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大唐开元杰作 文宫千佛岩

千佛岩全貌(图片来源:眉山网 摄影:王维芳)

“千佛岩”在很多地方都有,通常是对摩崖造像群的统称。仁寿的“千佛岩”位于文宫镇一个叫两岔河的地方,岩石高3.7米,长9.8米,宽8米,上有242尊大小不一的摩崖造像。据石上文字记载,这处“千佛岩”开凿于唐朝开元年间,是眉山市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摩崖造像中有确切年代最早的一处。

地处群山之中的偏远山村,为何会有这样一块镌刻精美、内容丰富的石窟造像?唐朝年间的摩崖造像,又意味着什么?6月13日,记者前往寻访。

“长着许多石娃娃的怪石头”

6月13日午后,记者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从文宫镇出发,踏上了“寻佛之路”。文宫镇内的千佛岩河与安顺河交汇处,即是两岔河。水往低处流,越是向前,山路越是弯多坡急,山丘起伏连绵。汽车沿着山间小路,向南行进了三四公里,在一处拐弯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就到了吗?”记者疑惑地问道。从车里往外看,还见不到半点儿“岩”的影子,但带路的岔河村支书汤云春笑而不语,麻利地下了车。走出车门,右边是一块菜地,左边是一块山坡,原来“千佛岩”就是山坡上的一块大石头!

“这种石头学名叫摩崖造像,当地人称它为千佛岩,但老一辈的人都称它为‘石娃娃儿石’。”村名潘长安介绍道,自己从小就住在千佛岩旁边,见证了寂寂无名的它从一块“长着许多石娃娃的怪石头”慢慢变成今天的文物保护对象,也见证了原本完好的它在文革浩劫中遭受的各种损毁,再到今天的专人看护、周全保护。

眉山境内最早的摩崖造像

“千佛岩”上真的有上千尊佛像吗?其实,千佛岩既没有上千尊佛像,上面的石像也不仅仅是佛教造像,而且还有道教造像。

据仁寿县文管所统计,造像所在的石头高3.7米,长9.8米,宽8米,而石像全是分布在石包半腰的东、西、北三面,共35龛242尊,其中道教造像2龛12尊。

记者在现场看到,根据文物部门所标记的龛号,12、17龛主奉分别为老君、上清,34、35号龛为“千佛龛”造像,均达50余尊,无主佛,分别横排,头上发型多似毡帽,有高肉髻,衣褶少而单调,成竖直阶梯纹;12-24号龛之间刻供养人10余个,非它处寥寥线条所刻,均深雕,而且无论两身、三身、四身都专设龛口,刻于龛内,这样的供养人造像在仁寿县境实为鲜见。此处造像主要内容有世尊佛、观世音菩萨、药师如来佛等,雕刻技艺精湛,刀法洗练,线条明快,整体布局得体。

除造像外,石头上还有“唐开元年间”造像题记4处,造像碑记一处,其中第21、22龛外石壁题记:“大唐开元十年”确切说明了石刻的具体落成时间,也为解开“佛道同石”的怪象打开了一扇窗。

历史与传说

据介绍,整个唐朝皇家对佛教都非常推崇,而且佛教从进入华夏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佛教的八大宗派在唐朝时期全部建立,三藏经典也都差不多翻译过来。因为佛教的兴盛,民间也刮起一股兴建寺庙、佛像的风。查阅眉山市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共20处,其中唐朝的就占了12处。

在佛教得到大力提倡的时代,为什么同一块石头上又有道教的造像呢?原来,讲究兼容并包的唐朝,道教也很兴盛,因为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姓李,是皇族同宗。纵观整个唐朝,有的皇帝推崇道教,有的皇帝推崇佛教,而老百姓为了保险起见,雕刻时同时加入这两个元素,有的甚至还有儒家的人物。

“在此之前,眉山市发现的最早的摩崖造像是唐朝天宝八年的,即公元749年,而两岔河摩崖造像题记所写时间为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刷新了这一纪录,所以,它是眉山市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确切记年最早的一处造像。”市文体局文物科科长张志刚说,唐朝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艺术风格也极为成熟,因此,如今保存下来的唐朝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文宫千佛岩,2001年9月,眉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