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趣谈兰州方言

兰州方言源远流长、蕴含深广、特色鲜明,是祖国大西北有代表性的语言种类之一,也是兰州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兰州方言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显著的特点,一是发音比较古朴,展示了厚重的历史积淀。例如,把“下”读作“哈”,把“咬”读作“斋”,把“了”读作“唠”,把“脚”读作“觉”,把“摔”读作“瓣”,把“做”读作“足”,把“软”读作“碗”,把“书”读作“夫”,把“没有”读作“木”,“那个”读作“赖个”等等。这里面很多读音源自于古代的秦陇方言,至今还有很多词汇与陕西话是一样的。例如表示的的确确的“唏唏儿”;表示思维迟钝、行动缓慢的“姆囊”;表示做事仔细、花钱严谨的“细法”、“细详”;表示格外、破常规的“冷怂”等等。

二是来源非常广泛,表现出兰州历史上多民族、多宗教、多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特征。老兰州话里面,把头叫做“得勒”、耳朵叫做“刮喇”、额头叫做“绷楼”、肩膀叫做“架子”等,这些词的用字与汉语毫不相同,还有表示严谨、整洁的“葛洁”,表示动弹的“忽碌”,表示高兴、愉快的“沃耶”,表示折腾、操作的“返揭”、“戳揭”等,很可能都是来自于古时候少数民族的语言。而兰州人把舅舅叫做“阿舅”,把寻访、打探叫做“踅摸”等,都与江苏浙江的吴语相同,应该是自明代起大规模移民带来的语音。

三是词汇异常丰富,而且简洁明快。兰州方言中没有表达不了的死角,相反,她的一些词语表达意思非常精到,要用普通话解释起来还比较费劲。例如兰州人说:“你演着哩!”就是说你在做有所图谋的不适当表现。再如“夹”既表示脾气怪或者闹情绪,也表示事情做成夹生饭;“粪”表示晦气、不吉利;“摆栽”,是拿腔作势或者有意作弄别人的意思;“雾住”是一时迷误、脑筋反应不过来的意思,这些都比普通话简洁的多。

四是遣词用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展现出无所不包的表达能力。兰州人说话善于运用比喻、借代、反讽、拟人、夸张等多种技巧,从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十分到位,也使得兰州话有相当的艺术性。如:“三锤两梆子”是说举措非常管用,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叫唤的麻雀儿木(没)肉!”十分形象的说明那些喜欢高调出风头的人其实没有内才。“刹后刹后,锅底里有肉。”是说越到后面越有好事,不要急于争先。这些语句都生动、很形象,让人听了以后印象深刻。

总之,方言展现的不仅是兰州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也充分展现出兰州人作为黄河儿女豪迈豁达的胸襟,幽默风趣的性格,包容和谐、与人为善的风气。

兰州话特有的一些常用词语:

柴:尴尬、不成体统;

块:斜靠着休息;

判:刚开始;

茄:用嘴叼或者用肩膀扛;

签:禽、鸟类用嘴叼啄;

濛:用水浸泡;

彻:用铁锹铲东西;

酥:不结实;

筛:不适当的表现自己;

削末、削许:稍微一点儿;

按端:正好、恰巧;

勤尽:勤快、肯操心;

扳扯:故作姿态的推辞不就;

见眼:付出的代价较少而得到的收获较多;

放命:生命垂危的时候;

站下:指留宿;

坐着:居住在某地;

日眼:看着憋拗、相处很不顺的意思;

日鬼:掺杂使假、捣鬼的意思;

日囊:就是吃掉的意思;

日能:不合常理、不寻常的能耐;

日撅:用生硬语言斥责;

日蛮:没道理而且很张狂;

语气助词有,“唦”、“唦达”、“哒道”、“巴郎”等。

兰州话喜欢带“子”和“儿”。多数名词、副词后边都可以加个“子”或者“儿”,如:

喝出子:很卖力、很使劲;

倔格子:性情古怪、不近情理的人:

撂谝子:专喜欢神吹海侃、不踏实的人;

攒帮子:在一起聊大天;

揭揭子:婴儿的尿布。

卖眼儿: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抵根儿:从最初就怎么样;

捂死儿:归根结底、终于;

软掂儿: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的做法;

一咔哧:一下子完成;

一道古儿:从一开始就这样;

拍个康子:康子指胸脯,是指很痛快的表个态,豁出去了!

脖子不给:就是对他人不理的意思,也可以说“脖子不给筋不转。”

卖枣儿水:就是打小报告、出卖别人,或者暗中作梗的意思。

抬脚割掌子:是比喻稍微有点机会就去拆别人的台,断别人后路的行为。

搬石头垒山:比喻出大力气做一件事情。

多大的事唦:兰州人面对不顺利时常说的一句话,表现出豁达、不灰心的度量;

就好着这一口:是形容一个人比较执着的特殊嗜好

聋子治成哑子:解决问题不得法,结果适得其反。

穷生虱子富生疮:是说人不论穷富都有各自不同的烦恼。

兰州话中有许多意味深长、十分经典的俚语,例如:

瓜籽儿不饱是人心:类似于“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的意思。

狗皮褥子木反正:比喻两个人关系好的没有界限。

娘有不如自己有:是说经济上要能自立。

教下的曲儿唱不成:这是指凡事不能全靠听别人的主意,自己得有主见,要是照本宣科往往会误事。

提的猪头找不着庙门:比喻虽然有办事的条件却没有办事的途径。

说你胖你就喘开唠:比喻顺杆而爬且立竿见影。

绷得寕(硬)眼,当得富汉:是说不讲情面才能发家致富。

鼻子醒到唠浪去:少管闲事,闪到一边去。

东西越带越少,话越带越多:比喻别人传过来的话常常失真。

账多唠不愁,虱子多唠不咬(痒):比喻在多重压力下人的承受能力反而比较强。

人比人,木(没)活头,驴比骡子木驼头:是劝喻人们保持好的心态,不要简单地和别人作比较。

兰州话中也有很多歇后语,读起来很有意思。例如:

“糜面打糨子——再不燃”。“糨子”即浆糊。兰州人把联络、交往叫做“燃”。这句话表示划清界限、不予合作的意思。

“豁豁醒鼻子——做着手上唠!”“豁豁”就是兔唇人,他们擤鼻涕嘴唇会漏到手上。这里是说做事非常熟练、得心应手。

“鸭子的爪爪——连手。”比喻两个人的关系密不可分。

“鸭子煮着锅里唠——肉烂嘴不烂。”比喻个人明显吃亏,却不愿面对现实的行为。

“猪吃桃胡(核)子——响(想)的脆!”比喻太过一厢情愿的想像。

“寡娃子过年——看隔壁子。”比喻对不懂的事情可借鉴周边照猫画虎。

“寡娃子买棺材——试一下。”揶揄采用很笨拙的办法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苍蝇落到屁上唠——一个闪蛋“。指得到的承诺落空或者被别人忽悠了。

“背善鬼钻仰尘——一步一个窟窿!”比喻人到走霉运的时候坏事连连,怎么做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懒婆娘舔蒜锤子——一转儿。”就是周游了一圈的意思。

兰州方言有很多成功应用的范例,其中兰州儿歌就十分引人入胜。

一群小伙伴手拉手玩翻转身体的游戏,一边唱道:

“油果油果翻油果,翻不过唠跳黄河;

黄河干唠,杏皮子酸唠!”

夜晚母亲哄孩子睡觉,口中唱到:

“月亮月亮光光,猫儿跳到缸上,

缸上一块肉,猫儿吃上不咳嗽。

月亮月亮光光,猫儿跳到缸上,

缸翻唠,油倒唠,我妈打着不要唠!”

这都是生活气息浓郁的儿歌,还有直接表现老百姓日常生活场景的儿歌也非常有趣。

“尕当尕,擀面面,阿舅来唠做饭饭。

擀白面,舍不得;

擀黑面,羞人哩;

擀豆面,粘案板。

杀公鸡,叫明哩;

杀母鸡,下蛋哩;

杀鸭子,瓜达拉瓜达拉踩八字;

杀狗哩,阿舅听着就走哩!”

还有一首传唱很久远的儿歌,是研究过去那个时代民间习俗的生动素材:

“撇(拍)花花手,打连秋(秋千),你弹弦子我喝酒;

曹家的姑娘会打扮,丝线帘子绾纂纂(发纂);

墨色袍子红脸蛋,尕尕脚儿两点点;

前头梳唠个墨纠纠,后头梳唠个彩鹤楼;

彩鹤楼上喝酒哩,打掉杯子赖狗哩!”

兰州方言真是含义隽永、趣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