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
婚俗
水族婚姻旧时奉行民族内婚制度,采取"同宗不婚,异姓开亲"的原则,青年男女,恋爱自由,但婚姻由父母包办。在实际联姻过程中,潘、韦等水族大姓,由于人口众多,致使男女婚配成为大问题,故通过“倒栽杉”的形式,实行破姓开亲。婚姻的缔结分提亲、问亲、订亲和结亲等过程。提亲和问亲多由媒人去进行,一旦亲事定下,即择日举行"订亲酒"。届时,男方派出直系叔伯兄弟为代表与媒人一道,携订亲财礼以及架子猪、公鸡等前往女方家,女方亦相邀自己的房族兄弟前来相陪。午饭时,由媒人动手杀鸡,并以鸡眼占卜亲事的吉凶,开餐后,双方需商定结婚的日期并议定财礼的数目。此后数日,女方房族各家依次宴请男方的代表,亲事就此订成。结婚时,新郎不出面,由媒人带领童男童女各一人以及迎亲的数十人队伍,抬着猪肉、糖果、坛子酒、糯米粑等前往女方家,迎亲队伍还须携带双方议定的礼金和特制的锯齿镰刀、竹篾穿串的金刚藤叶和竹编鱼笼,意表"嫁娶不亡古、子孙多发达"。新娘出阁时,撑伞出门,由其兄弟姐妹和嫂子等几十人陪同,行进中,忌讳与同日出嫁的新娘相遇,两向相遇不能避开时,新嫁娘要互换礼物以示吉利。到新郎家后,新娘要择吉时入阁。届时,新郎家中的所有宾朋和家人必须退出屋外,大门内侧放置铜盆,盆内点燃桐油灯,盆口罩上筛子,大门坎上放置马鞍,鞍上再放置一块木板,新娘必须从木板上以左脚跨鞍入门。新娘入阁时,由一老妇手提鱼罐在前牵引,跨鞍入门时,老妇要从鱼罐中用青竹叶或稻谷草蘸水轻轻在新娘背上拂拭,以去邪纳吉。新娘入阁之后,当天必须返回娘家,名曰:“回门”。回门之后,有的地方新娘还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不落夫家”习俗。水族人家通常婚后生下第一个小孩时才另立门户,同时举行设立“娘娘神”位仪式。
家庭习俗
水族社会在家庭之上,一般有家族组织制度,家族中的年长者和辈份高者共同组成一个人数众多的“三老四公”议事会,他们按族规负责家族内部的道德评判和处理家族内部的成员纠纷。个体家庭每逢婚丧大事,都会得到家族组织成员的全力资助和协办。家族拥有公共墓地、山林、草场、水源、鱼塘或河段。“三老四公”必须负责家族大型的“拜霞”、祭祀“火神”、保寨神等宗教活动,对外代表家族参与地方性的“议榔”会议等。个体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长,拥有家庭经济的支配权和对外交往权,也有赡养老人和抚育子女的义务。家庭内部分工表现为男耕女织,男子主要负责犁田耙地,喂养牛、马等大牲畜并承担农家肥、谷物收割等重体力活儿的运输;女子负责插秧、小季栽种、田间管理和菜园生产。日常生活中男子对外参加社交活动并保证家庭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妇女操持家务、饲养生猪、家禽、酿酒和织纺等。一般人丁较少的家庭,多数几代同堂,只有多子农户才承袭树大分丫、崽大分家的传统。分家时,必须请家族的“三老四公”出面监督以保证分家析产时的公证,分家后,父母大多与小儿同住。在家庭中,只有男子有财产继承权。水族社会讲究树立整体形象。同一姓氏聚族而居,村落内部强调长幼有序,并遵守世代相承的家规传统。
服饰
水族男女都喜欢穿青、蓝两色服装,所用布料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即远近闻名的“水家布”。男子过去穿大襟无领宽袖的青蓝土布长、短衫,内衬白布短褂,下身穿青蓝简便裤,脚穿元宝盖青布鞋,用青布包头。现在男子的服饰已汉化。妇女穿蓝色大襟无领半长衫,着青布长裤,衣裤四周镶有花边,系青色绣花围腰,喜将头发梳成一把斜绾头上。节庆期间,妇女喜戴项圈、凤钗、须花、耳环、手镯等银饰品。
建筑
勤劳勇敢的水族人民世代依山傍水而居,村寨按姓氏聚族而居或成片聚居,一般由数十户或上百户组成一个村寨,村际间的道路曲折迂回,村寨周围或修竹成林或杉、松、枫、柏等参天古树环绕,山泉叮咚,清溪长流,虫鸣鸟语。金秋时节,近处肥美的田养鲤鱼不时跃出水面,远山金黄的稻浪尽收眼底,一派“鱼米山乡”的田园风光。村寨中,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错落有致,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水族传统的房屋建筑,体现为一栋三间或五间的建筑。房屋排扇多为五柱四爪或八爪,歇山式屋顶上覆瓦,多数房屋外挑长爪,盖着水檐,俗称“二滴水”,重檐下作走廊。所有房屋在向阳一方的长柱上凿通眼子,搭成阳台,作晒谷物、衣物和乘凉之用。多数房屋分上、中、下三层,底层关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侧间为灶房,中间层住人,顶层为粮仓和储藏室,层际间由厚实的宽型木梯相连。住人的中间层,房屋各间均分前后两部分,后面部分为卧室,前面部分除正中一间设为正堂(俗称堂屋)外,其余各间均设有火堂,是平时家人吃饭、休息和接待亲友的处所,逢年过节则在正堂中设席祭祀祖先,正堂一侧设有永久的“娘娘神”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的水族农户在建造新房时,已经改变了“人居其上,牲口畜其下”的传统,采用人畜分居的建筑布局,房屋结构也有所改变,由原先的全木结构向砖木结构演化。
- 上一篇:保安族礼仪
- 下一篇:连南:百里瑶山 尽情狂欢耍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