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腊八节习俗:腊八粥讲究原料越多越全越好

据史籍记载,腊八是儒、佛两家的节日。据《礼记》记载,天子有八位大腊神,从伊耆氏开始实行腊祭。腊的本意是索求,一年十二个月,岁终聚合各种物品来祭祀腊神。腊祭的主要对象是祭祀最先种植谷物的啬神和主管谷物的司啬,以此报答他们对谷物丰收的庇护。汉代时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并正式定为节日,称为“腊八节”

腊八节喝腊八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最早来源于佛教。佛经记载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他从小养尊处优,成年后走出宫门目睹了人间的生老病死,极想找到解脱人间痛苦的至道。于是他毅然离家,艰苦修行,但仍感到没有达到完美境界。腊月初八这天,他独自到尼连禅河畔苦修,又累又饿,倒在菩提树下。这时牧女茜迦罗越路过,情急之下,用各种米、豆、野果及八头牛的奶水混合熬成粥,喂给奄奄一息的悉达多。吃粥后,悉达多的体力得到恢复,在菩提树下继续静坐沉思,很快眼前出现光环,大地震动,天乐奏鸣,众神云集,齐声赞颂悉达多得道成佛,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意为“大彻大悟”的人。腊月初八这一天从此就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

佛教东渐后,每逢是日,中土大小寺庙佛门弟子举行庄严的诵经法会,以各种干果杂粮熬成粥供佛和施舍给善男信女,称“佛粥”或“腊八粥”。这一习俗流传到民间,百姓纷纷用谷物干果熬粥,又称“八宝粥”,用来敬佛和祭祀先祖,祈求佛祖保佑吉祥平安和来年五谷丰登。

到了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粥远近驰名。《燕京岁时记》载:“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从初一至初五,清宫廷内务府特派司员将奶油、小米、江米、葡萄干等粥料,用车运至雍和宫。初六正式熬粥,初八凌晨完成,宫里派人来寺监督。专门熬腊八粥的大铜锅直径2米、深1.5米,由8吨铜铸成,可盛米二三十石。雍和宫仅熬粥一项,耗费国库大量银米。熬好的粥首锅供于佛前,二锅献入宫廷,三锅送王公贵戚,四锅给文武百官,五锅才是本寺僧众,六锅与前五锅余下的施舍信众和百姓。时至今日,雍和宫依旧有舍粥习俗,而那口大铜锅,已经不再承担熬粥的重任,静静地放在天王殿庭院里鼓楼脚下,供游人观赏。

传统的腊八粥讲究原料越多越全越好,一般是选用糯米为主料,赤豆、绿豆、芸豆、红枣、花生、栗子等为辅料。如果今年比去年多了几样儿,说明日子越过越好。腊八当日,民间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不仅自家吃,还馈赠邻友。

腊八这一天,除了熬粥外,人们还开始泡制腊八蒜,这也是腊八节的一个重要民俗。《春明采风志》载:“腊八蒜亦名腊八醋。腊日多以小坛甑贮醋,剥蒜浸其中,封固,正月初间取食之,蒜皆绿,味稍酸,颇佳,醋则味辣矣。”经醋泡制后的大蒜通体绿莹莹,醋香交融蒜香,醋味也分外醇美甜辣,这是除夕晚上吃团圆饺子时的佐餐必备佳品。

腊八的到来意味着春节的序幕已然拉开,腊八一过,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拆被褥、洗窗帘、蒸馍馍、炸丸子、祭灶王、扫房子、买年画、购爆竹、贴对联、挂灯笼……家家户户充溢着祥和、快乐,要过年了,谁能不打心眼儿里高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