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抠门的官员,对慈禧都抠,却为大清留下八百万两银子家底
晚清时期清政府已经是走向衰败了,可是在这情况下还是有许多,优秀的臣子,例如著名的李鸿章等人,其中有一人堪称清朝最抠门的官员,对慈禧都抠,却为大清留下八百万两银子家底。
此人他叫阎敬铭。
阎敬铭是陕西朝邑人,早年屡次参加会试,均乘兴而去、失望而归。无奈之下参加了“大挑”考试。阎敬铭写诗作文都不赖,可相貌很普通,甚至有点“歪瓜裂枣”。他参加这种“靠脸吃饭”的考试,一进门就被涮下来。
大挑选人的标准,讲究脸型方正,头大身长,肥瘦适中,一般是那些对自己样貌有些自信的学子,才敢参加大挑。而阎敬铭长相比较丑陋,却也跑去参加选举,结果闹出个大笑话。清人笔记记载,阎敬铭刚进殿参加挑选,一位面试官就大声喝道:“阎敬铭出去!”弄得阎敬铭当时很没面子。
既然不能靠脸吃饭,便只能靠才华。阎敬铭大挑落选后回家继续备考,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阎敬铭通过了会试,进入翰林院深造。散馆后出任户部主事,成为了六品京官。
阎敬铭这个人有个长处,就是特别善于理财。而户部相当于大清的财政部和国库,所以他进入户部,可谓是如鱼得水,很快就在这个岗位上崭露头角。但由于阎敬铭这个人性格比较耿直,只会做事,不善于逢迎,因此十几年来,他都一直在六品户部主事的位置上原地踏步。
那么他有多抠门呢?
一是他对自己“抠门”。
阎敬铭勤俭节约,清廉自持。据清代文学家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六记载:“(阎敬铭)尝使其夫人纺绩于大堂之后,僚属诣谒者,惟闻暖阁旁机声轧轧而已。尝冬月衣一絮袍,出示僚属曰:‘此贱内手弹者也。’僚属无不叹服。”
这是说,阎敬铭让夫人在衙署大堂后面放了一台纺布机,僚属来拜谒他,总是听到纺布机的声音。有一年冬天,阎敬铭穿着一件布袍向僚属炫耀:“这是我夫人亲自制作的。”僚属无不佩服。
二是他对户部官员“抠门”。
毫无疑问,户部是六部里面最有油水的部门了,存在各种“陋规”。特别是地方上报销各种费用时,必须向户部缴纳“部费”,否则户部就会想方设法进行刁难,导致报销费用寸步难行。当年,如日中天的福康安在向户部报销军费时,就不得不缴纳了一笔“部费”。
阎敬铭担任户部尚书后,公然向这一潜规则宣战。他走马上任后办的第一件大案,就是掀出了著名的“云南军费报销案”,使得与案情有牵连的数十名大小官员,都受到了应得的惩处,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户部官员几乎一网打尽。甚至连军机大臣景廉、王文韶,以及两朝帝师翁同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
在阎敬铭的整顿下,户部变成了清王朝最“抠门”的部门,户部官员们再也难以上下其手了。
三是对慈禧太后“抠门”。
在咸丰九年(1859年),阎敬铭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胡林翼正在前线与太平军展开激烈交锋,谁能保持后方军需粮饷的供应不断,谁就能在战场上占据主导。
胡林翼对阎敬铭的理财能力早有耳闻,于是奏请朝廷,调阎敬铭到湖北总司粮台营务。为了表达对阎敬铭的重视程度,胡林翼对其有过一句盛赞之言:“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一时间为人们所称道。
阎敬铭在湖北时,一方面由于胡林翼的大力识拔,一方面也因为自己才能确实出众,数年间积功而署山东巡抚。等到光绪八年(1882年),朝廷再次召阎敬铭入京时,已经是以户部尚书的职缺相授。
阎敬铭作为户部的长官,确实整个户部最辛勤工作的人。每天入署最早,归家最晚,清理账目时,以烧饼充饥,日日如此。慈禧敬其气节,也重其才能,先让他入军机处,后来又以军机大臣的身份入阁拜相,一度成为一位实权在握的大清“宰辅”。
不过,管理国家财政,听起来好听,但却是最不好做的一个差事。经历道咸同三朝,到光绪一朝时,大清早已走了许多下坡路,国库已经空虚。阎敬铭精打细算,也只能勉强支应政府用度。
而就在此时,慈禧太后却提出要户部拨款一千多万两银子修颐和园。阎敬铭不是阿意屈从的人,向慈禧直谏说国家应该“以节用为本”,不愿发放款项,却也因此得罪了慈禧。
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以阎敬铭提出的钱法改革措施不合理为由,将他革职留任。
被革职后,阎敬铭终其一生,都被慈禧所边缘化,再未得到重用。一个优秀的国家宰辅,殁于尘埃之中。
《清稗类钞》中记叙阎敬铭身后事,光绪一开始想给阎敬铭优厚恤典,但被慈禧所制止,只以普通的规格对其封赏。而阎敬铭死后的谥号为“文介”,这本来已经算是一个中等偏差的谥号,慈禧仍然对此耿耿于怀,常对旁人道:“可恨阎敬铭骗一好谥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