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湘西怀化赏巫傩:咚咚推的传奇故事

吊诡湘西,大赏巫傩

湘西怀化,在我国巫傩文化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咚咚推的戏装行头十分简单它是巫傩文化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巫傩之风最为盛行的地区。历史上关于此地舞傩行巫的记录不可尽数。洪江高庙遗址出土了7400多年前、画有人面獠牙纹和人面鸟爪、口长象牙的神农氏头像纹陶器,是此地巫傩文化盛行的重要证据。昔日楚人屈原流放沅湘,曾溯沅水经沅陵、辰溪到溆浦一带,亲眼目睹了民间的巫傩祭典,著成千古名篇《楚辞·九歌》。至明清时期及近代,当中原等其他地区的巫傩之术逐渐衰落时,湘西一带的巫风反而出现中兴之势,不仅产生了辰河高腔等新式唱腔,傩术也开始与本地戏剧融合,变得更具艺术性、更有表现力。原本盛行的傩事活动也更加频繁,傩坛数量猛增,最多时一个乡便有30多个傩坛。至现代,更未减削。

如今在湘西各村寨,仍流行着过鬼节、做道场、贡土地、跳大神、祭跳香、收魂、收黑等民间习俗和巫术,而滚刺床、过火槽、上刀梯、踩火犁、吃火木炭等傩技也盛行此间。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傩戏“咚咚推”是巫傩文化的早期产物,被专家一致认定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怀化沅陵县是著名的巫傩之乡,现存傩殿1200多个;而有300多年历史、富有宗教色彩的沅陵“辰州傩戏”也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耍玩湘西,不妨“装神弄鬼”一番,赏一出吊诡奇谲的巫傩大戏。

咚咚推在一小小院落里开演,不一定要很多观众

咚咚推,祈雨唱大戏

一次,在新晃侗乡四路天井寨,我很幸运地赶上了一场“咚咚推”,见识了这湘西巫傩文化中最负盛名的傩戏。

天井寨坐落在半山腰,在插秧季节很容易逢上天旱,当地村民便习惯靠跳“咚咚推”来祈雨。到了寨子门口,见老人们正在院子南端摆八仙桌,做着准备。他们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请出傩戏面具一一靠墙摆放,并十分恭敬地摆上傩公傩母雕像(侗族神话中的人类先祖“姜郎”、“姜妹”),然后再呈上香炉、供品。主事者是现年93岁的龙子明老人,他是这个傩戏班的领头人。龙子明带着五六个已着戏装的老人烧纸上香,然后一字排开,对香案作揖,礼毕,他独自上前一步,双手合一闭着双眼躬身念咒请傩神到场。

这是开傩场子的第一道程式,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只有傩神到场,戏才能开演。

这时,他们根据角色需要到八仙桌上去取面具。戏该开演了。

锣鼓声起,闹起场子了。《跳土地》是开场节目。“我是土地,天上土地、地上土地、桥头土地、桥尾土地……十二土地都是我。”土地神在锣鼓声中边念白边跳边舞。演员很卖力,穿着长衫捂着面具,跳着十分夸张的动作。在农耕社会里,土地神是诸神仙之中凡人最为亲近的神,不论村头寨尾、山坳凉亭,都设有石板砌就的土地坛。在土地神唱念过程中,一旁有人高声请求土地神保佑,土地神则高声一一允诺。喊的人虔诚,应的神也爽快。先不管神的允诺灵不灵,仅凭这一点就能给人安慰。

我在云贵高原等地方也看过傩戏,不同的是,“咚咚推”念唱全用侗语,整场表演都在跳跃中进行,舞蹈动作简单粗犷,双脚随着鼓点踩着三角形反复跳跃。伴奏也十分简单,仅有那反复的“咚咚”鼓声和包锣“推”声。整个演出过程中用锣鼓打节拍子伴舞,打法为两声鼓音“咚咚”,随之一声锣音“推”,左脚一步,右脚一步,然后双脚一跳,踩着鼓点便完成了舞蹈动作。

接下来又上演几个节目。战旗展,鼓声急,舞得眼花缭乱。有祭祀的必跳节目《跳小鬼》,生活化的《老汉推车》,还有几出三国戏,如《桃园结义》、《古城会》、《关公教子》、《关云长养伤》等。《关云长养伤》中,76岁的老艺人龙开春饰关云长,这是老龙的拿手戏,演了几十年,一招一试,样样老道。一旁的老人告诉我这是求雨必演的剧目,往年求雨只要关公执刀舞上一阵,天边就会出现乌云,过后就有雨下,灵得很哦,今天演到现在都还没有一点乌云的迹象,怪了!另外还有诙谐滑稽的《菩萨反局》,其内容是一香客到庙里进香,与庙里的住持一起戏耍菩萨,两人口才极好,说得菩萨无语应答,香客最后竟然要菩萨背他下山。住持还时不时用敲打木鱼的棒子击打菩萨的脑瓜。如此这般愚弄以往高高在上的菩萨,恐怕这样的情节也只有在娱人娱神的傩戏中找到了。

“咚咚推”总共有36个面具,每个面具就是1个角色,分别是神鬼精怪9具、秀才1具、农夫农妇2具、县官差役4具、香婆巫师2具、乡间恶棍2具、刘高1具、三国人物12具、公牛母牛狗3具。平日不请神的时候,这些面具就是神的象征。据说以前,天井寨后有两座古庙,盘古庙供奉着盘古神像,飞山庙则供奉五代时靖州一带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像。两庙的神龛都是一大木柜,上面奉神,下面就放着“咚咚推”面具,一庙放一年。如今,凭着夸张的造型,这些面具也成了艺术品。但说到咚咚推的未来,和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境地。现在寨里能演咚咚推的30人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能演的剧目也只有20个左右,要知道,咚咚推鼎盛之时,有80套剧目,能演4天4夜啊。民俗的传承需要民众的自觉意识,本土住民若不参与,这一民俗事象迟早将成为博物馆里的死标本。

图片故事:泸溪傩面,人兽合一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最具看头的。湘西傩戏面具各有风格,尤以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面具最为独特。泸溪面具又叫“鬼脸壳”,有祭祀面具、驱鬼面具、傩戏面具、开山面具和跳香面具等36个种类,主要用于避邪禳灾、人神共通、人神共娱等祭祀活动。其造型除了民间传说外,最主要的就是“人兽合一”。蚩尤黄帝作战时,已把面具用于战争。“蚩尤没后,天下复乱,黄帝遂画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伏”。泸溪属南蛮之地,蚩尤“铜头铁额”的面具造型,自然对傩面具造型产生影响。于是,泸溪傩面具多表现为狰狞、怪异,采用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夸张变形手法。木雕艺人对面具的眼、鼻、嘴予以变形处理,如眼呈圆凸深浮雕状,鼻头肥大,鼻翼扩张,并有意将鼻梁缩短,为血盆大口造型留了足够空间,而嘴角尽量向耳根延伸,獠牙暴露唇外,才造就了奇谲的泸溪35天罡诸神和12生肖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