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方言俗话掇英
油炸鬼
泉州方言中有不少带有历史涵义的词汇对人们具有教育、启发作用。如普通话叫油条的,泉州方言则称为“油炸鬼”,就是一个例子。鬼是“桧”的转音,油炸鬼即“油炸桧”,“桧”指南宋的卖国奸臣秦桧。
油条以两条面条交缠在一起,下烈油锅中炸熟而成,香脆可口。两条面条象征两个人,一个是秦桧,一个是秦妻王氏。这对狼狈为奸的夫妻,在东窗设计,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飞,引起全国人民的千秋痛恨。为表达对秦氏夫妇的深仇,南宋人民创造这一种面食,先使之下油锅,然后人人都可吞嚼,以发泄心中愤怒。
泉州是南宋时的大城市,皇室在泉设有贵族院分院--南外宗正司的机构。赵氏皇族及一批忠臣义士,纷纷南下来泉,爱国之情空前高涨。于是这种食物就随之广泛流行了。
秦桧既死,人民巴不得秦桧夫妻,在阴间下地狱、落油锅,永远生烹死炸,所以“油炸桧”就改称“油炸鬼”。
“油炸鬼”一词,八百多年之后,依然凛凛有生气。
陈立德漆壁画《中世纪中国泉州》
“整本和番”
“整”,泉州方言有准备及代垫之义。“整本”即准备或代垫本钱。“番”,泉州方言指外国人,“和番”即与外国人和平往来。也有人认为“和番”应是“互番”,因中国古代称对外贸易为“互市”,“互番”,就是与外国进行贸易。不论哪一种解释,“整本和番”或“整本互番”都是说准备本钱与外国和平贸易。
泉州在宋元时代是我国海外交通的贸易大港,不少商人经营国际贸易而拥有巨大的资本。据南宋洪迈《夷坚志》载:“泉州杨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资二万万。”元朝陶宗仪《辍耕录》说:“泉南大贾,金钱不啻于泥沙。”明朝李光缙《景璧集》,更详细地记述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泉州商人李寓西的资本积累过程:“纤赢薄贷,用以致赀,时为下贾;已而徒南澳与夷人市,能夷言,收息倍于他氏,以益致饶为中贾;吕宋澳开,募中国人市鲜应者,兄伯(指李寓西)遂身之大海外而趋利,其后安平人效之,为上贾。”可知自宋朝到明朝,泉州商人出洋经商,并不是赤手空拳去闯江湖,而是要积累资金去“整本互番”的。
因为欧洲殖民者的东侵,国内封建王朝的严厉禁海,清代以后,泉州人就只能只身侨外,出卖劳动力依人篱下谋生,以求发迹,不可能“整本和番”了。
“整本和番”这一产生于宋元的泉州方言俗语证明,古代泉州商人出国经商,一般是要带本去的。有人说华侨从来都是空手出去,满载而归,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泉州府文庙
古代泉州人的称呼
泉州古称海滨邹鲁,人们很注意语言的文明礼貌。除上辈对下辈、上司对下级、师傅对学生可以直呼其名外,对其他人都得加上称呼,称呼视各人的职业、身份、地位而各有不同。男女区别也很严格。
男子按绅、士、农、工、商等职业身份而分。中了贡生以上的人,方可称老爷,其妻称太太。秀才则称“相公”,其妻称“相公娘”。对官绅如称名则加上“翁”或“老”字,如进士吴桂生,称“桂翁”;举人陈仲瑾,称“瑾老”。凡有功名官职的子弟,称为少爷,或称“舍”,如蔡六舍,“舍”是少爷二字的合音,妻称“少爷奶”,或称“奶”。但官家子弟也可简称“老”(与称老爷之“老”,字同发音则不同,老爷音lo,少爷音lou),如苏阿老即苏少爷。士人称先生,教师、师爷、医生、堪舆命卜家、乐师等均同,也简称“先”。
农民称“哥”,如清末菲律宾巨侨蔡浅哥,因他是农民出身。工人,称“司”,如近代泉州著名建筑师傅维早,称为“早司”。
商人称“倌”(或简写为“官”),如清代富人曾章官是也。
妇女未出嫁者统称为“娣”,后转音为“治”。官家可称小姐,但已出嫁者则称为“舍”,所谓“举人舍三代,进士舍一族”。一般士人及商人之家的妇女,称为“观”后雅写为“娟”,以上一般是缠足的。农民或工人家庭出身的妇女,称为“娘”,一般是天足的。旧社会泉州乞丐向妇女乞钱说:“阿治、阿娟、阿娘,一文赏我吧!”即是对妇女们的尊称。
泉州古代对人的称呼,可以辨别其人的性别、职业与社会地位,视其情况而加以称呼,便不致失礼,此亦古风犹存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