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鄂温克族诞生礼

鹿鄂温克人在妇女临产时,要搭临时“仙人柱”作为产房。产房的标志是搭“仙人柱”的立杆要长出屋顶比较突出,人们一看就知道。

有的索伦鄂温克人家在婴儿出生后,在房屋门口或院门口挂一小块红布,意为禁止闲散人员进入。人们一看就知道这家添了人口。

1、摇篮。新生婴儿放入摇篮的时间各家都不相同。一般在出生七天,肚脐自然脱落后放入摇篮里,将脱落的肚脐收好不能随意丢弃,包在红布里,放在摇蓝枕头下的部位。婴儿每天在摇篮里的时间各家也不同,婴幼儿最早的在11个月时就学会了走路。有的家庭的婴幼儿在会走路后就不再放摇篮里,有的家庭在睡觉时还是在摇篮里,直到两岁或两岁半。

鄂温克人的摇篮叫“额莫贺”、“奥姆克”。有一种是用稠李子树(英格德毛)或红柳树(西日特毛)制成,呈长圆形,长约90多厘米,宽约35厘米,边高约8厘米。摇篮的底部由两块薄板接成,从中部开始徐徐向上,接角处与平面呈45度角,婴儿头枕部不用木板,在其部位的边上凿出针眼,缝上用红、绿、黑颜色的线绣出蝴蝶等花纹或图案的布。摇篮的背面(哈皮兰)挂着串起来的鸡或野鸡腿骨、鹰爪、雄野猪獠牙等。摇篮的头部两端各缀上三条五颜六色的串珠。定居的鄂温克人在屋内房梁上备一根长长的用狍脖皮制成的皮绳(奥勒根),不用时高高的吊上去,这根皮绳的两端有特制的铁环或铜环(刚古),专门用来钩住摇篮头尾两端的环形皮绳,使其稳稳当当地挂起来悠荡。这种铁环或铜环制得非常精致,还刻有花纹,尤其年久的铜环,越发闪烁着黄色光亮,宛若一幅精美的艺术品。为预防孩子从摇篮上摔下来,摇篮边框的两侧都钻孔穿上皮绳绑上。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的摇篮是用桦树皮制成的,底部的一块折成一个角度,树皮上蒙着柔软的驯鹿皮,驯鹿皮上涂上红、褐、黑等浓淡不同的颜色作为装饰。摇篮一般挂在“仙人柱”内母亲铺位的横杆上,迁移时母亲将摇篮中的婴儿驮在驯鹿背上。到宿营地,在没有搭起“仙人柱”前,将摇篮先挂在树上。夏天鄂温克人在摇篮上面覆盖薄布,以防蚊蝇叮咬婴儿,冬季覆盖厚布或皮子,以防寒气袭人,为使覆盖物与婴儿面部有一定的间隙,在摇篮上半部位安上半圆形的细杆(玛力兰),使覆盖物隆起。鄂温克人认为,摇篮用的时间越长越好,孩子睡在里边越舒服,有的家庭使用好几代,当孩子出摇篮后,还兴外借,不让摇篮空着。谁家生了孩子需要用摇篮,就来借,直至孩子两岁才还回来,还时,一般不空手来,在摇篮上放入点心或别的食物。

2、摇篮曲。当婴儿哭闹或受了惊吓时,勤劳的母亲便将摇篮底部的皮绳套在脚上拽动,手中边做活,边哼着胸中溢满慈爱的歌曲:

波波,诺诺,波布哩!

开门要听到猫头鹰的叫声,

出门要听到大黑狗的吠声,

波波,诺诺,波布哩!

“阿敏”(父亲)的背后来藏,

“额尼”(母亲)的心窝里钻,

波波,诺诺,波布哩!

蒙格勒代(母亲乳房)依,额呼贺(喂奶)!

萨拉呼,萨拉呼,“乌拉”依玛哈,

(奶水多如桶中盛,喝不完之意)

波波,诺诺,波布哩!

……

当男婴哭闹,母亲便唱:

波波,诺诺罕(即男婴),波布哩!

上山打猎备好“乌热日马”,

山坡打猎备好“阿拉日马”,

波波,诺诺罕,波布哩!

奔高山能打到“古然”(公)狍,

跨山沟能打到“额尼”(母)狍,

波波,诺诺罕,波布哩!

走高山坡能打到马鹿,

穿峡谷地能打到驼鹿

……

若是女婴,母亲便祝福她:

波波,乌娜吉罕(女婴),波布哩!

阿依卡西克,阿拉坦阿依坎巴扎苏(意为玩嘎拉哈,给你准备金嘎拉哈),

阿娜罕西克,阿拉坦海西依巴扎苏(意为玩纸叠剪的物偶或人偶,给你准备好金剪子)。

波波,乌娜吉罕,波布哩!

出大门能吃着“乌勒特”(山丁果),

出远门能吃着“哈乎特”(红梅果),

波波,……

在母亲充满爱心的摇篮曲中,在摇篮背后的“哈皮兰”有节奏的“卡……卡……卡……”声中,就是再哭闹的婴儿,也会安静下来,进入甜蜜的梦乡。

3、剪胎发

鄂温克人在婴儿满月后,要剪去胎发。剪过的胎发一般都不扔掉,用手搓成一小团,放在小红布包里保存起来,有的放在摇篮头部的垫子下面。

4、周岁

婴儿满周岁时,要抓周。在婴儿面前放上特制的小物品,如锹、马、马鞭、盆以及食物,后来有算盘、本、笔等等,孩子抓了什么东西,就意味着将来干什么。此外,婴儿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以及亲戚们给周岁礼物,有羊或别的东西,祝福孩子吉祥如意,健康成长。

据《内蒙古呼纳盟民族调查报告》一书记载:“索伦人于小孩周岁时,亦有庆祝和举行仪式的习惯,给小孩做新衣,让小孩捉牲畜的尾巴,哪个牲口被捉,这牲口就属于小孩的了,给小孩剃头(不到周岁时不剃的),做好的饭,请亲友,有钱的甚至宰羊,小孩给亲友磕头,来宾就给小孩说吉利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