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基本简介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而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及各地方长期割据,则是源自强势人物袁世凯去世后,中央权力出现真空、各地派系拥兵自重,与东南互保并无直接关系。

事件经过

在清室尚未向各国宣战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行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测,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十一国同时宣战 。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而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此一电报也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时局日益糜烂,湖广总督张之洞随后提出“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李鸿章幕僚刘学询并去信孙中山谓:“傅相 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

随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往后李鸿章北上议和,由德寿署理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称东南互保,另外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持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帝敕令是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乱命”一词是李鸿章精心选择的政治术语,李鸿章深知“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在东南各行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以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其他信息

1900年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同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签订《福建互保协定》 。据盛宣怀的《愚斋存稿》记载,《东南互保章程》九条如下:

一、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 民人命产业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护章程,已另立条款。

三、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 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律认真保证。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

四、长江内地中国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静,各口岸已有的外国兵轮者仍照常停泊,惟须约束人 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 ,毁坏洋商教士的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六、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不可近台停泊,及紧对炮台之处,兵轮水手不可在炮台附 近地方练操,彼此免致误犯。

七、上海制造局、火药局一带,各国允兵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扰 。此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内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巡提用,各国毋庸惊疑。

八、内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洋人,遇偏僻未经设防地方,切勿冒险前往。

九、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人物言论

荣禄:不必重视北京的谕旨

荣禄把抵制宣战的主要希望寄托在地方督抚身上。“宣战”甫经决定,他即私告李鸿章说:“对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荣禄态度的这一变化,引起了在京使馆各国使节的极大关注,他们认为:“荣禄正企图同汉族总督合作,并反对端王。”

刘坤一: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 早在宣战前夕,英国驻南京领事孙德雅曾拜访过刚从北京回来的刘坤一 。在事后给上级部门的报告中,孙德雅声称:他所看到的这位两江总督,对主战势力的扩大感到非常沮丧。刘坤一私下里告诉孙德雅: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她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帝国秩序。

张之洞:“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徐梵澄在“蓬屋说诗”第十六则中记载:“有云:‘臣罪侍东南,不敢奉诏。’南皮(张之洞)奋然掷烟枪而起曰:‘这老寡妇(指慈禧太后)要骇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则其时大臣私对慈禧有此称矣。”

辜鸿铭:我曾提议“江南独立”

据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一文记载,辜鸿铭1900年曾向张之洞提出江南独立计划。辜鸿铭说:我提出江南独立计划,暂作缓冲,……我们好乘机尽快整军备战,并唤起举国人民同仇敌汽,.和敌人作长期战斗,保家卫国,北上勤王,争取获得最后胜利。 

最终影响

东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此事件虽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但同时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扫地,其虚弱表露无遗,而各省亦因八国联军入侵而自觉需有自卫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实力人物由此开始军阀化(典型例子即为淮军发展而来的袁世凯系北洋军阀诸部及原满清广西绿营及巡防营发展而来的旧桂系陆荣廷部),至辛亥革命时,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驱逐,即为此军阀化过程的结束,并由此展开民国军阀时代的序幕。

历史评价

对于“东南互保”的性质,传统老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而现代则有其它观点认为,在当时之条件下,张之洞等人的行为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实力之作用 。

雷颐:如此“怪象”充分说明清政府中央控制力的迅速减弱,因为在如此重大问题上,地方大臣竟敢而且能够联手抗衡朝廷。然而,正因为他们使浑身解数抗衡朝廷几近疯狂的决策而“东南互保”,使中国最富庶繁华之地、为数不多的新式工商业最集中之区局面大体平静,免于战火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同时也阻止了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更迅速、更强烈的深入。 

王尔敏: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戴玄之: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一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免瓜分之祸。糜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 

吴文星:东南互保订约运动的倡行,是当时上海中外官绅盛宣怀、沈瑜庆、汤寿潜、蔡钧、沈曾植、余联沅、何嗣焜、福开森(J. C. Ferguson)、汪康年、赵凤昌等在盛宣怀的领导下,欲使张(之洞)、刘(坤一)等以实力镇压叛乱,维持地方秩序,向洋人承诺保护教堂,拒阻洋兵入侵东南各省之作为合理合法化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