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江南佛教文化传播始于金陵

刻工在精心雕刻经版。(图:杜文双)

南京是古代中国江南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从东吴到南朝,一代代译经大师在金陵翻译了大小乘佛教经典约500部、2000多卷,使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译经中心、义学基地。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方佛教逐渐形成了重视与清谈玄理的交流、传播般若性空之学的特点,对全国佛教义理的弘传与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孙吴时,支谦共翻译佛经36部48卷,包括《维摩诘》、《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二十七经,《华积陀罗尼神咒》、《七佛神咒》、《八吉祥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等密教经籍。这对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了主导作用,其中《大阿弥陀经》、《般舟三昧经》为汉地净土宗思想奠定了基础。康僧会翻译了《阿难念弥陀经》等,又注了《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最早融合释、儒、道三家思想,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晋时,道场寺云集了佛陀跋陀罗、法显、宝云等许多著名高僧,翻译了《大方广佛华严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许多经典,为大乘瑜伽学说的东传开了先河,对佛教义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法显在建康道场寺翻译了6部佛经,共100多万字,他还写成了与玄奘《大唐西域记》齐名的《佛国记》,这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当时中亚、印度和南海诸国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的著作。直至今日,《佛国记》仍然是研究南亚次大陆诸国古代历史、宗教和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文献。

曾游历印度的宝云掌握了印度梵文,能一边看梵文本佛经,一边口译成汉语。他在道场寺译经的时间最长,人称“江左译经,莫不推宝云为第一”。尸梨蜜在建初寺主持翻译了《大孔雀王神咒经》等密教经典,使密宗第一次在中国得到传播。提婆在建康讲解《阿毗昙心论》,并在建康主持重译了《中阿含经》60卷,校改了《增一阿含经》51卷,为小乘佛教的传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渊

晚清著名学者杨仁山创建的金陵刻经处,成为南京一处佛教文化展示中心。