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宋朝最后一位忠烈,战斗到最后一滴血的张世杰

宋朝末期虽然由于军事力量的缺乏,导致了宋朝最后的灭亡,但是在宋朝灭亡之际有许多著名的忠臣烈士,今天就由小编来讲述宋朝最后一位忠烈,战斗到最后一滴血的张世杰

张世杰,“宋末三杰”之一,也是里面唯一一个真正的武将;文天祥,文人出身,半文半武;陆秀夫,文人出身,标准的文人。

“三杰”里面,文天祥生于1236年,陆秀夫也生于1236年,两人同岁。只有张世杰,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出生年,但按照他1241年就从军的情况看,他比另外两人要大10多岁的样子。

张世杰和其他两人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并不是纯粹的“南宋人”。

张世杰祖籍在河北范阳,他从小成长在金国的统治之下,准确说他应该是一个“金人”(按现在的国籍算的话,像这样的人还很多,包括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也是)。

和张世杰背景相同且关系紧密的还有元初的大功臣——张柔,如果张柔你不熟悉的话,他的儿子你一定知道,就是在“崖山海战”中逼得陆秀夫和宋少帝跳海,灭亡南宋,并在石壁上刻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的张弘范。没想到同为北方汉人的“二张”,后来各为其主,兵戎相见,一个成为元朝的大功臣,一个成为宋朝的民族英雄。

张柔是河北保定人,是当地的豪族大家,蒙古攻金的时候,兵败投降蒙古,后随蒙灭金。张弘范是在金国灭亡后才出生的,所以,张弘范严格上说,算是“蒙古国人”(当时还未称“元”)。

张世杰是在张柔作为蒙古将领和宋对峙期间加入其麾下的,后来张世杰不知犯了什么事儿,估计是严重的军法,于是投奔了宋营,从此成为一名忠贞不渝的宋将。

张世杰是一个典型的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武将,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后来他被南宋著名抗蒙将领吕文德看中,提拔为将军。

元军大规模南下时,他率领所部军队入卫临安,又经过饶州,才入朝廷。当时形势危急,诸将大多都没能来救援朝廷,只有张世杰一路赶来,宋度宗不禁叹息惊异。

在几个月内,张世杰从和州防御使一路升任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他派遣将领四处出击,取得浙西各郡,收复了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一时军势颇为振奋。

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军迫近临安,张世杰请求把皇帝、皇后、太后三宫转移到海上,决意与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战。然而丞相陈宜中却派人向元军请和。在太皇太后的帮助下,张世杰阻止了陈宜中。

在元兵到达皋亭山后,张世杰领兵进入定海。石国英派都统卞彪劝说张世杰投降。张世杰本以为卞彪是来随从自己一起南下的,便热情款待卞彪。结果酒吃到一半,卞彪却说自己是来劝降的。张世杰大怒,割断了卞彪的舌头,在巾子山把他裂尸。

德佑二年(1276)四月,张世杰随二王进入福州。五月,他与陈宜中尊奉赵昰为君主,张世杰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当时王世强正引导元军攻打南宋,于是张世杰将益王请到海上,自己则率领陈吊眼、许夫人等畲族军队攻蒲寿庚,不过未能攻克。

十月,元军主帅唆都率领军队来支援泉州,宋军于是撤兵退去。不久唆都派人招降益王,又派孙安甫劝说张世杰。张世杰把孙安甫拘留在军中,不让他回去。元军又招讨刘深,随后攻打浅湾。张世杰战败,不得已把益王移居井澳。刘深追来,所幸张世杰最终击退了刘深,因而随后与益王迁到硇州。

景炎三年(1278)正月,元军派大将王用攻打雷州,王用战败。四月,南宋益王死,卫王赵昺被立为皇帝,拜张世杰为少傅、枢密副使。五月,元派琼州安抚张应科攻雷州,不过三战都不顺利。六月,元、宋再次决战于雷州城下,张应科战死。张世杰认为硇州已不能久居,于是将赵昺转移到新会的崖山。八月,张世杰被封为越国公。

祥兴二年(1279),元军主帅张弘范等人率军队到达崖山。有人对张世杰说:"北兵用水军堵住海口,我军就不能进退了,为什么不先占据海口。侥幸取胜,这是国家的福分;不能取胜,仍然可以向西撤退。"张世杰担心军队长时间在海上有离散之心,就说:"连年航行在海上,什么时候是个了呢?现在应该与敌人决一胜负。"随后,他下令烧毁皇帝临时驻地的所有集市,将一千多艘大船连结起来做成水寨,以为死守之计。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不久,张弘范的兵开到,占据了海口,宋军打柴、汲水的道路全被堵死,将士们啃干粮啃了十多天。口渴了,他们就捧海水来喝,但海水味咸,喝了后将士们就呕吐泄肚,宋军极度困乏。然而即便如此,张世杰还是率领苏刘义、方兴等每天与元大战。

当时张弘范得到张世杰一个姓韩的外甥,给他官职,还多次派他前去招降张世杰。面对这个外甥,张世杰历数古代的君臣,说:"我知道投降了,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富贵,但是我为皇帝死的志向是不能动摇的。"二月二十日,张弘范等人攻打崖山,张世杰战败,退保卫王所乘坐的船。直到元军接近宋军的中军,张世杰才割断拴船的绳子,带着十一艘大船冲出港口。

此后,张世杰还想侍奉杨太后,寻求赵氏的后代而立位,以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后亦赴海自杀。等到张世杰处理完杨太后的身后事,飓风忽大作,将士劝张世杰登岸,张世杰说了句:"不必了。"然后登上柁楼,露香祝道:"我为赵氏,能做的事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还没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敌兵退,再另立赵氏以存祀啊。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岂非天意啊!"

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溺卒于平章山下。

蔡东藩曾评价道: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赵翼曾评价道:"其后德祐国亡时能战之将,尤推张世杰。"在国难当头各自逃命的时代,张世杰坚持主战,绝不投降,这在南宋末期的武将中堪称表率。虽然他最后战败,但其抵抗到底的忠烈品质令人动容,不愧为一代忠贞大将,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