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民俗表演打铁花重现景泰

 夜幕下,几名壮汉手持木板,将刚刚出炉的炽热铁液迅速地击向天空,顿时,铁花四溅,一幅幅富有吉祥意味的“天女散花”、“鸿运当头”等绚烂夺目的画面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白银市景泰县具有四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民俗表演——“打铁花”。然而,这项昔日在民间颇为盛行的民俗表演艺术却因为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逐渐

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只有在春节期间,景泰县的部分乡镇才会偶尔邀请为数不多的“打铁花”艺人进行演出,大部分群众已是难得一见。

民俗技艺重现景泰

景泰“打铁花”系景泰地方民俗,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烟花爆竹进入节庆市场,加之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景泰“打铁花”这个传统习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日渐沉寂。尤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打铁花”一度从老百姓的身边消失。

景泰县文化馆馆长沈渭显说,由于景泰县的“打铁花”属于民间活动,通常只有在春节等重大喜庆节日期间才会表演。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烟花爆竹多少产生了一些审美上的视觉疲劳,因此,“打铁花”这一传统的、较为原生态的节庆表演艺术又被人们从记忆深处唤起。

主动进行挖掘保护

绚烂的铁花,璀璨的星空,原始的风箱,沧桑的面容……夜空下,“打铁花”艺人们精彩的表演以及铁花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刺激与感受,在引发观众们惊呼、尖叫、欣喜的同时,也引起了文化部门对这一粗犷、独特的民俗表演艺术前景的担忧。

沈渭显说,由于“打铁花”老一代艺人的谢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加之靠“打铁花”难以维持生计,因此,景泰的“打铁花”已经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链濒临断裂的境地。根据景泰县文化部门前期的普查走访,至2008年,景泰县“打铁花”的老艺人只剩下第十七代传人张正胜和智有才两位传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年76岁的智有才不幸辞世。如今,张正胜老人也已经74岁高龄了。

为了及时挖掘和保护这一民俗文化遗产,从2000年以来,景泰县就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和抢救措施,但濒危状况依然十分突出。2007年3月,景泰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芦阳访问张正胜老人,协议将其“打铁花”设备予以保存并逐件进行造册登记。随后的几年,又对其“打铁花”的表演过程进行了摄像拍照,并对其他相关的信息进行了搜集整理。如今,“打铁花”已成功纳入到白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烟花稀缺铁花受宠

根据景泰县文化部门搜集整理的有关信息显示,景泰“打铁花”源于明代中晚期,盛行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景泰传统的民间风俗之一。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景泰地境为蒙古鞑靼部落占据。万历二十七年,明庭驱逐鞑靼,于贺兰山以西构筑了黄河索桥至大靖泗水堡之新边。张正胜的先祖张铁蛋以兵户戍边,由山西移驻景泰之芦塘堡,为随军铁匠专事制造兵器和修补农具。当时景泰境内经济、文化落后,每逢佳节无烟花爆竹渲染节日气氛。自张铁蛋举家定居于芦塘堡(今芦阳镇政府所在地)后,他充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技艺,摸索出了“打铁花”的基本工序,并以“打铁花”代替烟花爆竹来给正月十五元宵节增添节日的喜庆。没想到这一举措深受当地欢迎。此后,附近的富家大户每逢过年过节,便纷纷请张铁蛋至其家“打铁花”。渐渐地,张铁蛋的“打铁花”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市场,张铁蛋也因此声名远播。在他的影响下,其后人子承父业从事打铁及“打铁花”以养家糊口。同时,一些愿意从事“打铁花”的人也纷纷学习和效仿,使得“打铁花”在景泰的当地文化中占得了一席之地。至第四代传承人张有仁时期,张有仁对“打铁花”的技艺进行了改进,使得“打铁花”正式走向成熟。此后,任随世事变迁,时世沉浮,但艺人们却把“打铁花”这一技艺代代相传了下来,并在景泰五佛、芦阳、红水、寺滩、喜泉、正路、中泉等地区盛传。

烟花寓意来年丰收

6月11日傍晚,记者闻讯赶到景泰,只见夜幕下的景泰人民文化广场已是人山人海。演出台上,一场时尚精彩的文艺节目正在上演。为了让铁花的效果更加突出,主办单位特意将“打铁花”的时间定在了晚上9时。而此时,“打铁花”的继承人——芦阳镇东关村张正胜父子一班人正在台后做着表演前的准备工作。“呼呼”的木质风箱下,直径约20公分的两个小火炉火苗已经“扑扑”作响。炉子旁边,一位头戴草帽、满脸皱纹的老人正拿着一把火钳,不时地在看火候。虽然正式表演尚未开始,但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民俗表演,却已经吸引了众多的群众围观,有的甚至拿起了自己手中的相机、手机,一边好奇地发问,一边拍起照来。

老人正是张正胜,今年已经74岁高龄,也是芦阳张氏“打铁花”表演艺术的第十七代传承人。他对火候的掌握较好,能够控制铁花的方向、高度和辐射范围。而其三个儿子都有幸继承了这一技艺,成了老人的帮手。老人告诉记者,“打铁花”以炼铁炉、风箱为工具,以生铁、焦炭、木屑为原料,取材简易,操做简便,其原理就是利用木板击打炽热的铁液和木屑混合物,最后在空中后形成四处辐射的火花。一般所形成的“焰花”主要有“天女散花”、“鸿运当头”、“满天星”、“荧花遍地”等。由于其颜色吉祥,寓意美好,因此,以前农村都喜欢通过“打铁花”来祈盼来年能够富贵吉祥,以及庄稼能够丰收。

黑色夜空铁花竞艳

由于出炉铁液的温度都在1500度左右,为了防止表演过程中被落下的铁花烧伤,因此,事前几名艺人已经用草帽、旧衣服将全身武装起来。为了保证观看群众的安全,主办单位除了一再要求群众尽量远观外,还特地请当地公安部门派员前来现场维持秩序。

当晚9时许,景泰县文化馆馆长沈渭显宣布“‘打铁花’表演正式开始”。只见张正胜老人熟练地用火钳将炉口的封板掀开,顿时,炉内立即迸射出巨大的红光和热量,将炉旁包括老人在内的几名操作艺人的脸庞映得通红。熊熊的火焰中,杯口大小的陶罐已经和炉膛融为一色。陶罐内,依稀可辨通红的铁块溶液。只见老人用火钳夹住一柄拇指大小的陶勺,徐徐将溶液舀出,依次倒在了旁边几名壮汉手持的木板上。说时迟,那时快,壮汉立即向前快跑几步,并将木板上千余度高温的铁液和木板上的木屑碎渣一起抛离木板,随后用木板向空中击打,铁液顿时化作千万点星雨,上如天女散花,下如金花遍地,流光溢彩,惊艳异常,不时引起群众一片惊呼……

一位从周边乡镇赶来的年轻人连呼“太精彩”了。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来就没听过也没见过“打铁花”,知道广场上有“打铁花”的表演后,他就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他的几个朋友,并相约一起带着媳妇和孩子赶来观看,生怕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表演结束后,许多观众又围住老人,观看他们慢慢熄火、收拾道具,直到离去。

积极争取多元保护

张正胜老人说,表演中溶化铁块所用的陶罐和盛舀铁液的陶勺都是他用本地的耐火陶土烧制而成的。而“打铁花”所用的木板上,还有一个由木屑碎渣制成的小坑。这个小坑也是用特制的模具将木屑碎渣倒扣在木板上形成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铁液在木板上随意流淌,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木板被烧着。此外,铁液和木屑碎渣被同时击打到天空的过程中,燃烧所形成的烟花效果更好看,更耀眼。

据了解,目前在景泰会“打铁花”的只剩下芦阳镇张正胜一家,但这几年来,当地人们能有机会欣赏到为数不多的几次表演,也是该县文化部门为抢救、搜集和整理这方面资料请老人临时表演的。在当前社会,“打铁花”只能是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和遗忘在精神角落里的文化遗存。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保护措施,那么,这种遗存将越来越少。对此,沈渭显说,景泰“打铁花”是景泰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和实用价值。目前,景泰“打铁花”已被纳入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遗”申报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