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怒族的石文化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明。如我们至今还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饮食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包括鞋文化)、建筑文化、竹文化、木文化等等。其中,石文化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的一种文化。

石头是大自然的杰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那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人类随时相伴的优势。为人类创造了接触石头的各种方便。同样,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石头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赏石文化有机的融化在一起,创造并丰富了石文化,使人类的各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各种文化的融合,也更加丰富了石文化。

有人说,怒族的文明是用石头垒起的文明。我想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怒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如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匹河乡、兰坪县兔峨乡等怒族世代居住地,几乎都是用石头组成的世界。石头,这个看起来冰冷的东西,却在怒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怒族作为山地王国的子民,世代与石头共处。形成了就地取材、利用石头,与刷围环境协调、和谐共处的传统习惯。石头最大的特点是:好找,随处可见。在房屋建筑中石头的用处是最广泛的,如起房子时起石脚、垒墙脚、用石头砌挡墙;为防柱子腐烂,用石块垫高柱子;用石板(片石)盖房顶;如用杉木板盖房顶,怕房头板被风吹散,加压石块以稳住房头板。这样,便形成了怒族的建筑文化与石文化的有机结合。

石头在怒族的饮食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怒族家庭家家户户架在火塘上的“石三脚”:磨面用的石磨,又分手磨、水磨;用来舂谷子、舂玉米煸、舂核桃面用的石锥;打核桃的“打核桃石”,垫在打核桃石下的“得杜”,用手拷打核桃用的“龙打”;在饮食文化中也有许多与石头有关的食品:如石板烤饼(耙耙);石烤饼中还有一种:把鹅卵石在火灰中烧滚烫后,把和好的面均匀地摊在石头上。把烫石包在其间,放在烫灰里,里有滚烫的石头,包有滚热的火灰,用不了多久,耙耙就已烤熟。还有石面板、石茶几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物品或用具,如石斧、石刀、石锤、石碓、打火用石火镰、过去划地界的界石、山上标明方位用的“石标”;玩游戏时的“龙巴洛”。

赏石文化,是石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观赏文化。那形态各异、玲珑剔透、纹理奇特、色彩秀丽的石头,或陈设于案头茶几,或布置于庭院,或点缀于园林、城市,真是“花不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如今,赏石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奇石收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华夏大地上爱石、藏石、迷石、赏石者越来越多,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投身自然,寻觅奇石,于是雨花石、大理石、墨石、水晶石、钟乳石、水鱼石、九龙壁石、燕子石、鱼化石等五彩缤纷的石头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了我国各民族的石文化,使观赏石在美化城市环境、点缀园林景色、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怒族的石文化也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的,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贡山县各族干部职工每逢双休日,到查都寻找各种钟乳石,带回家里作为观赏石,拓展了怒族的赏石文化。随着藏传佛教传人怒族地区后。在交通路口或在山口之类的地方,人们堆上石头,把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或“玛尼经”刻在石头上。或刻有“经文”的石块堆在石头堆上。众人拾柴火焰高,日积月累,就成了一堆“玛尼石堆”。据说,堆“玛尼堆”,源于石头崇拜。藏传佛教传人后,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融合在一起,就成了这些“玛尼堆”。在丙中洛,还见过用石头刻印藏传佛教“六字真经”的“石模”,见到散落在田野间写有藏族文字的石片,充分说明这是当年从“玛尼堆”里的石片。

在石岩上作“画”,也许是人类的共同“爱好”吧?在怒族(江)地区有腊斯底岩画、吴符岩画,多年前,我在贡山县茨开桥附近寻访到曾风靡一时的“神画岩”时,曾产生了无数的想象。

人类关心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了解自然界的发展,才能真正看清自己今天所处的环境和未来要达到的目标。石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瑰宝,我们应该珍惜这份瑰宝,充分地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天然珍品,保护好这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