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怒族

婚姻家庭

旧时,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头人及富裕户也有多妻的现象。历史上的怒族盛行亚血缘族内婚,与此同时,怒族社会中还保留着“讨男子”习俗。

“讨男子”形同汉族的入赘,但又有本质的不同。怒族的讨男子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即可,其他条件是可不考虑的,而且男子的地位不因出嫁而改变。这事实上是母权制残余的表现。不论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事实婚都要举行婚礼。如因特殊原因未能举行婚礼,待条件成熟后,哪怕是儿孙满堂的祖父祖母也要补办婚礼。补婚一般在娘家举行,程序与初婚相同。“新郎新娘”亦享受初婚者的待遇。即是说,未举行婚礼前的生活均不属于正式的婚姻生活。只有举行过婚礼的婚姻才为社会承认。

怒族的家庭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父亲是家长,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男子婚后便要在父母的主房附近另建新居过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生活。新婚夫妇虽与父母分居,但在生产生活上仍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耕及协作的义务,以此维系与父母和家族的血缘纽带。按习惯,一般留幼子守家,与父母同住并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同时,他们优先享有土地、牲畜、房屋等遗产的继承权利。其他排行的儿子分家时只能得到极少的财产。老人如无儿子,其遗产由其父系家族中最亲近者继承。自然,老人也要由继承财产者赡养。

服饰文化

阿怒及怒苏男子蓄发,有的披发齐耳,有的披发成辫,头人及富裕者常戴珊瑚于右耳为饰;穿敞襟宽胸、袖长至膝的麻布长衫,前襟有两个口袋,布料用麻线或棉纱织成的黑白或黑蓝相间的条纹布。下身穿麻布“普通裤”,裤脚较短仅及膝下,跣足。成年男女均在小腿上穿一具有保护功能的脚笼。凡成年男子,左肩都要挂弩弓及兽皮制的箭包或一把心爱的达比亚,右腰佩把砍刀,砍刀装于竹箩内(或置于鞘中)。女孩至11岁后改穿麻布裙,上身穿右衽白色麻布上衣,有的在白色外衣外加一深红色或深蓝色的夹袄,下身多穿一深色及踝的大摆裙。这种摆裙的摆特宽,妇女们可用手将裙摆提至肩平,另一端都还不会露膝。已婚妇女要在衣裙上加绣许多颜色对比强烈的花边;再挂一自织的怒包,或篾编针线盆。头部及胸部戴用许多珊瑚、玛瑙、贝壳、料珠、银币串成的漂亮的头饰及胸饰。一般而言,胸饰中的那个极大的贝壳多系男友所赠。旧时的妇女还在耳上戴有垂肩的大铜环。一般来说,从妇女们的头箍及所挂料珠的数量及贝壳的大小便能大致判断出其“贫富”程度。随着怒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加深,现在的青年女性多以普通耳坠为饰,一些城镇的少女也成了现代时装大潮的赶潮人。

柔若人虽受白族及汉族的影响较大,其服饰也有自己的特点。成年男子打包头,上身穿对襟衣服,下身穿普通裤,脚穿草鞋或跣足。妇女打包头,头饰较少,上身着前摆到脐、后摆过膝的粗蓝土布上衣,下身穿普通裤,穿草鞋或长年跣足。一般较富裕的人家,男子打大包头或戴缎小帽,着长衫马褂,脚着毛布底鞋。妇女打大包头,戴耳环、耳坠、手镯,上衣领口、袖口多用花锻镶边,脚穿绣花鞋。

阿龙人因受藏族及纳西族的影响较深,其服饰也打上了藏族、纳西族文化的烙印。阿龙妇女带头巾为饰,系头巾的带子要留长一点,用若干种彩色毛线编成发圈套于头上。阿龙人的头巾与白族的相比,白族的要短一些,用平系的方法,藏族的与阿龙人的头巾比,则较长,系带的方法要倾系。他们用精致的竹管穿双耳为饰。上身穿一贴身麻布长衫,冬季或雨天遇上天气冷时加穿一深色坎肩。胸前挂红绿料珠为饰。下身穿一长裤,不穿裙,再在裤上围一床怒毯。青年妇女还喜欢在前面围一条彩色氆氇裙。但怒族的氆氇与藏族的相比,也有不同之处。怒族的花格为直条形的,藏族的则为横条形。部分老年妇女则喜欢在前面围一条纳西族式的黑色多折围裙。男人的服饰与其他地方的怒族相似。由于阿龙受藏族的影响很深,有些阿龙人在节庆日子或出远门时干脆就穿藏式服饰。

居住文化

从总体上看,怒族民居有以下几大特点:

怒族的民居均为下部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生产力的制约,他们只好用长短不一的木桩或石头将居住面架成水平面,这比起平整地基来既省时又省力。二是将居住层托离地面可以降低地气对人的危害,防止毒蛇猛兽的袭击。同时在房屋底层关畜禽,虽不卫生,但它客观上起到了防湿的效果,又能保护家畜之安全。

怒族民居的居住层多为楼板。这是因为怒江竹木很多,居住层用楼板可以防湿。另外据碧江的怒胞说:“人跟动物不一样,应住在铺有地板的家里。”

怒族的民居均无窗或只有几个小孔。主要是怒族曾有过穴居史,怒族民居不建窗或不重视窗户建设也是对这一客观史实的折射。

每家都有个火塘。怒族认为火塘里的三角是他们最大的“鬼”,能驱凶招吉。故火塘要由有经验的男性长者设计、安置。三角一旦摆好就不能再动。客观上,火塘是怒民祖祖辈辈生活取暖、夜晚照明的地方,是议事及传播民族文化的庙堂,又是娱乐的场地。他们的大半生都要在此渡过。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怒族的房屋很矮,不锁,亦无围墙。这表明怒族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防风雨,避野兽。同时反映出怒族的私有观念不强,各家各户不分彼此,没太多隐私,有同村便是一家人的思想。门不用锁说明怒族还保留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德。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半山腰。这是因为这一地段的气温适宜,不冷也不热。另外,还出于防御方面的考虑。

怒族民居的门多向东方、上方或雄伟的山峰。这是因为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均有吉祥之意的缘故。

怒族的村落最大者在150户左右,小的只有几户,单家独户者也不少。这与怒江地区土地贫瘠、可耕地少、粮食产量不高有关。如村落太大,土地就将超负荷运转。反之,如村落太小又不利于刀耕火种的集体劳作及防御。

由于怒族支系的不同、居住地域的不同,在建筑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居住在碧江一带的怒族因其居住环境的气温高、空气湿度大而采用防潮通风性能好的干栏式竹篾房,其结构以木为柱,竹席为墙为楼板,顶盖木板或茅草。贡山一带的怒族因气温较低、湿度极大,又有茂密的森林,故又采用保暖性能好,防潮的干栏式木楞房。早期怒族的建筑工具只有砍刀,故木楞房墙体一般用圆木相叠而成。墙体的4个角交叉处用刀砍出槽或用凿子凿成榫,将其穿牢固,造成屋架。柱顶用杈形榫架楼阁栅,再用藤篾绑牢。屋顶的盖法是在端山架上架脊柱子,上架脊桁。再由两侧墙顶架斜梁交于脊桁上,起屋架功能,承载整个屋顶的重量,组成屋顶的三角形空间,上架桁橼,用茅草、木板或贡山特有的薄石板盖顶。如用木板或茅草盖顶,需在其上压些石头,以防屋盖下滑或被风吹飞。木楞房的结构多为两开间结构,一室为堂屋,一室为耳屋。三开间的较少。其造法是先建两间独立的方形房间,中部留出一段距离。然后再用木板将两间房的楼板(居住层)及房顶连接起来,使左右两间房的门相对。然后再将中间这间房用木隔成房间,房子的前部留出一个凹廊(其功能相当于阳台)即可。这种房的特点是外观粗糙且费料。后来,锯子等类的工具传入贡山以后,怒族开始用刨光的木板来代替圆木为墙。这种经改进后的民居,外形美观,省料,更保暖。

随着怒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部分怒族已相对地富了起来,加之随着公路的修通,建筑技术的传入,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盖石棉瓦的民居已在怒族社会中出现。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宣传教育,怒族已渐渐地认识到人畜同居一屋的危害,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另建畜厩。政府还为他们建起了部分公厕。怒族的民居现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悄悄地变化着。

人生礼仪

礼仪

怒族是一个热情、善良、重情重义、好客的民族。在其社会中还保留着完整的传统美德,民风极为古朴。

老人是怒族文化的传承者、经验的象征、社会的财富及主心骨。因此,在与老人或比自己年长者交往时显得很谦恭。如与老人同行,年轻人要让老人走在最前头并主动为老人减轻负担。如与老人、小孩同去打水则要让其先打;上山砍柴则要将易砍的好柴让给他们。

到怒家做客,只需带点酒烟之类的礼品即可。到了怒族家,女主人让您落座,递烟敬酒,还将最好的包谷拿来给您爆包谷花吃。男主人会用心爱的达比亚为您弹上几曲迎宾小调。如需小住,主人家还会盛情地为您备“迎客宴”,把他们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拿来敬客。情至欢处,主人会轮流与客人互饮尽“同心酒”。意思是说,大家喝了同心酒后就是朋友了。当酒至酣时,他们便唱歌跳舞,娱客也自娱。如客人能参与,则歌可通宵,舞可达旦。

命名规则

阿龙的命名较为简单,按男女分别排行。男女均从老大排到老八。如生了第九个孩子则按父母喜欢的东西来为孩子命名,如弩弓等。

柔若人命名法是按孩子的生辰时令、居住环境、排行、相貌、体质特征等来取的。同时,还将含比喻、仿生的词用于孩子的名字。如孩子多病或不乖就要认干爹。其子女排行是男孩就在其排行后加“事”,女孩加“妞”来区别。阿怒怒苏多实行父子连名制。他们的一生一般有三次命名。他们认为孩子一出生后便要立即取名。第一个名要取得丑恶怪,否则鬼会将孩子的魂勾走。当孩子们长到十三四岁可交朋友后,同辈人或情人会为自己取“青年名”。此名仅限于同辈及情人间使用,否则,将被视为不懂事。结婚后,初婚男子由其父按父子连名的方式为其取命。方法是在后代的名字前冠父名的最末一个字或最末两字。目前,匹河怒苏的蜂氏族的父子连名制已排列到66代。

1949年后怒族逐渐改用汉名。名字多由老师或有文化的父母起。但其命名的随意性很大,也有同胞姊妹间使用三四个甚至五六个姓氏的。

丧葬习俗

从葬法上看,怒族曾有过石棺葬、篾棺葬、木棺葬、火化骨灰罐葬、火化露天葬、屈身坐式葬、直身仰卧葬、圆丘坟葬、条形坟葬、无坟平葬及岩棚葬等葬式。

怒苏人死后,一般要吹竹号报丧。无论是谁只要听到竹号声就要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酒肉吊丧。尸体停好后,每天需祭三次亡灵。每次的祭品都要新的而且不能重复。每次的祭品均要收装于竹筒或篾箩内,到葬时作殉葬品。

果科、普乐的吊丧方法是男男女女在堂屋内手拉手地围成一圈,边跳舞、边唱挽歌。出殡时,手持长刀及竹片的几个男子边吼“嘹……”,边飞快绕死者家转三周。其中一人举刀为亡灵开路,有两人用竹片扫死者家的墙,意在让亡灵不要逗留。在他们后面的是抬着灵柩的8名男子;灵柩后跟着两名并排吹竹箫的男人,其后才是死者的亲属、左邻右舍等送殡的队伍。出殡后,主人要将房屋彻底打扫一遍,以此清除灾难,以求平安大吉。

阿怒人死后要立即报丧。一般,小孩及中青年人死后需杀猪、羊为牺牲;老人、头人、巫师或独生子死后还需要杀牛为牺牲。给小孩及青年妇女送葬不吹竹号。给中青年男子送葬时要由几个人在前面吹竹号引路,直至墓地为止。

阿龙人18岁以上的死者才举行丧葬仪式,人死后当天就要入殓。死者生前所用之物都要收齐作陪葬品。阿龙人有迁坟习俗。等次年秋收后,粮归仓、猪肥羊壮之时,死者家属要把死者生前所种之粮拿来酿成酒;将其养的猪、羊、鸡等杀了,做成12碗熟食供于坟前,以示怀念与追悼。仪式完毕后,请亲友及邻里参与迁坟仪式。

怒族的丧葬文化极为丰富,而且支系间乃至同一支系间的葬俗均有较大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一些迷信内容也在逐步减少。

崇尚禁忌

怒族的禁忌很多,这些禁忌,有的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有的则有很浓的迷信色彩,简单举例如下:

妇女怀孕后不能爬山、不能过江河、不能进仙人洞;不能看形态丑陋的东西;不能到老人的位置前去;不能去神秘的地方;妇女生孩子,男人不能在场;产后一个月不能用凉水洗脸;妇女不能跨越弓箭、长刀及背板,不能参与杀猪、杀鸡,不能参与家族的重大祭祀活动。

未婚男子不能与青年妇女在较远的地方行走,或久坐一处。

不能砍伐神树,也不能在神树及祭神的岩石下大小便。小孩不能浪费粮食,不能躺着吃喝。不能随便出兰易宓姆氐亍2荒艿挪取⒖缭饺牵膊荒苋我獍崤恰?/p>

在生产方面,怒族亦有不少禁忌。如:不祭山神,不能开荒;不祭地神,不能下种;不祭猎神,不能狩猎;不祭水神,不能捕捞;不祭谷神,不能收割;不祭树神,不能砍伐;狩猎途中如遇路人,不能继续狩猎,需改日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