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为什么在8年之后?孙权在想什么?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可惜一代枭雄曹操被赤壁一把火烧去了野心,从此对东吴再无吞并之心,直到曹操儿子曹丕上位,曹丕上位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逼迫刘协禅位于他,后来魏蜀吴三方相继称帝,但是相比魏蜀,东吴孙权称帝迟了很久,是什么使得他不敢称帝呢?
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孙权228年称帝。有人可能会说孙权之所以会迟了八年才称帝,是因为实力不够。可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孙权占据富饶的江东作为根据地,又有父兄二代经营,不仅给他留下了大量的财力,且还给他留下了大批的人才供他驱使。无论是军力,或是财力,虽然比曹操稍弱,但绝对比仅有益州之地的刘备要强的太多太多了。可他为什么不敢称帝呢?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思想就深深的影响着大汉的百姓和士族与文人们。而儒家最讲究的就是规矩与礼仪。规矩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君权天授的思想深入每个人的心理,不管你理解与否,只要你敢不遵守,就觉得会有人站出来指责你,甚至更严重。所以,连孙权这样的实权人物,也不敢去挑战这种权威。
曹丕之所以敢称帝,那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逼迫汉献帝让位给他。可这种逼迫是被人所不知道的,至少,天下人看到的曹丕称帝,是因为汉献帝下了禅位诏书,主动禅位给他的。虽然,汉献帝的禅位诏书让曹丕的称帝变得合法化。但却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买曹丕的账的。刘备就不买他的账,刘备发文指责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谋取汉室社稷。既然汉室社稷被曹丕小人给谋夺走了,那么刘备作为汉室之后,肯定要恢复汉室,诛杀谋国的乱贼,故在曹丕称帝之后,刘备也打着反对曹丕谋夺汉室社稷,匡扶汉室的名义称帝了。
刘备在曹丕之后称帝,不仅不会被天下人骂,还会因为守护宗室江山社稷有功,而被天下人称赞。刘备称帝的机会是曹丕给的,如果曹丕不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他,刘备不敢称帝,因为刘备打着的是汉室后人,兴复汉室的旗帜,如果他在汉献帝为帝时,公然称帝,就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刘备应该感谢曹丕,给了他自立的机会。可事实相反,刘备不仅不能感谢曹丕,相反,还必须要讨伐他,只有这样,他称帝重建汉室的道理才说的通。
人人都说孙权是个守成之君,他无法像父、兄一样开疆拓土。实际上孙权是一个有大志的野心家,他无时无刻不想有所突破。继位之初,为了稳定江东,孙权稳扎稳打。从建安十二年开始,东吴由守转攻开疆拓土。先是经由西征黄祖获得了大量人口,两年后的209年又借赤壁之战胜利的余威,由周瑜领兵击败曹仁夺取了荆州南郡;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又攻克皖城;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战中又派吕蒙袭取了南郡、江陵。此消彼长之下,东吴达到鼎盛。他非但没有称帝,反而向曹丕称臣。这样的话,孙权不就是承认曹魏政权的合法性,而自己偏安东吴是乱臣贼子吗?
曹丕势大,他称帝理所当然;刘备汉室宗亲,打着祖宗旗号对抗曹魏,因而称帝也未尝不可;孙权就比较尴尬了,早先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自己如果这时候称帝,不正是祸水东引吗?称臣曹丕正是明智之举。
黄武三年(公元224年),吴、蜀交好,吴蜀联盟又一次达成。曹丕感到上了孙权的当,第二次东征孙权,但还是无功而返。曹丕望着长江滚滚江水叹息道:“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孙权趁机休养生息,他对民众施德缓刑,宽赋息调。 黄武六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作《出师表》名动天下,蜀汉开始北攻曹魏。这同时也给了孙权机会,一年后,孙权封儿子孙虑为建昌侯,驻守东安郡;陆逊石亭大败曹休,东吴局势维稳。此时东吴摆脱了内忧外患的局面,民力有了很大提升。孙权早有称帝野心,这时候他再也不用掩藏,孙权时常感叹天下未定,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
称帝时机已到,黄龙元年四月(公元229年),孙权在南郊称帝。继而,孙权正式开始了“联蜀抗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