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 夷陵之战意义重大,63岁的刘备为什么会败给39岁的陆逊?原因有三

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其夷陵之战是蜀汉与东吴之间最大的一次规模战役,结果以刘备告败为终,那么63岁的刘备为什么会败给39岁的陆逊?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夷陵之战的发展进程,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备进攻。

时间是公元221年的初秋到初冬,大致是七月到十月。蜀汉的东征大军,兵分南北两路。南面一路是主力,由刘备亲自统率,以将军冯习为大督,将军张南为前部,吴班、陈式、辅匡、赵融、廖淳、傅彤为别督。北面一路是偏师,由镇北将军黄权统率,主要任务是防备魏军袭击。

此外,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地区用金帛爵赏招纳少数民族出兵协助破吴。

战争开始以后,蜀汉方面不断取得胜利。刘备的大督将军冯习和将领吴班等人,接连攻破东吴将军李异等人守卫的巫、秭归,前锋进到荆州西境的夷陵县,深入东吴境内五六百里,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表示愿意出兵响应,声势很是浩大。

第二阶段:吴蜀相持。

时间大致是公元221年年末到222年的夏天,共七八个月。

这时,刘备的统帅部已经到达夷陵战场的前线。起先驻扎在秭归,后来又率领诸将“缘山截岭”进军到夷陵,在夷陵南部的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安黄权所统率的北路诸军也从长江北岸进军到夷陵道,同东吴的军队相恭其他蜀汉军队也先后出巫峡,各自据险屯兵,树栅立营,从巫峡到夷陵连营七百里。

与此同时,陆逊所率领的大队人马也陆续到达夷陵战场。陆逊的部将宋谦到达前线以后,攻打了蜀汉的五个屯兵处所,都得到了胜利,蜀汉军队的攻势受到遏制。

于是,刘备使用军事计谋。他一面把大批人马埋伏在山谷中,一面派吴班率领几千人在平地立营,企图诱惑陆逊出战,以便聚而歼之。东吴将领看到吴班的人马不多,纷纷要求出战,陆逊看出了刘备的计谋,拒绝了盲目出战的建议。刘备左等右等,也看不到陆逊有任何战斗的表示,只好撤出了埋伏在山谷中的人马。

经过同刘备初步接触,陆逊了解到蜀汉军队的一些特点。认识到刘备是一个“猾虏”,而且锐气方足。因此,不宜匆匆忙忙地去同他们进行决定性的战斗,而应当采取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策略。也就是有意识地把他们在远离本土的战场上拖上一段时间,拖到他们“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的地步,再狠狠地打。同时,陆逊还看到,刘备不用水军配合陆军顺江而下,反而在沿江的山地到处安营扎寨,前后连营数百里,把兵力分散在不易集中的漫长战线上,实在很愚蠢。这样的敌人是不难对付的,只要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捕捉到有利的战机,就一定可以战而胜之。

在作了这些分析以后,他充满信心地上书孙权说,他纵观刘备前后带兵作战,总是胜少败多,如今刘备舍弃舟船专以步兵作战,正是攻击刘备的时候,希望至尊高枕无忧,不必挂念。

第三阶段:陆逊反攻。

时间是公元222年的夏末到初秋,大致是闰六月至八月。

这时,吴蜀在夷陵战场相持已经七八个月了。陆逊所计划的疲劳敌人的目的已经达到,等待已久的有利的决战时机即将来临。在侦察性的试攻之后,他命令各部军士手持茅草,先用火攻的办法焚烧刘备的军营,然后一齐向敌人发动猛烈攻势。蜀汉军队由于长期疲乏和缺乏思想准备,在军营被烧和东吴军队大规模的进攻下,纷纷四散逃命,大督将军冯习、前部将军张南被斩,四十余营土崩瓦解。

刘备仓促间登上马鞍山自保,陆逊亲自督促各部四面围攻,守山的军士战死者上万。后来,刘备利用夜色的掩护,烧了盔甲断后,才逃离猇亭,到了秭归以后,收集各部散兵,从陆路返回鱼复,进入白帝城(都在今重庆奉节)。

总计这次战役,蜀军死伤惨重,“尸骨漂流,塞江而下”。舟船器械,军用物资,也都损失殆尽。向东吴军队投降的还有数万人。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到惨败以后,感到愧恨。他忿恚地说了两句很能代表他思想情绪的话。

一句是针对陆逊的,原话是:“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一句是针对当时在战场上追他追得最厉害,几乎把他俘虏了的吴国小将孙桓的,原话是:“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追孤乃至此也!”

是的,刘备当年去东吴迎亲娶孙夫人时,陆逊、孙桓都是青少年,当时陆逊二十六岁,孙桓才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他一个六十三岁的老头,现在竟给当年的娃娃们打败了,这是多么丢人呀!这种愧恨情绪不断地折磨着他,不久以后,他就病死在白帝城。

刘备为何会失败呢?原因有三。

一、关羽张飞黄忠庞统法正等人伐吴前均已亡故,马超魏延防守汉中,诸葛亮留守成都,赵云由于反对伐吴被刘备命令督运粮草,黄权驻防江北防备曹魏,这样一来刘备集团一流的谋臣武将死的死剩余的都不在伐吴第一线,留在身边的只是一些不怎么样的文武部将。

二、所谓的连营700里是泛指刘备兵力虽然据险而守,但是兵力分散,且补给线拉的太长。本人对次战理解如下,刘备缺乏水军,利用益州步兵善于山地作战的优点,而吴国重兵布防多在北线,长途奇袭奇袭东吴。由于是山路加奇袭,为防北边吴军截断粮道因此多在险要地段设营防守。一旦进军至吴国腹地,反吴势力会揭竿而起,形成策应,而魏军也会乘机南下牵制吴军。殊不知,魏军根本没动,过大的纵深导致兵力分散,而前锋受挫,中途各营又被回防吴军逐点拔掉成了撤退绊脚石,精锐在回撤途中损失殆尽自己能逃回白帝城已是万幸。

三、三分天下,刘备只求速战速决,哪里还敢拖下去,再拖下去打游击,不要说曹魏趁势包夹或者直接攻打蜀国本土,蜀国的国力也会被耗空。刘备求胜之心太过急切,被陆逊少年老成摸准了刘备的心思稳扎稳打,刘备被拖得精疲力竭。

夷陵之战对蜀汉的影响

夷陵之战之前,蜀汉政权的实力仅次于曹魏政权,而随着夷陵之战的结束,蜀汉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蜀汉也由此沦为三国中国力最弱的一方,甚至在整个刘禅时代,蜀汉得以存活,是在和东吴合力抗曹的基础上而实现的。

甚至直到曹魏进入曹睿时代,蜀汉朝廷才得以从夷陵之战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走出来,并开始了第一次对曹魏的北伐战争,但即便这样,蜀汉的国力,直到灭亡为止,也没能恢复到夷陵之战之前的巅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