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器装备多好,机枪,加特林,火炮样样不缺,为什么最终不堪一击?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晚清时期的清政府在各个方面都已经衰落到了极致,但是在武器装备上却并非如此,事实上清朝的武器机枪,加特林,火炮样样不缺,那么它为何最终却不堪一击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清朝的武器装备都怎么样。
一,手枪
清朝陆军连发毛瑟枪的威力十分惊人。平壤之战,9月15日日军进至大同江南岸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附近。日军有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共3,600人;奉军将领卫汝贵从大同江北岸了望,见日军所在不占地利,于是亲率盛军传字正营200人从桥上过江作战。只有单发枪的日军强行冲锋,结果困在缺乏隐蔽物的开阔地上,完全暴露在清军连发枪口下,日本的记载说:清军“频频发射的连发枪的子弹掠过树枝头,恰如疾风扫落叶一般”。让兵力占绝对优势的鬼子伤亡甚众,中队长林久实大尉被当即击毙,最后日军旅团长大岛见弹药用尽,士气低落,而且部队全天未吃饭喝水,不得不逃离战场,清军也没有追击,痛失全部击毙这股鬼子的机会。
这次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死140名,伤290名,旅团长大岛少将及联队长、大队长等也被击伤,大败而返。日本诗人衫浦梅谭叹曰:“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
日本1889年,研制成口径8毫米(又称7.9毫米),最大射程3100米,可装填8发子弹的村田22年式连发枪,甲午战争中,装备近卫师团和第4师团,但并没有参加甲午战争,其中一个可能是当时贫穷落后的日本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为他们生产足够的新式弹药。
甲午战争后,装备村田22年式连发枪的日本近卫师团入侵台湾,遭到了装备大刀长矛、土炮的当地普通民众的激烈抵抗,日本近卫师团长白川亲王被击毙,日军死伤人数竟然比整个甲午战争多了近一倍。可见清军之无能——也许这就是伪军思想的原因,反正谁当皇位跟我没关系,干嘛拼命。而台湾的民众是反抗殖民自然拼命,如果台湾的民众武器武器有清军的一半,那么日军也就不能占领台湾了。
二,加特林
加特林机枪是美国人加特林在美国1860年发明的一种手摇机枪,发射速度为350发每分,射程为2000米,在19世纪发明的手摇机枪中它最为有名。它有6-10根枪管,利用手摇作动力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清朝最早使用这种机枪是1874年,李鸿章从国外购买了加特林机枪,当时称为“格林炮”,1877年天津机器局就成批生产这种机枪的子弹,1878年生产的数量为137万发。我国也曾制造过加特林机枪,1884年金陵机器局开始制造这种武器。当时贫穷落后的日本根本没有资金来装备这种先进的武器。——而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武器强了很多,可见甲午战争赔款和很多情况下大部分清军武器被完好缴获对日本军队的强大可以说起了决定性作用。
甲午战争初期参战的清朝军队装备有大量加特林转管机枪,这种当时最先进的枪械在甲午战争中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平壤北战场是日军主攻方向,日军在此集结了总兵力的将近一半,两个支队共7,800人。守卫在平壤城玄武门外的清军,是左宝贵率领的奉军三个营,计1,500人;兵力不到日军的五分之一。日军素闻左宝贵挠勇,知宝贵不死,平壤不可得,于是专攻奉军。 日军进至堡垒附近低地时,清军的毛瑟十三连发枪突然齐射,飞弹如猛雨骤至。日军支队长正指挥间,忽有一弹飞来,击中前额。因射程太远,弹力已衰,幸免于丧命。日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奉军其余堡垒不断发起进攻。奉军虽顽强抵抗,但寡不敌众。上午8时,清军的城外堡垒全部丢失。守军终于不支。左宝贵向李鸿章亲信叶志超求援,叶坐拥重兵却拒绝支援。并主张逃跑,左宝贵不得不派亲兵监视叶志超。左宝贵当时在玄武门上督战,亲燃大炮,连发36颗。拚死一战,激战中,左宝贵两处中弹,犹裹伤指挥,后日军榴霰弹连至,炮中当胸而亡。督战勇将既死,玄武门失守。
经一日激战,日军虽然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但仍被阻于内城之外,无力继续进攻。而在平壤西、南两处日军的进攻更是连连受挫。此日之战,日兵死189人,伤516人,中国军队伤亡人数少于日军。在这次以1抵5的战斗中发挥重大作用的除了新式连发枪,据报还有加特林转管机枪。
这时日军所带的弹药、口粮都已用尽,在平壤城外冒雨忍饥露宿,处境极为艰难。日本历史学者说:“苦于粮食不足、如果连续激战两天以上,只有放弃围攻,实行退却。” 但作为清军统帅的叶志超,看到左宝贵战死,不顾反对,传令放弃辎重趁夜而退。当时,大雨倾盆,清兵蜂拥出城。混乱中不分敌我,误伤累累。在混乱中死伤人数达到2000多,500人被俘,远远超过了在战役中的损失。丢弃炮40门,新式步枪万余支、弹药、粮饷和其它物资无数,尽数为日军所得。叶志超带残兵狂奔500里退回国境。
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舰上也配有众多“格林炮”,“致远”舰曾使用“格林炮”,先后发射百余发,击中日舰甚多。旅顺黄金山炮台上同样装备有4门仿造的“格林炮”,守台的士兵曾使用这些机枪扫射日军约5个小时。
三,火炮
清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德国克虏伯钢炮。其中包括部分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作战中使用的既有野战炮,更有大量炮台中固定式重炮。清朝当时也能自产部分火炮,如1884年制成格鲁森式37毫米线膛后装架退炮,1891年9月,大沽船坞仿造德国一磅后膛快炮九十余门,1994年制成格鲁森式57毫米线膛后装架退钢炮。
鬼子陆军使用的火炮最初主要是旧式德国克虏伯炮,1881年大阪兵工厂仿造意大利等国2种青铜架退式火炮成功,其中70毫米野炮,最大射程5000米,70毫米山炮,最大射程3000米,不久又制成90毫米的臼炮,1887年后,陆续装备部队。这些旧式青铜炮性能当然不及清朝陆军钢炮。
在炮兵方面,当时清朝陆军具有百倍以上的优势。
例如大连有海岸炮台5座,陆上炮台1座;紧靠它的旅顺有海岸炮台13座,陆上炮台17座,守军共2万人,兵力相当于一个加强师,拥有大小炮120门以上,其中包括许多240毫米的克虏伯远程巨炮,炮弹则有246万发以上。一个加强师的兵力拥有如此多的重炮和炮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炮兵总火力超过甲午战争时鬼子陆军火力之和,其总火力也超过了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全军炮兵的总和,以及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炮兵的总和。然而李鸿章安插的亲信担任守将,他们纷纷丢弃炮台,不战而逃。余下官兵坚持在炮台,终因无人指挥,最后退出炮台。众多巨炮弹药几乎不战而落入日军之手。
日军24000余人冒严寒在荣成涉水登陆,普遍冻伤,冻掉手脚的亦不罕见,且粮弹不济,然而在延续数日的登陆期间,山东半岛驻军有2万多人,却没有半渡而击。在威海卫炮台,李鸿章安插的亲信守将同样纷纷丢弃炮台不战而逃。最后日军用清军留下的280毫米巨炮和炮弹,猛轰北洋水师,当即击沉数舰,最终消灭了北洋水师。有人说:“落后就要挨打”,然而当时贫穷落后的日本根本无力购买足以击沉北洋水师的贵重的巨炮。清军陆军装备先进巨炮,北洋水师反而挨打被歼,这真是历史的讽刺。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拥有先进的装备清朝,最后在战争中却如此的不堪一击呢?
其实武器从来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人和制度才是一切的关键。人就指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重臣。
1860年,蒙古王爷僧格林沁在天津平原上惨败,清军折损了将近两万人,而英法联军只损失了几十个人。
僧格林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将是清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发动全线冲锋的将领。
那一天,所有的持矛骑兵都还没有冲到对方阵前,全部被射落下马。圆明园被烧了,咸丰皇帝病死了。
战败的责任,被全推给了僧格林沁,他被掳去了一切封号,从此落寞。
作为蒙古王爷的僧格林沁下场如此,作为汉族大臣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该作何感想?
所以当八旗军和绿营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力,清朝皇室只有依靠汉族的湘军和淮军。只有在政治上,清朝王室依然享有道德上的正统。
但湘军和淮军却不能打败仗,败仗的下场只能是下一个僧格林沁。所以他们可以去打捻军,打太平天国。
但不会去正面和列强冲突,北洋水师一灭,淮军才是李鸿章手里最后的王牌,他必须保全。
所以帝国没有了自己的军队,而先进的陆军是不会去拼命的。于是有了丧权辱国的各大赔款割地条约,于是有了国家未分却“东南互保”
所以,表面上清王朝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实际上却已经是各为己私的情况,一旦有外来打击,它立刻就土崩瓦解。
甲午之败,是国家制度之败。而庚子之战,是人的失败。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