子的八旗子弟纷纷逃往镇江、上海避难。

面对满清入关以来最大的内忧,清朝皇帝不得不和汉族地主势力联合。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汉族地主势力崛起。尤其是慈禧上台后,汉族势力急剧膨胀。慈禧太后任命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左宗棠更是从小秘书以火箭速度做到闽浙总督。到同治年间,湘军集团占据了多数总督、巡抚的位子。同治三年,总督只有一个满人,而巡抚一个满人也没有。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地方要职几乎都落入汉族地主手中。

不仅如此,满人控制了满清武装力量,湘军、淮军、楚军等这些新式武装力量全部在汉人手中。而洋务运动也让满清经济大权控制在了汉人手中。淮系李鸿章直接进入到满清中枢机构。汉族势力崛起之后,满清面临严重挑战。

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向八大列强宣战,但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总督拒绝奉诏,还与列强签署《东南互保》,表示互不侵犯。对此,慈禧太后一点办法也没有。公元1908年,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实行内阁改制,可惜这个以满人为主的内阁改制,得不到汉族势力的认可,不仅没有缓和清朝灭亡的步伐,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三年后,清朝就被推翻。

现在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满清和汉族地主势力的关系。太平天国运动是满族势力的重要转折点;洋务运动时期是汉族官僚积蓄力量;“东南互保”标志着汉族势力控制清朝。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则是汉族势力成功灭满清。

所以说,虽然洪秀全领导的天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他趁机促使汉族地主势力的复兴和崛起,最终掌握清朝的实权,到袁世凯手中,将满清推翻。公元1951年的金田起义和公元1911年的辛亥革命都是辛亥年,这到底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呢?只有天知道。

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