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岩摩崖造像 少见的元代佛教建筑
大佛岩摩崖造像及石刻位于安居区步云乡黄盐井村,始凿于元至正乙未(1355年),分布于长35米、高8米的崖壁上,共有造像及题记八龛,造像数百余尊,大的造像高3.8米,小的造像高十余公分,形态各异,非常民俗化,具有典型的元代造像风格。
据文物工作人员介绍,大佛岩摩崖造像及石刻共有八个龛,其中五号龛主像为释迦牟尼佛像,坐高3.8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头作高肉髻,面形丰润慈祥,着双领下垂袈裟,袒胸,手作禅定印,头后、身后均用缠枝莲花荷叶、蓓蕾组成桃形头光,莲花上均刻有各式人像形象,或坐或立或跪,神态各异,表情生动,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的活泼风格。龛左壁上造有千手观音一尊,面目和善,身着长裙,颈系珠链,赤脚立于莲台之上,一双手合十于胸前,另一双手施法印于胸前,身后用三十六只手各执法器组成圆形背光。龛左壁下刻有题记。龛右壁门沿上部刻有结珈趺的小佛像三层,龛右壁门沿下部造有一小龛,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全龛共有造像70余尊。采用民间工艺手法雕刻,做工细腻,线条流畅,形象敦厚祥和,实为难得的一处元代石刻艺术精品。整个大佛岩摩崖造像,民间工匠师们充分利用天然红砂石岩壁和地势,在选择通光、排水以及造像的朝向、选址等,均科学合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大佛岩摩崖造像及石刻艺术是遂宁地区元晚期代表作,它以形式美与内容美得统一,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虽然是佛教题材的作品,但它极大地突破了宗教的束缚,生动而曲折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古代石刻艺术、造型艺术的实物资料,它反映了地方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是不可再生历史文化资源,是祖先遗留下的宝贵财富。
- 上一篇:佛家用语详解:解读圆寂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佛教法器的作用及其具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