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纸工艺,在新疆穆斯林手中传承
桑皮纸制作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托乎提·巴克老人在制作桑皮纸。资料图片
当初进入新疆喀什噶尔的穆斯林们,开始面临选择:如果再往东,就得在丝绸之路南线和北线之间作出选择:进入北线,就是沿着今天从新疆乌鲁木齐到喀什的铁路沿线前行;进入南线,就是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穿行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昆仑山之间的沙漠、戈壁、绿洲间。当时,北线以龟兹古国、南线以于阗古国为代表的西域各国还沉浸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中,宗教冲突横亘在了伊斯兰文明东进的途中。
经过近千年的濡染,最终,伊斯兰教成了整个南疆地区影响最大的宗教。
皮山,从帕米尔高原来的7户塔吉克族人家
从喀什出发,沿315国道向东南方而行,沿途经过疏勒、岳普湖、莎车、叶城后,便进入和田市境内。从新疆的地理大势而言,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南疆地区。皮山,是和田市最西端的一个县。
皮山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端,被昆仑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包围着。车行其间,方能感觉到山区和沙漠占据这个农业县近80%的面积的事实。离开县城往西南而行,逐渐进入皮山县的高山地带,这里的海拔高于2500米,距离县城70多公里的垴阿巴提乡就悄然端坐在这片高地上。从乡政府所在地喀特里什村到县城的公路是10年前才修建成的。
除了乡政府所在地喀特里什村外,垴阿巴提乡还有两个村——阿克硝尔村和布琼村,这两个村至今仍然不通公路,主要交通工具是毛驴。3个行政村加起来有240多户人家,800多人,几乎全是塔吉克族。这里是我国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塔吉克族最东边的聚居区。
当笔者在垴阿巴提乡问这里的人们的祖源时,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是,300多年前,塔吉克族的一个部族7户人家,因为不满原来居住地的生存环境,在迁徙途中被垴阿巴提乡四周丰美的水草和美丽的高原风光所吸引,于是便在这里安居下来。300多年后,从原来的7户繁衍壮大到如今的240多户,他们的生活结构也由原来的游牧为主变成了现在的农牧二元结构。
此前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采访时,笔者就了解到,塔吉克族由于常年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聚居区没有清真寺,这就是他们不能像国内其他穆斯林那样常去清真寺礼拜的原因。但是,在主麻日礼拜,是他们的信仰坚持。
垴阿巴提乡有一座清真寺,6个政府认可的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和每个宗教场所都有阿訇。无论是在帕米尔高原深处的瓦罕走廊还是在昆仑山北侧的垴阿巴提乡,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整个塔吉克族能将宗教信仰和爱国理念很好地结合,有条件去清真寺礼拜的坚持每个星期五去做主麻。在他们看来,在礼拜中不仅能够获得教理教义知识,还有助于了解国家法律常识,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在墨玉,寻找“死去的桑皮纸工艺”
离开皮山县后,笔者进入墨玉县寻访穆斯林的足迹。笔者曾经在新建的和田地区博物馆里,看到写在桑皮纸上的清代维吾尔文典籍《诺毕提诗选》、《维吾尔医药大全》,以及一部维吾尔民间史诗的残卷,也曾经在哈密隋唐时期的白杨河佛教遗址的佛塔残壁上发现过桑皮纸的痕迹。了解桑皮纸,其实就是了解新疆的穆斯林对这一古老造纸工艺的传承。
2012年5月13日,“蓝靛金箔·中国画桑皮纸绘画作品展”结束了在浙江的展出,这是来自新疆的桑皮纸绘画作品在19个援疆省市区的巡展中的一站。桑皮纸制作在中国,中国的桑皮纸制作在新疆,新疆的桑皮纸制作核心地在和田地区,墨玉则是和田地区桑皮纸制作的核心地。
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在离和田城100公里处的麻扎塔格山的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本用桑皮纸制作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寺院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这说明,早在唐代,桑皮纸制作工艺已经从内地经由哈密地区传到了和田一带。和田当地的民众从信奉佛教到改信伊斯兰教后,将这一古老的工艺也传承了下来。上世纪初,桑皮纸还曾被短暂地用于印制和田的地方流通纸币。而残存的清代桑皮纸文书和民国时期的桑皮纸钞票又证明,过去新疆各地也曾普遍使用桑皮纸。到了上世纪40年代,桑皮纸还广泛用于新疆的公文、契约和包装等方面。
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我们的中国》一书中写道:“和田桑皮纸,为全省官厅缮写公文的必需品。”
1950年,桑皮纸退出印刷和书写用纸行列。从那时起,高档桑皮纸渐渐绝迹。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退出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几乎成了一项“死去的工艺”。
如何让这一濒危的工艺重新恢复历史记忆?新疆各地都在努力着,墨玉县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走进墨玉县普恰克其乡,能感受到逐渐浓盛的桑皮纸制作工艺氛围,而布达村则是氛围最浓烈的地方。这个村子的家家户户都会做桑皮纸,制作工艺都是祖传的。
村民吾布力卡斯木,已经是家传制作桑皮纸的第六代传人。小时候,他和村里的孩子一样,回到家总能看到祖辈、父辈做桑皮纸的忙碌背影,这也是桑皮纸能在这个村子里保留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
制作桑皮纸要选用一到两年的嫩桑枝条,以和田和吐鲁番的白桑最好。无论是在和田还是吐鲁番,桑皮纸的制作流程和工艺是相同的。
在安静的院落里,看着村民们制作桑皮纸,古老的工艺流程在笔者的眼前逐渐清晰:先将桑树皮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剥去深色表皮,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边煮边搅,一直到树皮煮熟软烂。再加入胡杨土碱发酵四五天,等桑皮化开以后,就可以进行洗浆了。洗浆时,将桑皮浆放入木桶里用木棍搅拌,搅匀后用专用的筛子滤渣。过滤后将纸浆倒入沙网木制模具里,然后用木棒不停地搅动,使纸浆均匀地铺在模具上,放到阳光可以充分照射的地方。等纸浆在模具上晒干后,撕下来的就是一张张地道的桑皮纸了。据说,用上好的墨汁在上面书写经文、文书等,上千年也不会褪色,不会被虫蚀。笔者想,这也是斯坦因能在千年后看见桑皮纸上字迹清晰的寺院账目的原因吧。
2006年5月,桑皮纸制作工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7年,布达村94岁的托乎提·巴克老人成为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布达村的知名度因此而大增。托乎提·巴克这位5岁开始随父亲学习桑皮纸制作的穆斯林老人,如今依然坚持每天剥10小时以上的桑树皮。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儿媳甚至6岁的孙子都学会了制作桑皮纸。
当笔者漫步在村子里的桑皮纸文化一条街时,依稀看见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在弘扬这个古老工艺的路上坚定而努力的背影。
- 上一篇:满族萨满音乐:通神晓世的声音
- 下一篇:面具:神秘的藏传佛教艺术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